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9年5月18日,世界上很多媒体都报道了斯里兰卡反政府武装“猛虎组织”的首领普拉巴卡兰被击毙的消息,斯里兰卡现任总统拉贾帕克斯于19日宣布结束长达25年的内战,首都科伦坡一些老百姓放鞭炮庆祝。 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和印度隔海相望,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1948年独立后定国名为锡兰,1972年正式改称斯里兰卡,她的人口有两千多万,主要民族是泰米尔和僧加罗人,大多信仰佛教。“猛虎组织”是斯里兰卡民族矛盾的产物,是少数民族泰米尔人为了争取自己的民族权利所建立的反政府武装,这其中有合理的民族权利诉求,因为,斯里兰卡多数族裔僧伽罗人曾经于1956年通过了“只能使用僧伽罗语法案”,这是一项民族歧视法案,点燃了民族矛盾的导火索。法案推行到到1970年,政府机关中的大部分成员已经由泰米尔人变成了僧伽罗人。因此,激进的泰米尔人开始创建准军事组织进行武装对抗,“猛虎组织”应运而生,他们的目的,是想谋求在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聚集区建立独立的泰米尔族民族国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些国家和组织的同情与支持。自1983年“猛虎组织”打死了13名斯里兰卡政府军之后,流血的内战就持续上演了25年,一共造成了7万多人丧生,几百万人无家可归。由于泰米尔人广泛地分布在印度东南部和世界各地(光是加拿大就至少有40万泰米尔人),因此,“猛虎组织”能够长期得到来自国际上一些势力的支持和援助,金钱和武器通过庞大的国际走私网,源源不断地流入到斯里兰卡。但是,1991年,“猛虎组织”炸死了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之后,成为一个转折点,有三十多个国家宣布“猛虎组织”为恐怖组织,并加以制裁。后来,“猛虎组织”不断地以人弹去刺杀斯里兰卡政要,包括前总统普雷马达萨等几十个高级官员都是被刺杀身亡的。“猛虎组织”的首领普拉巴卡兰因此越来越不得人心,加上他清除异己,对任何可能替代他、甚至是可能接他的班的人都采取清除措施,并杀害了很多泰米尔族知识分子,就更加为人所侧目。2006年之后,随着政府军和“猛虎组织”的军事实力发生了倒转,“猛虎组织”开始走向了衰落,加上早先普拉巴卡兰的手下大将、东部指挥官卡鲁纳率领六千多名武装人员向政府军投降,“猛虎组织”内外交困、走向灭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最终,在2009年的5月18日,结束了这场斯里兰卡内战。不过,斯里兰卡政府军在军事上的胜利,还无法解决存在已久的民族矛盾,除非政府真正落实为所有民族都接受的民族和解共荣政策,斯里兰卡全社会才能达成真正的和平。 因此,在这个时候,我就想起来从斯里兰卡走出来的作家迈克尔•翁达杰。迈克尔•翁达杰是眼下的“无国界作家”群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他的最著名的小说作品是《英国病人》,不仅获得了英语布克小说奖,拍摄而成的同名电影影响巨大,很多普通人都知道。1943年,迈克尔•翁达杰出生于斯里兰卡一个富裕的农场主家庭,父亲主要经营茶园,家境殷实。迈克尔•翁达杰的血统比较复杂,身上流着荷兰人、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等多个民族的血液,因此,他后来成为跨文化和跨国界的“无国界作家”群中的重要一员,写作一种“世界小说”并且享誉世界,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与他的文化背景和血缘背景都是有关系的。幼年的他在父亲的大茶园里度过了愉快的、无忧无虑的童年,11岁的时候,他跟随母亲来到英国伦敦,在那里读了小学和中学,1962年,19岁的迈克尔•翁达杰从英国来到了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就读并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后来,主要在多伦多一所大学教授英语文学。 迈克尔•翁达杰最早也是从诗歌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的。1967年,24岁的迈克尔•翁达杰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优雅的怪物》而一鸣惊人。从风格上看,这部诗集明显受到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诗风的影响,诗句短促、意象丰富,表现了一个由语言所创造的想象世界,他能把眼睛所看到的社会不公化成一些畸形和突兀的象征物,在诗歌中呈现。1969年,他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七个脚趾的人》,将澳大利亚——他曾经去那里旅行了一段时间——的中部地区那广大和原始的荒野风景,以一种半神话、半民间传说的方式呈现,形式上以片段和截面为主,诗篇中有的带有叙事性,有的则非常冷峻简短。1973年,他出版了诗集《鼠肉冻》,截取了现代人复杂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歌片段。1979年,他又出版了第四部诗集《我学会了用刀的技巧》,以非常生活化的句子,结合了英语意象派诗歌的风格,逐步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了诗歌的身影。该诗集获得了加拿大总督文学奖。1984年和1992年还出版了诗集《世俗之爱》和《剥桂皮的人》,歌咏了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中的美丽和波折。可以说,迈克尔•翁达杰首先是一位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 二 我对迈克尔•翁达杰十分倾心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杰出的文体家。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出现了拼贴、杂糅、互文的丰富形式感。他的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我觉得首先就在于其形式,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其次,则在于他的多元文化的广阔视野。而他的那些虚构和非虚构的文本大都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其自身带有片段和解构的特征,因此,迈克尔•翁达杰被一些人贴上了“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标签。不过,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往往不被作家本人所认同,迈克尔•翁达杰似乎对自己是不是“后现代”和“无国界”作家没有什么兴趣,他也不辩解,不反对,也不承认。 迈克尔•翁达杰在文体和形式上的实验是最应该被重视的。在出版了两部诗集之后,1970年,他就开始了小说和其他文体的实验。这一年,他出版了一本跨文体的作品《小子比利作品选集》,假托美国历史上出现的草莽英雄、左撇子枪手小子比利的作品集的名义,将诗歌、散文、照片、访谈、剧本等文体组合起来,运用了多层结构和后现代的拼贴手法,把历史传说、作家想象、文体杂糅全弄在一起,探讨了美国梦的暴力特征,又将加拿大和美国那种开拓荒野的精神注入其间。这本书因为它那有趣的文本杂糅和对美国历史的戏仿与再解释而获得了赞誉,并荣获当年的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在这一年,他还出版了一部学术著作《伦纳德•科恩评传》。 由于《小子比利作品选集》获得了好评,他对自己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各种文体很自信,并继续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进行大胆尝试。1976年,他出版了带有纪实文本特征的小说《经过斯洛特》,继续他在文体上的实验。《经过斯洛特》是以美国新奥尔良一个著名的黑人爵士乐手博尔顿的生平作为蓝本,他把真实历史人物、实地采访和小说虚构结合起来,描绘了一个著名的爵士乐乐手的生活和他所在的时代的气氛。小说以多视点、全透视的方式结构,以意识流和片段性拼贴的写法,使文本具有了画面和意识流动的结合特征,那些连续但是不断被隔断的画面,产生了一种顿挫感。小说以多人的视角来回忆,以对当时场面的再模拟、以碎片式的缤纷印象,带领我们再度回到了那个爵士乐摇曳多姿的黄金年代。这部作品获得了评论家和普通读者的好评,并荣获了《加拿大书评》杂志颁发的小说奖。 1981年,迈克尔•翁达杰出版了一本篇幅在中文10万字左右的小说《世代相传》。这是他根据自己的家世所写的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作品,非虚构文本的成分很大,有着迈克尔•翁达杰鲜明的个人风格:对历史人物和材料的精确把握、对形式感的痴迷、对片段叙述的爱好和强调。《世代相传》的品质非常特殊,介乎小说和自传之间,因此,我不把他的这部作品完全当作是“小说”。这部作品带有史实的成分,而迈克尔•翁达杰也很擅长在史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描述和结构。它的叙述是以小的段落来构成一个个的章节,仿佛到处都是空隙,作者只拣了一些最重要的东西呈现出来。在这些片段之间,留下来的空隙则是需要读者去回味的。因此,《世代相传》的形式很像是一部由文字片段所描述出来的老电影,画面感十分强烈,而且是那种黑白电影画面的效果。那些在迈克尔•翁达杰的家族树上生长的祖先们,一个个地宛如生动的水果悬停在历史的深处,被迈克尔•翁达杰用摄影机拍摄、定格、放大、缩小,被他剪辑成充满了蒙太奇的趣味和诗意的纪录片。小说的语言似乎还带有爵士乐的那种并不很规矩的节奏和韵律。其中,照例插入了一些照片作为文本的补充,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是迈克尔•翁达杰的父母亲一起对着照相机做鬼脸的那一张。两个成年人的鬼脸看上去滑稽、古怪,也投射出这两个人内心的疯狂。在作品中,令我难忘的形象,是迈克尔•翁达杰对他的舅舅的描述,他的舅舅性格奔放、不守规矩,像一个带有破坏性的艺术家那样落拓不羁,做事情往往超出常理,经常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甚至敢拉于闸,使疾行的火车都停下来。但是,他又是一个有浓重人情味的人,对迈克尔•翁达杰最好。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迈克尔•翁达杰如何剪裁自己复杂的血脉系统,使它成为一份挺拔的、详略得当的家谱,人性的微暗和丰富性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从遥远的斯里兰卡发出的回声,在加拿大的广阔的土地上回响。 迈克尔•翁达杰后来还尝试了写作电影剧本,他的小说风格的形成,可以说带有电影剧本的高度文学化和小说化的特征。身为加拿大新一代移民,迈克尔•翁达杰一直到多年之后才开始真正触及到加拿大题材。1987年,他出版了小说代表作《身着狮皮》,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身着狮皮》这个名字来自于古代巴比伦的神话传说史诗《吉尔伽美什》,说的是英雄吉尔伽美什在朋友死去之后,独自披上狮子皮浪迹于荒野之中,而这部小说显然是拿史诗作为一个互相映照象征。这个书名使我想到,小说一定和加拿大的荒野气息有关系,你想想,一个人身披狮子皮站在那里,独自面对荒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定是加拿大那种荒野气息带给了迈克尔•翁达杰灵感。同时,这个书名还有着诗歌的意象,斑斓、荒野、强悍和粗犷的气息扑面而来。 《身着狮皮》以迈克尔•翁达杰居住了多年的加拿大多伦多作为地理背景,在小说的内部时间的跨度上、在历史信息的容量上都是他的作品中最丰富的。20世纪初期的加拿大多伦多,是一个移民众多、充满了拓荒气息的地方,迈克尔•翁达杰将他的视点聚焦在来自北欧的芬兰、西欧的意大利和南欧的马其顿的几户移民的身上。这些移民,在当时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主的加拿大移民中间也属于边缘人群体,因此,他们的故事就带有了边缘族群的特征。迈克尔•翁达杰在翻阅一些历史资料的时候发现,在1920年代,有一个加拿大的百万富翁叫安布罗斯•斯莫尔,有一天,他神秘地失踪了,从此没有音讯,这引发了迈克尔•翁达杰的文学想象力。由对这个失踪的百万富翁的兴趣,他发现,官修的历史书记载的,都是那些有权力和有钱的人的历史,他就把目光放在了在历史书中消失的默默无闻的边缘移民们。他们才是多伦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小说虚构了一个和那个失踪的百万富翁多少有些联系的边缘人群,他们中间有工人、打工者、革命者等等,是如何在历史的夹缝里取得生存的权利。小说的核心故事是围绕着一座大桥的建设来展开的,其中,以帕特里克•刘易斯这个从加拿大乡村来到多伦多谋求新生活的新移民作为主角,他接受了委托去寻找那个失踪的百万富翁,另外他又去挖掘安大略湖底下的隧道来谋生。以他为中心人物,一些次要人物纷纷登场,由此演绎出一出非官方书写的历史和人生的大戏。尤其是他和两个女人的关系是小说着墨的重点,帕特里克在遭遇了两个女人的爱情之后,也准备披着狮子皮独自走向加拿大蛮荒之地,去迎接自己的命运。爱情、激情、愤怒和贫穷以及革命,这些东西在小说那片段式样的描绘中,成为不断闪烁的主题,每个人都在寻找,都是历史琥珀中的蠓虫,都在寻找着人生的意义,并与时代的溃疡战斗。 在小说中,迈克尔•翁达杰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他的写作风格也严重区别于狄更斯和左拉这些描绘下层百姓和边缘人生活的现实主义大师,在狄更斯和左拉的笔下,大众是被同情的,被歌颂的主角,叙述更加真实有力,而这部小说由于片段和摄影机眼式样的叙述,反倒使得小说缺乏了一种厚实和密度感,在获得了后现代的、闪烁的、不确定的、碎片式的新小说的新奇之外,也失去了伟大小说本身应该具有的密度和厚度。因此,在读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的时候,我一方面为他那摄影机眼和片段式样的叙述方式感到兴奋,感到新颖和新鲜,感到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另外一方面,我又觉得他的小说缺乏史诗小说所具有的那种厚度、长度和密度。 三 由于迈克尔•翁达杰的片段式、蒙太奇式的叙述使我觉得他有些投机取巧、偷奸耍滑,我就觉得迈克尔•翁达杰的分量有些轻、不够厚重。一直到1992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英国病人》,我的这种感觉才消失了。 《英国病人》是迈克尔•翁达杰最好的小说作品,也是他影响最大的作品。小说的故事背景放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地点是意大利佛洛伦萨北部的一个废弃的别墅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里是一个临时的战地医院。小说中出现了四个人物,他们之间构成了小说最重要的人物关系,迈克尔•翁达杰紧紧围绕这四个人,展开了有密度和强度的叙述。这四个人是:一个全身烧伤的神秘人物,被其他三个人称为“英国病人”;印度锡克族工兵辛格;护士汉娜;汉娜父亲的老朋友、英军特工卡拉瓦乔。这四个人因为战争的原因,都聚集在那座废弃的残破别墅里。其他三个人搞不清楚这个全身都是绷带的伤员到底是什么人,对他的底细完全不清楚,因此,轮番地和他谈话,试图搞明白他的身份和受伤的原因。尤其是护士汉娜,她才20岁,父亲和母亲都在战争中死亡,因此她痛恨战争,悉心地照料这个“英国病人”。后来,她才逐渐地了解到,“英国病人”是一个著名的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名字叫奥马尔希,他是一个匈牙利的贵族,他在北非沙漠中考古的时候,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凯瑟琳,被发现他们关系的凯瑟琳的丈夫驾驶飞机撞击,结果,凯瑟琳受了重伤,生命垂危。为了营救凯瑟琳的生命,这个考古学家离开营地,前往英军那里寻求帮助,结果被英军认为是德国间谍,控制起来了。为了能够尽快营救凯瑟琳,他寻找到机会,逃脱了英军的控制,又被德国人俘虏了。为了营救在山洞的营地中等待他的垂死凯瑟琳,他以地图和一些地理资料和德国人作了交换,换得了一架飞机,他驾驶飞机来到了等待他的凯瑟琳那里,带着伤势越来越重的她冒险驾驶飞机离开了沙漠地区。但是,在飞行途中飞机遭到了盟国军队的攻击,飞机落到了沙漠里起火爆炸,奥马尔希侥幸生还了,凯瑟琳却死去了。浑身烧伤的奥马尔希被护士汉娜他们营救到那座破败的别墅里。这些都是他自己讲出来的。在汉娜获得了他的信任之后,他才开始给她讲述上述自己的生平和爱情经历。最后,“英国病人”死去,间谍卡拉瓦乔也死去了,工兵辛格和护士汉娜之间却迸发了爱情,他们一起离开了那座废弃的别墅——临时的医院。 《英国病人》出版之后,获得了很大反响,还获得了1992年英语“布克小说奖”,使得迈克尔•翁达杰成为国际瞩目的小说家。《英国病人》这部小说从写法上延续了典型的迈克尔•翁达杰的叙事方式,就是打乱时间的顺序,将事件作为时间的一个个节点来重新编织故事,以片段的形式,将人物关系纠结得紧密,以之结构全部作品。《英国病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显然是因为它聚合了多种的元素,首先是战争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广义上的反战小说,战争使书中的四个人物和没有直接出场的其他人物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而且,其中很多人都面临了死亡的威胁、考验和最终结局。对战争的思考和描写,是20世纪作家的一大主题,因为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一百年,战争使得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次,小说对欧洲在20世纪上半叶推行的殖民主义也进行了反思,正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才掀开了殖民地纷纷独立为民族国家的历史浪潮。第三,小说对爱情、婚外情、欧洲文明、友情和历史文化,都做了深入的表现,尤其是对两个主人公的爱情的描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虽然这场爱情是一场不道德的婚外情,但是却壮烈美好。而似乎只有婚外情才能被迈克尔•翁达杰写得这么的壮烈和华美:以飞机撞击谋杀情敌、出卖情报给德国纳粹去换取飞机救情人、飞机被盟军攻击后爆炸,浑身受伤还在医院里念念不忘自己的情人,这些情节都是带有猎奇和大众最感兴趣的一面,因此,《英国病人》以混合了战争、历史、爱情、背叛和死亡的多侧面、多角度的元素,才使它成为一部大热的作品。 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的题材跨度非常大,寥寥几部作品的背景分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北非、亚洲,他全都写过,可见他的视野之宏阔。2001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阿尼尔的幽灵》,终于将小说的背景放到了斯里兰卡。斯里兰卡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和亚洲、非洲自二战结束后所掀起的民族国家独立运动中纷纷独立的国家所遇到的内部问题一样,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执政党和反政府的“猛虎组织”之间爆发了全国性的内战,一度,政府军、南方反政府军和北部的泰米尔分离主义游击队形成了厮杀的三股力量,形成了血腥的内战局面。这部小说就是以那个年代血腥的战争逐渐地平息之后的斯里兰卡作为背景,来呈现这个岛国所经历的创伤的。小说的中文译名非常好,叫做《菩提凝视的岛屿》,佛陀在凝视着一个内战频繁的国家民不聊生的景象,成为小说的一个核心的意象。 小说讲述了曾经离开了斯里兰卡15年之久的安霓儿,带着联合国人权组织给她的使命,前往内战暂停之后的斯里兰卡,调查一场血腥屠杀中死亡的真相。斯里兰卡政府为了跟踪和控制安霓儿,专门派了考古学家瑟拉斯一同调查。结果,在一个考古现场,竟然发现了最近一些年的骨骸。安霓儿认为,必须调查这场屠杀的真相,即这些死者是什么人、什么原因被杀害的,但是她的调查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真相就在眼前,可她似乎无法获取进展。小说的主人公安霓儿有些像是作者迈克尔•翁达杰的化身,小说的写作技巧也非常高超,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依旧采取了片段式样的结构叙述,在写法上是以多角度、多声部呈现出多个视角来观察斯里兰卡的眼光,既有外部的打量,也有内部政府、市民和反叛者的注视,每个人、每个角度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共同在安霓儿寻找屠杀真相的过程中,组合成一种充满了复杂性的张力,使小说在以来自西方的眼光打量自身的民族矛盾导致的内部分裂的同时,还呈现出东方国家的文化特性,和东方迈向现代国家的艰难性。在佛陀的面前,屠杀之血已经凝固,而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的境遇,则依旧是一个艰难时世。 《菩提凝视的岛屿》是迈克尔•翁达杰以巨大的勇气呈现祖国的内部伤痛的作品。他以他者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祖国的现实,小说达到了人道主义的高度,又明显增大了叙述密度,具有悲剧性的力量,其诗人般清晰明确的笔触依旧鲜明,拼贴般的叙述段落构成了小说的当代性和国际性,贯穿全书的线索非常清晰,都是按照安霓儿的视线来进行的。这应该是迈克尔•翁达杰的一部上佳之作。 四 2007年5月,迈克尔•翁达杰出版了小说新作《远眺》,这一次,他把小说的背景放到了1970年代的美国。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人物活动在美国的加州和内华达州,他们是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安娜姐妹、她们的父亲和一个被收养的孤儿库柏,这四个人的命运非常复杂地纠结在一起,逐步将家庭内部的纷争、困苦和暴力的阴影呈现了出来。其中,加州的农场景象和生活在迈克尔•翁达杰的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而孤儿库柏后来在内华达州赌场行业成为职业赌徒,其赌博业的专业性描写使我怀疑作者本人可能就是一个赌博的高手。在小说的第二部分里,他把叙述的地点挪到了法国南部一个地方,安娜这个时候已经成长为一个学者,她在研究法国文史上一个偏僻的作家,她自己的生活也开始和这个作家有些关系,小说在这里继续分岔,那个法国作家的生平开始以虚构的方式进入到小说中,一直到这条线索结束,小说也就结束了。 从小说的情节主干上来说,《远眺》似乎是一部在叙述上不断分岔的作品,最终导致了小说所有主要情节的迷失。这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实验性的作品。我想,当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获得了世俗性的巨大成功,《菩提凝视的岛屿》也呈现出人道主义的厚重的力量,他似乎想写一部主题和内容都不那么确定的作品,这就是《远眺》的来由。根据书名《远眺》,我可以推断,有人在眺望时间消逝的尽头,在那里,有些人物在孤独地活动着,为着一些或卑微或宏伟的目标在努力,但是,所有人的身影最终都消失在地平线上了。这部小说继续着迈克尔•翁达杰过去作品中的反复出现的诗歌意象和叙事的片段结构。线性的叙述时间也被打乱、被扭曲,隐喻了世界的模糊和命运的不可知。我觉得,小说真正的主角是时间,是时间使人物的命运和走向漫漶起来,成为被远眺的逐渐模糊的身影。可以说,《远眺》是一部相当精粹的后现代风格的拼贴小说。 迈克尔•翁达杰两次获得了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他认为自己既是亚洲作家,也是加拿大作家,但是,我想,他首先是一个英语作家。作为“无国界”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身上带有着跨越种族、国家和文化的特征,他也非常自觉地运用这种混合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意识,实践着自身“生于此地却居于彼处的国际混血儿,终身都在为回归或者离开故土而奋斗”的理念。 和迈克尔•翁达杰一样从斯里兰卡走出来,并用英语写作,近年来逐渐获得了注目的另外一个小说家是罗米虚•古奈塞可拉,他出生于1954年,12岁之后跟随银行家父亲来到菲律宾,15岁就开始写诗,1972年他到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并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1992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短篇小说集《鮟鱇鱼之月》,题材是关于斯里兰卡的内乱和在英国的移民的故事。1994年,40岁的罗米虚•古奈塞可拉出版了长篇小说《暗礁》,讲述了他对斯里兰卡的成长记忆。小说进入到布克小说奖的决选,在欧美具有了影响。之后,罗米虚•古奈塞可拉还出版了长篇小说《沙漏》(1998),叙述两个敌对家族在国家独立之后的历史作为主情节,捕捉了时光的记忆碎片。《天堂边缘》(2002)则是对一个虚构的岛屿的描绘,带有浓厚的乡愁感。他在丹麦、香港、新加坡和伦敦都居住过,也属于那种“无国界作家”,值得关注。 其实,罗米虚•古奈塞可拉的分量稍轻,在加拿大,眼下能够和迈克尔•翁达杰并驾齐驱的另外一位来自南亚的小说家是罗辛顿•米斯垂。1952年,罗辛顿•米斯垂出生于印度孟买,从小生活在印度的波斯人聚集区,1975年他移居加拿大,1984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目前在加拿大专门从事写作。1987年,罗辛顿•米斯垂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费洛查拜格的故事》,以他从小司空见惯的孟买波斯人聚集区的生活作为原型,将一种异质的文化带入到印度文学和北美的英语文学当中,在加拿大和美国逐渐声名鹊起。1991年,罗辛顿•米斯垂又推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漫长的旅途》,以印度1970年代的特殊政治气氛和环境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孟买的银行职员在当时的政治阴谋和陷阱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小说获得了加拿大总督奖、英联邦作家奖等。 1995年,罗辛顿•米斯垂出版了自己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完美的平衡》,以1970年代印度实行紧急状态时期作为背景,描绘了在一个单元楼里居住的四个人物的遭遇,将印度的当代历史、政治冲突、社会矛盾和文化特性,以及普遍的人性,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这四个人分别是女缝纫工、两个裁缝和一个来自喜马拉雅山区的学生。当紧急状态令颁布之后,这四个普通的印度人,他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多彩的人生图景。罗辛顿•米斯垂的这部小说还呈现了喜马拉雅山下的印度地区特殊的文化面貌,这些文化以一个独特的符号系统作为显现自身的象征。小说的政治性也明显加强了,以罗辛顿•米斯垂的眼光,实现了对印度这个遥远祖国的“远眺”。 2002年,罗辛顿•米斯垂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小说《家庭琐事》,以1990年代的印度孟买作为故事的背景,描绘一个79岁的鳏夫与两个继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小说在人性的维度上展开,将这个老鳏夫和儿子、女儿之间的冲突、忍让和爱,纳入印度当代的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当中,把普遍的人性和印度的地域文化、老年人和中年人的冲突、人性的温暖和黑暗、家庭内部的纷争和纠缠写得相当逼真传神,在描绘人类生活琐碎庸常的一面时,透露了人性的温暖。 迈克尔•翁达杰、罗辛顿•米斯垂、罗米虚•古奈塞可拉这些来自南亚的小说家,四海为家,以自身的飘零来书写离散人群的飘零感,以远眺故国和历史、时间的方式结构自身想象的故事,成了这个时代一群新作家中的佼佼者。 阅读书目: 《英国病人》,章辛等译,作家出版社1997年4月版 《菩提凝视的岛屿》,陈建铭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 《身着狮皮》,姚媛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一轮月亮与六颗星星》,张琰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8月版 《经过斯洛特/世代相传》,候萍等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版 《暗礁》,王娟娟译,台湾麦田出版社2005年4月版 AFineBalance《完美的平衡》),FaberandFaber出版社1996年版 原载:《西湖》2010年第09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