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爱玛·多诺霍《房间》:不在房间里了, 我还是我吗?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苗青 参加讨论

    小说《房间》(Room, 2010)是现居住于加拿大的爱尔兰女作家爱玛·多诺霍(Emma Donoghue, 1969- )的作品,被评为“2010年讨论最多、评价最高的话题小说”、“《纽约时报》畅销小说、年度十大好书”、“邦诺书店年度最佳小说”、“《图书馆月刊》年度十大好书”等,并入围了2010年英国曼布克文学奖。除以上提及的荣誉之外,该书还获得了加拿大罗杰斯作家信托小说奖、爱尔兰年度小说大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英国国家银河图书奖等,同时荣登独立书商联盟选书榜首。《房间》售出了超过30种语言版权,中文简体版已于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出版后,全球主要媒体给予了很高评价。《独立报》评价道:“透过杰克的叙述和他勇往直前、大刀阔斧运用他小世界的语汇来创造意义的努力,本书自成一格,不能用任何既有的分类归纳……杰克新创的这种一针见血而富有冲击性的语言,以惊人的力量与兴味,掌握他备受限制的生活……本书经常在深邃的黑暗与近乎喜剧的亢奋情绪之间穿梭自如。”《科克斯评论》报道:“多才多艺的多诺霍,用一个5岁男孩的声音,叙述这个在伤痛中求生与康复的故事……多诺霍巧妙地展示母亲与儿子在适应自由生活时,需要克服各自截然不同的难题……全书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刻,似乎是妈再也无法面对她为了保护杰克所做的抉择。但杰克的叙述却足以证明,她养育了一个聪颖、敏锐、任性的孩子——有点古怪,这是当然,但也很有韧性,而且妈一定会发现,那韧性就是来自她身上……”
    爱玛·多诺霍出生于都柏林,作品以当代及历史小说为主。她曾经出版长篇小说《炒》(Stirfry, 1994)、《头罩》(Hood, 1996)、《荡妇》(Slammerkin, 2001)、《生者面具》(Life Mask, 2004)、《着陆》(Landing, 2007)和《封缄的信》(The Sealed Letter, 2008);以及短篇小说集《亲吻女巫》 (Kissing the Witch,1999)、《生兔子的女人》 (The Woman Who Gave Birth to Rabbits, 2002)、《敏感话题》(Touchy Subjects, 2006)。此外,多诺霍还撰写文学史、舞台剧与广播剧。
    《房间》何以拥有如此大的魅力呢?首先,爱玛·多诺霍的文字具有强大的魔力,能够把天真转为恐怖,又将恐怖化为温柔。她以悲悯的文学风格,巧妙地构思了一个匪夷所思、狂野而纠葛的故事。其次,该书以令人赞叹的想象力、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独特的叙述视角,使读者心甘情愿地为它沉沦直到最后一页。此外,它引发了人们关于忠贞、勇气、希望与爱、获得救赎的人生思考。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角度进行深入解读的书。
    《房间》以一个名叫杰克的5岁男孩的有限视角以及12英尺长、12英尺宽的物理空间为立足点,讲述了一个19岁少女遭到绑架和监禁长达7年的故事。绑架少女的是一个名叫“老尼克”的中年男子,他将少女关在一个小房间里,只为她提供生活必需品和食物。在被绑架两年后,少女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杰克。对杰克来说,只有一个天窗的“房间”是他世界的全部,因为他和母亲从没踏出过“房间”一步。
    整本书以“礼物”、“吐实”、“濒死”、“事后”、“活着”为小标题,主要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杰克和母亲在“房间”的生活:“房间”里有衣橱、床、地毯、电视和简易小厨房等,长宽各12英尺的小空间是杰克认知里的“世界”;母亲教他唱歌、画图、数数、识字、绕地板跑步和蹦跳,用各种简陋的工具来确保杰克发育良好,但是不希望老尼克看到他。后半部分讲述了杰克与母亲从“房间”逃脱、回到真实世界后的生活。或许,读者会因为母子二人成功地重返真实世界而深感欣慰;然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母亲与杰克都曾经历过、并仍将继续经历性格的失衡与身份的迷失。
    澳大利亚裔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奥托·费尼谢尔将性格定义为“自我的惯用模式;使外部世界的要求与内在世界的个人冲动和需求和谐相处”。对于母亲而言,无论她身处“房间”,还是回到真实世界,外部环境的要求与其内心世界的冲动、需求始终是相背离的。而5岁的杰克在逃脱“房间”后,之所以莫名地怀念“房间”里的生活——“我最想要的东西就是呆在房间里……”并痛感“妈说我们会自由,但现在这样一点都没有自由的感觉”是因为真实世界对他的要求与他内心的渴望、需求相背离,而恰恰只有在“房间”里,杰克的性格才是平衡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求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前两个层次归于人的本能需求;后三个层次归于人的精神需求。守卫森严的“房间”迫使母亲丧失了自由,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她必须绝对服从于老尼克。绝望的处境无法满足她作为人的本能需求,而精神需求更无从谈起。因此,被囚禁的母亲处于性格的失衡状态,并丧失了作为自由人的身份。然而,当她回到真实世界后才发现,真实世界并没有给予她真正的轻松与自由——媒体的曝光、医院的隔离治疗、记者的追问、咨询者的羞辱等,这一切外部世界的要求又与其内心渴望的自由、平等、轻松、宁静相背离,失衡的性格再次使她迷失了身份。她濒临崩溃,并试图结束生命。虽然在医院的抢救下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母亲如何重塑平衡的性格,如何找寻明确的身份,如何在伤痛中求生与康复仍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
    与母亲的内心经历不同,小杰克在被囚禁期间过着幸福的生活。对他来说,“房间”就是全世界,外部世界对他的要求就是与母亲呆在一起。杰克不需要去适应,因为从他出生那天起,“房间”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子宫,这个空间在许多地方就如同母体的真实延伸:一个亲密而充满关怀的有限空间。杰克内心的冲动与需求和外部世界的要求是统一的,其各个层面上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他在“房间”里有明确的身份:“也许我是个人”,“但我同时也是我和妈”。
    最终事情发生了转向,当杰克与母亲获救之后,他一夜之间变成了小英雄,还莫名其妙地认识了许多亲戚。但是,更多的角色被引入,这个世界超越了它原本的设定,杰克不能再24小时与母亲呆在一起,也不再是母亲的中心。他必须按照别人的时间表生活,必须适应别人的礼数规矩。外部世界要求他独立、坚强地适应复杂、缭乱的环境,而他内心却渴望单纯、安全、只有母亲的二元世界。他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自处的地位,失衡的性格使他迷失了身份,他开始怀念“房间”里的生活,开始疑惑自己是与母亲一体,还是独立于母亲之外的个体;开始自问:“如果我不在房间里了,我还是我吗?”他的未来生活充满了种种困难和不确定因素。
    《纽约时报》封面专题评价《房间》道:“这是一本难忘的小说,可以用任何想象得到的角度解读——心理、社会、政治。它提出一种真正独一无二的方式讨论爱,同时又让我们用新鲜恢弘的眼光,审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1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