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外星人来袭、世界末日、可乐杀精……网络让我们的生活便捷和快乐时,似乎也带来铺天盖地的谣言,设置了无数防不胜防的陷阱。 作为一个以科学传播为己任的人,一个以传播科学为工作的团队,我们在网站上开辟了“谣言粉碎机”栏目。 但是,真相离我们更近了么?几乎每天都会有新鲜热辣的谣言“出炉”,种种违背科学常识的内容仍然不胫而走。社会化媒体带来空前传播效率的同时,似乎也为谣言备好了特别肥沃的土壤。 为什么总有人炮制这些可恶的谣言?如果将谣言看作一种传播“产品”,就会发现,“有市场”的谣言几乎总能满足这样两种需求:公众的期待或恐惧。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是谣言的传统来源——今天各式各样的“末日”预言,若放到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看,经常与它们的古代版本有着种种相似之处。 有时候,谣言来自根深蒂固的歧见。童年接受的印记难以改变,就像有些人从小念的错别字,常常很多年之后都掰不过来。和个人相比,文化传统的历史更悠久——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黄帝内经》教你活到120岁”这样的内容出现在严肃媒体的健康版面上。 当然,在大众传媒上,最常见的谣言还是与商业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小分子水”、“远红外活化免疫系统”之类,一有机会就会改头换面,再度沉渣泛起。 尽管谣言其来有自,但对现代社会的个体而言,是否轻信、传播谣言,考验的是是否具备独立的思维和判断。 就这一点,“谣言止于智者”的“传统智慧”并不可靠。只有在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知识精英垄断话语权的社会形态中,谣言才会止于少数“智者”。而在个人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节点,正确的态度是“谣言止于此处”。 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团队并不是多么渊博的知识超人,“谣言粉碎娘”秋秋同学本人是学高分子化学的博士后,但在庞杂错综的现代学科分类中,她个人的知识领域仍然只是微小的一部分。在她背后,是果壳网的编辑团队和作者资源,以及与学术圈的密切联系,支撑起一个又一个不同领域的谣言粉碎案例。 科学常常是无力的,谬误通常比真相更甜美诱人。如果我们只是在网络上追赶谣言的步伐,那么我相信即使有十倍、百倍的团队一起来挥舞粉碎大锤,力量也是不足的。我们的敌人并非谣言本身,而是人云亦云的思考方式,是不加反思的生活态度。通过每一次谣言粉碎,我们希望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这必定是一项水滴石穿的工作,而我们希望更多的意见领袖、媒体和个人,都能加入到这场战斗中来,一点一点清除谣言滋生、繁殖的土壤。 不要让谣言止于智者,让谣言止于你我。比粉碎谣言更有价值的,是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我们的敌人,是不加判断、不经反思的生活态度。 (作者为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原载:《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25日 12 版) 原载:《光明日报》(2011年01月25日12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