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戴从容:我永远会“一次次回到乔伊斯”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自奋 参加讨论

    在目前国内的乔伊斯文学研究中,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副教授戴从容可谓是闪亮的后起之秀。她的乔伊斯研究卓有成就,博士后论文《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研究》是国内关于《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唯一一本专著,开了研究领域的先河。论文出版后,先后获得诸多奖项,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优秀著作奖”。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最后一部作品《芬尼根的守灵》自1939年出版以来,就以“如天书一般艰涩”而著称,但从20世纪后半叶起,该书对欧美文学和文学理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研究者们公认《守灵》的思想主要通过它的形式表达出来。戴从容的研究从该书的“形式”入手,分析其语言上的混成词现象、叙述上的饶舌、结构上的离题、文体上的杂糅等四方面特点,论证时不但做了细致的文本研究,而且具有一定的哲学深度,避免了让形式研究流于纯技巧罗列。但她更重要的研究重点则是在自由美学上,“《守灵》在形式上的革新都建立在自由美学原则这一核心艺术思想之上”。
    一部著作出版即令学界瞩目,其学术开创性、前沿性得到了公认。对此成绩,戴从容的自我评价比较冷静:“目前在乔伊斯领域的研究已经覆盖了主要方面,要想创新超越有一定难度,而国内年轻学者中能再开新角度的不多。”
    戴从容进入乔伊斯研究领域比较早。上世纪末,在国内乔伊斯热刚兴起不久的时候,她就以乔伊斯为对象做博士论文,然后博士后论文继续聚焦乔伊斯。多年的执着研究,使她既有时机又有时间很快地深入这个课题:“这是我的幸运。陈思和老师更是让我一定要知难而上,其实如果不是他让我把《芬尼根的守灵夜》作为博士后的研究课题,我肯定不敢做,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戴从容与外国文学的缘份可谓深矣,她从小就喜欢读外国文学,每年放假她妈妈都会从学校图书馆借很多外国文学作品回来,所以主要的外国文学作品她在大学前就都读过了。但高考时她没考虑读外文系,而是报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因为当时她认为外文系就是学语言的,而“语言纯粹是工具,我要的是思想”。另外一个原因是她的雄心勃勃。当年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学贯中西,计划先学完外国文学,然后回来学中国文学,分别打好基础,再融会贯通。“现在年纪大了,才明白当年自己多么狂妄,其实真能学贯中西的有几人,要想深刻地把握外国文学或是中国文学,都需要穷尽毕生精力的。现在我的目标小很多,也现实很多,这辈子能把英国文学做好就可以了。当然有时读古代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心动不已,还会为自己不能研究这么美的东西感到惆怅。不过人生就是这样,短暂的一生决定了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人生的悲哀,不是学术的悲哀。”
    戴从容对乔伊斯作品的初次接触当然是从《尤利西斯》开始的。当时这本小说刚翻译进来不久,出于好奇拿来看,看了之后就觉得又着迷又读不懂。“读的时候觉得没劲,放下又老在你心里浮现;你觉得它和你看到的作品不一样,可是又像一团云一样抓不住。但我知道《尤利西斯》在改变我的一些对文学的传统看法,我直觉地感觉有一个新天地在我面前打开了。所以我决定研究看看,到底这是个什么东西。”戴从容说起当时的阅读体验。小说的复杂性恰恰构成了对她阅读的巨大魅力。这或许与她的性格有关。从小到大,在求学上她从没有畏难情绪。一路优秀学生读上来,本科、硕士、博士,凡是做论文,她都是偏向难路行,从来不挑容易的题目来做。“挑战的勇气我从来就不缺。我从没把论文视为一个任务,赶快完成就好。我喜欢挑战,我希望每次研究都是把自己提到另一个高度。”戴从容的本科论文做的是亨利·詹姆斯,那时他的后期作品如《金碗》、《鸽翼》、《使节》都没翻译过来。硕士论文做了赛义德,《东方学》等全部著作同样都没有译本,《文化与帝国主义》学校也没有,是她托表哥从美国买的。
    为了把理论吃透,戴从容下了苦功,论文《批判:通向自由之路———萨伊德后殖民理论的文化观》获得《国外社会科学》创刊200期优秀论文三等奖。读博士时,戴从容选择了一向以难读、“天书”著称的乔伊斯小说为课题。
    “我的信念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能有收获,前面的知识如有缺乏就一个个补。如现在很多思想家的东西,我知道很难,但我心里知道如果我去做,就能做好,我对自己的理解力还是很自信的。”
    “我现在缺的不是勇气,而是时间。”戴从容说。要想深入《守灵》,她需要面对的智力上的挑战之一是:《守灵》中有50%是作者自造的词语,这些自造词的词语来源包含近50种语言。此外还有变形词、组合词等,同时乔伊斯还以不合语法的方式任意插入专有名词。没错,乔伊斯以他的天才,为自己营造一个自由奇特的艺术世界,而读者要面对的,则是词语无限衍生的可能性所赋予的自由,或者说,是一团迷雾、处处泥潭。当然,对于戴从容这样执着的专业阅读者而言是例外。
    “剖解乔伊斯那结构复杂、语言如迷宫般的小说,很有挑战性,特别是如果自己有独特发现的话,就跟猜谜语猜出来了一样开心。把一部自己弄不懂的作品弄懂,就是一次高级智力游戏,我很喜欢这种游戏。从读者角度,乔伊斯的作品不是可以用喜欢这个词来形容的,这是一种不同的阅读感受。读《尤利西斯》当时肯定没有读《达·芬奇密码》时刺激。但是《达·芬奇密码》你读过也就可以忘了。《尤利西斯》,只要你是一个对文学感兴趣的人,你会觉得那是一个奇怪的世界。用好奇、挑战这类词来形容《尤利西斯》的阅读可能更确切。”戴从容说。
    然而,乔伊斯对她的魅力不止于此。“乔伊斯的小说极具艺术性,极为精彩,他小说中的有些语言,只需一句话,就能把某个场景形容得惟妙惟肖。读他的小说,我经常会激动,甚至会有感动得想哭的时候……他太聪明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极深刻,而他把这些看法都埋在文字里了。”
    2004年6月,戴从容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参加了“第19届国际詹姆斯·乔伊斯学术研讨会”。戴从容坦言这次学术会议对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学术会议,而是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走近乔伊斯的活动。她可以从很多方面近距离地接触乔伊斯,看了他的手稿、他笔下的城市、他居住的马特洛城堡,还有他的民族,好多细节方面的理解更深刻了。这些年过后,回想起当年的经历还是历历在目,好像在回忆一个熟悉的老朋友。“对我来说,乔伊斯不再是纸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有感情的。”
    这么多年研究乔伊斯,现在乔伊斯的作品对她来说不像当年那么神秘了,她更好奇的是一些作品外围的东西,比如乔伊斯的名声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乔伊斯这个喜欢流行音乐的人怎么会写精英文学等等。
    “对我来说,乔伊斯是一个因缘巧合遇到的导师,他教会我很多关于人生、关于文学的知识。现在我也像当年曾追随乔伊斯的贝克特一样,不想一辈子在他的影子中,想走出去。但是他又总在那里,总会不时遇到。我估计我永远都会不时回到他那里,但是又会不断走出去。这就是大师的魅力。”
    2002年8月,戴从容来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博士后研究时,就开始给复旦中文系的本科和博士生开设《尤利西斯》原典精读等课程。戴从容做了细致的备课,她带着学生一章一章读原文《尤利西斯》,开阔的视野引起学生热烈的反响。
    教学之外,她还坚持翻译、写作。她曾经翻译过一些学术著作和论文,比如《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等,翻译扎实,基本经受住了学术界、读者的挑剔与检验。
    眼下,除了从事谢默斯·希尼诗歌研究这一新课题之外,戴从容还在抓紧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这部“天书”,计划今年8月出版其中的第一部分。“这是我的乔伊斯研究要想再前一步所必需的,也是我能在乔学领域做的更大贡献,比我的《自由之书》还重要。这个工作很累人,很耗时,但我幸运的是常能遇到鼓励,支持我做下去。”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04月0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