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简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杨洪波杨柳 参加讨论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军阀相互攻伐,频繁发生战争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的是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的战争小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注重人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例如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赤壁惨败后他却“三次大笑”。他在硝烟弥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败局中仓皇逃命。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气,下令功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凶残。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的绕树而行。虽然出足了洋相,但是他在危急之中仍然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机智。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众敌时,赞叹“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命令众将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
    当阳之战,成功的塑造了张飞这个人物形象。当他听说赵云去投奔曹操时,大怒,草率地认为赵云定是贪图富贵。但当看到赵云向他求救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赵云先走,自己阻挡追兵,表明了张飞行动鲁莽,性格率直的一面。当他感到自己的兵力无法抵挡曹兵时,即命二十余骑,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林间往来驰骋,扬起尘土,以为疑兵,显示了他的粗中有细。他立马于桥上,三声怒喝,吓死夏侯杰,吓退曹军,渲染了他的勇猛。而吓退曹军后,又自作主张把桥梁拆断,从而暴露了自己的实力,显示了他的头脑简单。通过这次战争描写,使张飞这样一个粗中有细、粗鲁勇猛、头脑简单而又憨厚可掬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二、在错综复杂的军事斗争中,以斗智为主
    战争胜败的原因,除取决于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外,还取决于指挥者采取的战略战术。《三国演义》在进行战争描写时,除了对交战双方的实力进行交代外,还用大量笔墨来写双方主帅之间的斗智斗勇。
    如“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和“上方谷司马受困”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相互斗智。在首回合较量中,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大败蜀军。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司马懿使诈降计反被诸葛亮识破而大败。前两回合,两人互使诈计,各有胜负。
    第三次较量时,双方费尽心思,斗智达到了高潮。先是司马懿为消耗蜀军粮草而坚守不出。诸葛亮在察看了上方谷地形后,想到破敌之计。秘令手下造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草。司马懿得知后,派人劫得数匹木牛流马,用来运送己方的粮草却被蜀军截去。当司马懿前去救援时,又中伏兵,狼狈而逃且差点丢了性命。此后司马懿变的更加小心,只与蜀军对峙而不出战。在此情况下,诸葛亮又生一计,先是让魏军多次成功劫得自己的粮草,使魏军上下都开始轻敌,接着又派人散布他不在祁山的消息。司马懿大喜,一面派人攻打祁山大营,一面领兵去上方谷“烧其粮草”,结果自己险些命丧上方谷,他不但没攻得蜀军祁山大营,反丢了自己的渭南大营,并且“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
    再如赤壁之战,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百万雄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统一中国。而孙刘联军只有区区八万多人,在赤壁一带抵抗曹军。在战争开始前,双方进行了多次的斗智。先是孙刘联军设反间计,使曹操杀掉统帅曹军水军的蔡瑁张允使曹操从主动陷入被动,为战争后果埋下了伏笔;继而曹操使诈降计被识破,反中周瑜的诈降计;曹操又依庞统之连环计,用铁锁将战船连接起来。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和军营,狼狈退回北方。
    从上述战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双方的正面战争场面描写多不着笔墨,而是用大量笔墨写了双方互使诈计,相互斗智的过程。并且写得曲折生动,跌宕起伏,入情入理。体现作者在写战争时的主旨:以斗智为主,斗勇为辅。
    三、通过对典型环境描写,突出每次战争的个性
    《三国演义》中,作者所写到的40多次战役、战争,决无雷同,这是因为作者结合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来描写这战争的。
    《三国演义》中最精妙战术的运用是“火”攻,一百二十回中用火的地方有32回。但这些火攻战术的运用,并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这是因为作者写到火攻时,都结合当时的典型环境来进行描写。如在“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一回中,为了突现这次战争诸葛亮火烧曹军的特点,作者详细交代了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博望坡地形是“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南道路狭,山川相通树林丛杂”,路两旁都是芦苇草,再加上当时是天色已晚,又无月色。突起大风,而且越来越大。这就为诸葛亮用火攻创造了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
    再如“关云长放水淹七军”,于禁军屯兵于樊城外的山谷之中,地势低洼,而当时时令正值秋季,樊城一带是连日大雨连绵,再加上樊城毗邻襄江。这些都为关羽水攻创造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最后打败于禁军。
    对每次战争特定环境的交代,这不仅决定了双方的战略战术,而且突出的表现了战争的特点,从而使作者所描写历次战争各具特色。
    四、《三国演义》在以写战争为主的同时,也展开其他活动的描写。
    作为战争的前奏或战争的辅助手段,同时又与战争的进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如“赤壁之战”在描写战争的同时,写了曹操月下横槊赋诗的情景。在大战之际,曹操却在长江宴请部下,横槊赋诗,缓解了战争带来的紧张气氛,给战争填上了文学色彩。这一富有诗情画意插曲,不但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也使节奏富于变化,更切合艺术欣赏的要求。
    虽然《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也有些败笔,如作者关于战争的描写经常包含有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如赤壁之战,作者把诸葛亮塑造成了能呼风唤雨的神仙,说他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设祭坛,“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观瞻方位”、“焚香于炉,注水于盂,昂天暗祝”,硬是把东南风给“借”出来。诸葛亮既可以施展“空城计”运筹帷幄,又可施“连环计”决胜千里,无往而不胜。再如关羽“玉泉山显圣”、“诸葛亮五丈原馕星”、“将相王侯殉命”有征兆等都镶嵌着浓郁的迷信色彩。这些都宣扬了迷信思想,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描写战争,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惊心动魄的、绚丽多姿的古代战争画卷,而且大大丰富了我国小说艺术的宝库,对我国战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子坚.《中国古代小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周先慎.《古典小说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原载:《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