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勒克莱齐奥的非洲文明寻踪之旅 ——访小说《奥尼恰》译者高方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自奋 参加讨论
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奥尼恰》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描述了年幼的主人公樊当随着母亲一起坐船到非洲寻找父亲的故事,通过他的眼光,见证了非洲大陆失落的文明、苦难的历史和社会现状。勒克莱齐奥曾有《诉讼笔录》、《沙漠》、《流浪的星星》等小说在中国出版,而这部《奥尼恰》作为作家获诺奖后引进的一部代表作,很自然地受到读者更多的关注,而小说翻译的传神有味,也得到了同行的好评。日前,记者采访了小说的翻译者,南京大学外文系高方副教授。
    周报:您从勒克莱齐奥的众多作品中,独独先选择《奥尼恰》来译,有何原因?
    高方:因为在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中,《奥尼恰》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被普遍认为是一部寻找历史踪迹的自传体小说。儿子樊当的寻父之旅,父亲吉奥弗洛瓦的寻找消失的文明之旅和梅洛埃黑女王的寻找新城之旅,多重之旅在奥尼恰交汇,在历史与传奇、梦想与现实的交错中,展现的是非洲的天与地、人与物,是非洲人与殖民者无望但勇敢的斗争,是非洲不绝的历史与文明。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周报: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您来翻译。请谈谈您与勒克莱齐奥的交往?
    高方:翻译有时是种缘分。勒克莱齐奥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法国作家。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读勒克莱齐奥的书。2008年10月,勒克莱齐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凭着我对他的了解与喜爱,很快为《当代外国文学》写了一篇介绍文章。2008年11月,我去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勒克莱齐奥主动联系了我的导师许钧教授,他们是三十年的老朋友了。我们在巴黎大学街的一个普通的旅馆见了面。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勒克莱齐奥比我们先到,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旅馆大堂吧的一角,穿着羽绒服,围着围巾,下着牛仔裤、运动鞋。见我们进来,他马上起身,迎上前来,跟我们握手问候,没有一点儿架子,特别亲切。
    周报:勒克莱齐奥曾经多次来过中国,据您所知,他与中国文化有哪些渊源?
    高方:那次法国的见面,勒克莱齐奥谈了他对中国的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他告诉我,他读过不少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读过艾田蒲主持的《认识东方》丛书组织翻译的中国四大名著,在他写的作品中,还提到过秦始皇呢。他也读过一些中国作家写的书,比如鲁迅和老舍。他特别喜欢老舍的作品,老舍作品的法文本,他几乎都读过,还为老舍的法译本《四世同堂》写过长序,题目叫《师者老舍》。勒克莱齐奥多次来过中国,最早一次是在1993年,那次他到了南京,见了许钧教授,法国大使陪同他夫妇一起来的,勒克莱齐奥非常重情义,特地带了许多法国葡萄酒给许钧,还主动提出去了中山陵和明孝陵。他对中国的古代文明非常热爱。
    周报:您觉得他作品的哪些方面能够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高方:在作者细腻而充满情感的叙述中,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感受到一种分明的爱与憎,感觉到作者对于非洲失落的文明的一份热切的关注和深沉的爱。勒克莱齐奥慢慢地打开了读者的眼睛、嘴巴、耳朵,随着非洲的气息和樊当加快的心跳,把目光投向了非洲。可以说,文字的美丽与蕴含其中的力量,是打动中国读者心灵的钥匙。
    周报:在翻译过程中,您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高方:困难的确遇到不少。因为勒克莱齐奥很关注非洲的文明,对当地的语言也很尊重,所以他的作品中时有一些土著语,涉及树木、菜肴和一些人文的东西,词典里查不到,我只能去麻烦作家本人。只要我写信,把问题发过去,他一般马上就回答。还有让我感动的是,有个别词,由于创作时间长了,他也没有把握,他实话实说,说查了再告诉我。这样的作家,越发让我尊重和佩服。
    周报:勒克莱齐奥如何看待中文版《奥尼恰》出版?
    高方:勒克莱齐奥非常高兴中文版《奥尼恰》的面世,今年8月
    ,他将再次应许钧教授的邀请来到中国,参加上海书展等一系列活动,他很期待到时能与中国读者一起探讨小说艺术创作之美,以及非洲文明与华夏文明的精彩碰撞与交流。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04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