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西游记》中的“人兽婚”原型探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莹莹 参加讨论

    从《山海经》的“盘瓠”神话开始,“人兽婚”这一母题就在文学作品中流传开来,《西游记》创作于明代,经过长期的民间传说和文学积累,内容十分庞杂。对其中的“人兽婚”母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洞察“人兽婚”的历史发展与变异,解析《西游记》创作背后的时代环境与主题思想。
    1.《西游记》中“人兽婚”的分类
    《西游记》中人兽成婚的故事共有8例,分别是第十八回中猪刚鬣和高翠兰成婚三年;第二十九回中黄袍妖与百花公主结婚十三年,生有二子;第三十九回中青毛狮子与乌鸡国正宫娘娘生活了三年;第五十五回唐僧被蝎子逼迫成婚;第六十九回中赛太岁把朱紫国金圣宫娘娘掳去三年;第七十八回中比丘国国王被白面狐狸迷惑了三年;第八十二回老鼠精强迫唐僧成婚;第九十四回玉兔精逼迫唐僧成婚。这8例人兽婚可以分成以下六种类型。
    一是“男兽女人”和“男人女兽”两类,各有四个故事。相比原生型神话中“人兽婚”多是男性为兽的形象,《西游记》中出现了女性为兽的例子,比如蝎子精、玉兔精和老鼠精,她们都是由动物修炼而成的女性人形,以美貌迷惑男子。其中的“兽”有多种演变形式,多是经过修炼而成的妖精、魔兽,所以也可称为“人妖婚”或“人魔婚”。
    二是已发生的和未发生的人兽婚两类。未发生的人兽婚是指人兽并没有成为真实的夫妻,只是被强迫完成这一过程,这种主观意愿也属于人兽婚范围。未发生的包括三个女妖怪强迫唐僧成婚都没有成功,赛太岁与金圣宫娘娘做了一回无名又无实的夫妻,金圣宫娘娘是穿了紫阳真人送的棕衣后,生了一身的毒刺,避免了人兽婚成为事实的可能。未发生型人兽婚在原生神话中并不多见。
    三是前因后果型和主观意愿型两类。前因后果型是由因果关系而发生的人兽婚,故事并不是无端发生的,因果循环的宿命在《西游记》“人兽婚”中表现明显,几例婚姻结合都是之前的“因”种下的伏笔,而后才有成婚的“果”。例如宝象国的百花公主本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因欲与奎本狼私通,不果后思凡下界,奎本狼“不负前期,变作妖魔,占了名山,摄他到洞府,与他配了一十三年夫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1]赛太岁抢金圣宫娘娘是为了给国王消灾;青毛狮子将乌鸡国国王浸入井中三年,也是为了报“三日水灾之恨”。这样因果循环的情节设计是作者佛教思想观的体现,也是对明代社会现实的揭露与警告,寄托了作者对人世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思想。
    2.《西游记》中“人兽婚”原型的变异
    早期的“人兽婚”是一个民族祖先崇拜的神话,又带有鲜明的图腾崇拜色彩。原生神话中的“人兽婚”体现了“前万物有灵论--活物论时期原始初民的思想意识”。[2]与动物婚配的乱婚时代,在原始人类物我混同的眼光来看,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也是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产物。而经过漫长演变,“人兽婚”原型在《西游记》中出现了变异,具有了时代烙印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西游记》中的“兽”总是以“人”的形象出现,有人性意识的体现。小说中妖魔怪兽经过修炼可变作人的面孔,便于人们接受,黄袍怪要去宝象国认亲时,摇身变俊俏后,百花公主说:“变得好,变得好!你这一进朝呵,我父王是亲不灭,一定着文武多官留你饮宴。”唐僧也多次被化作人形的妖怪迷惑,可见在当时社会中,人的外貌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方面。同时,“人兽婚”中的兽大都有自己的情感主见,敢于表达自己观念,最具有人情味的是活灵活现的猪八戒,听到被骂“夯货”,也会恼怒难禁,对于吃喝与女色的喜爱都是人类普遍的形象状态。玉兔精、老鼠精、奎木狼等妖魔想要与人成婚的现象,正是人类欲望与本能的体现,它们对自由和归宿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追求。
    二是兽都以强势的姿态出现,强迫他人与之婚配。这其实已经打破了原生神话中人兽平等的地位,小说中兽多是拥有法术或宝物的厉害角色,或有神仙做后台,比如老鼠精就是托塔李天王的义女,奎天狼更是天上的神仙。另一方面人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极不情愿而又没有办法的与兽结合。小说中唐僧面对各种女妖的强势魅惑时,没有办法,只等着孙悟空来搭救。这样的人兽不平等关系体现了当时社会中人的不平等,拥有权力的官吏,使用奸诈的手段逼迫、搜刮百姓是常事,表达了作者的愤恨和无能为力。
    三是《西游记》以“人兽婚”的形式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封建社会后期,思想禁锢严重,人们对于婚姻爱情的追求得不到满足,只能在异类婚中表达自己对自由婚姻的渴望。小说中老鼠精对唐僧情意浓浓,“夙世前缘系赤绳,鱼水相合两意浓。”这种强烈的爱情让人为之感动,奎木狼更是不惜下界做妖魔,也要与百花公主再续前缘。它们这种直率的表达体现了黑暗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
    3.《西游记》中“人兽婚”的主旨
    《西游记》中“人兽婚”故事对原生神话有所吸收,是对“人兽婚”母题的传承,具有互文性。而与原生神话中“人兽婚”不同的是,《西游记》中的人兽结合,没有了对生殖的崇拜和图腾的敬畏,“一个原型象征通常是带有人的意义的自然物体,它构成把艺术看成是一种文明的产品,看作是一种人类工作目标的幻象这样一种批评观的组成部分。”[3]《西游记》通过“人兽婚”原型表现出来的批判意识和主旨有以下几个方面。
    《西游记》中“人兽婚”是对现实生活的影射,反映出人妖不分、是非颠倒的社会镜像。例如比丘国的国王宠幸白面狐狸化作的美人三年,弄得“命在须臾”。作者有感于社会中善恶不分的现象,又苦于无力回转这种局面,只能在神话小说中表达态度。在第八回借如来之口说:“那南瞻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可见作者生活的世界处处人心叵测,为争夺各自利益不惜手段。小说中因果循环的观念,也反映了人们锱铢必报的狭隘心理。神话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一切文化现象都有在现实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吴承恩通过“人兽婚”的描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封建思想的毒害深重,社会中贪官横行、民不聊生,急需社会改造。
    《西游记》中“人兽婚”深刻地体现了世俗的偏见和社会道德的扭曲。人活在社会中不是“为身命者”,而是为了面子而活,高老庄的太公因女婿是个妖精,长得又丑,觉得“一则败坏家门,二则没个亲家来往”,文中多次提及丑陋羞辱门风这个原因,可见当时社会对门面和清誉看得极重。同时,自己的利益不容侵犯,宽容忍让的美好道德被自私自利所取代,如来佛的佛母孔雀不明王,因自己生的小孔雀被朱紫国王射了一箭,便“吩咐叫他拆凤三年,身耽啾疾”,这样狭隘的内心,充满了阴谋和报复,这是明代社会真实的现实反映,整个社会道德体系正在崩塌。
    《西游记》中“人兽婚”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女性意识的启蒙。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女性在社会中出现了朦胧的觉醒,她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意识主张,小说中出现了“女子抢婚”的情节,这种反传统的场面在男权为大的封建社会是不敢想象的。蝎子精、老鼠精、玉兔精都想与唐僧成婚交欢,甚至强行逼迫,其中透露出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不理世俗眼光的敢爱敢恨精神。小说中杏仙、女儿国国王都有敢于显示女性自主权力的行为,她们这种率性的主体意识是当时个性解放思想的表现,洋溢着一种叛道的勇气和张扬性情的精神。
    总的来说,《西游记》“是一部具有寓言性和讽刺性的作品”。[4]小说中的“人兽婚”是延续了原生神话中的母题原型,经过作者的改造和时代进程产生了变异,生殖崇拜的原始意义已经褪去,代之以时代性的主旨思想,反映了社会黑暗的现实状况,寄托着作者浓郁的忧患意识和想要改变社会的伟大理想。可以说《西游记》中的“人兽婚”是原始神话与现实社会融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插图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246
    [2]袁珂.中国神话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4
    [3]【加】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17
    [4]林辰.神怪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30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