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重读《资本论》”系列活动启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杨 参加讨论

    100多年前,《资本论》诞生于德国。如今在欧洲,面对当今的危机,相关讨论又再度活跃了起来。马克思这个名字在今天的欧洲意味着重提一个古老的话题:是否要对经济中财富和生产的关系进行更激进的改革。那么重读马克思的著作,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3月,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发起“重读《资本论》——以电影、艺术和戏剧解读马克思”系列活动,在中国首度放映德国电影大师亚历山大·克鲁格的长达570分钟的电影《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消息,马克思-爱森斯坦-资本论》。3月3日首映当天,电影大师克鲁格与中国著名学者汪晖进行了视频连线对话。此后多位德国重量级学者参与了歌德学院和北京大学、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举办的公开论坛,与中国学者和艺术家一起,从电影出发,探讨马克思能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理论工具来审视当今的社会。
    《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消息,马克思-爱森斯坦-资本论》这部电影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1927年10月12日,苏联导演、俄国电影之父谢尔盖·爱森斯坦刚刚完成《十月革命》的拍摄工作,坐在长达6万米的曝光的电影底片上,他写道:“我的心意已决,一定要按照卡尔·马克思书中的场景那样将《资本论》拍摄成电影。” 爱森斯坦相信,拍摄这样一部电影作品的巨大挑战将从根本上改变电影艺术的面貌。当时,爱森斯坦想到的是由詹姆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使用的文学手法演变而来的全新拍摄手段,他想借助讲述一个工人一个下午的故事展现马克思的整个理论大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爱森斯坦想要再次颠覆由他本人用蒙太奇手法革新的电影语言,尝试使用非线性的叙述方式拍摄电影。
    但爱森斯坦终究未能实现他的计划。1981年后,德国导演亚历山大·克鲁格对这一项目付诸实践。他的电影中运用了多重艺术手段,其间得到了来自诸多著名艺术家和学者的支持和帮助,其中包括德国著名哲学家彼得·斯特劳戴克和作家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伯格,导演汤姆·图克维还贡献了他制作的短片《物体中的人》。
    《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消息》诞生于2008年,这是一部长达570分钟的超长片,由三部分,即三张DVD光盘组成:“马克思和爱森斯坦在同一个屋檐下”、“所有物都是中了魔法的人”以及“交换社会的悖论”。全能艺术家克鲁格的这一大作包含将近10个小时交织缠绕式的讲述,集合老旧图片、记录和表演式的电影场景、采访、文字画面等众多表现形式,整部影片伴随激发人思考的、梦幻般的音乐。
    在专门写给此次系列活动的 “蒙太奇的诗学”一文中,克鲁格称:“《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消息》绝不是背弃经典,它仅仅是尽到了义务去发掘在历史的火山熔岩下被掩埋的事物,从而更接近马克思和爱森斯坦。”
    “新德国电影”的灵魂人物亚历山大·克鲁格刚刚度过了80岁的生日。早在1962年,克鲁格在四七社朗读了自己的作品《履历集》,并与其他25位年轻电影人一道发表了号召建立“新德国电影”的《奥伯豪森宣言》。克鲁格竭力捍卫电影的独立性,在制度和经济上确保能够制作作者电影。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共计导演了14部具有纪录片特征的长故事片。在国家电影资助体制被保守政府废除后,克鲁格从1988年起转而与私立电视台合作,通过所谓的“文化之窗”栏目继续实践自己的作家政治理念。克鲁格所关注的始终是宏大的整体以及延伸到当代的那些隐匿的时间断层。他创作的作品如《告别昨天》(1966年),以及共同参与创作电影集《秋天的德国》(1978年)等成就使得他成为德国新电影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2008年,由于他对德国电影的突出贡献,克鲁格获得德国电影奖“荣誉奖”。汪晖与克鲁格在对话中讨论了历史意识和电影叙事等话题。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1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