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代著名满族女词人顾太清所写的《红楼梦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部由女作家创作出版的小说。它是《红楼梦》问世以来的三十多种续书之一,也是清人撰写的《红楼梦》续书中较晚出现的一种。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以贾府的盛衰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作为贯穿全书的两条主要线索。把贾府的由盛而衰、逐渐破败的过程作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感情发展变化的大背景来展开全书,写了宝玉与黛玉的恋爱悲剧,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剧。《红楼梦影》是接续《红楼梦》程乙本第一百二十回情节撰写的。“第一回‘贾侍郎药医爱子甄知县刑讯妖僧’开首从‘贾政扶贾母灵枢’至‘宝玉未及回言’近三百余字,直接从高鹗续书第一百二十回中的一段录得,以为接榫之处。”①综观全书,有很多情节是在描述贾家重新兴旺起来,为官的连连升职,仕进的屡屡高中,儿孙辈们又都生子的生子,娶亲的娶亲,嫁人的嫁人,一派繁盛热闹的景象。主要讲述了宝玉的“涉世”,把他的性格发展导向了一条逐渐世俗化的道路,又通过贾政的步步高升、宝玉和贾兰的中举人翰林描写了贾家的“回光返照”式的兴旺发达,同时把笔墨集中在对贵族家庭日常生活的描写上。在处理宝、黛、钗二人的感情问题方面,采用虚描实写的方式,注重回顾原书前踪,既把宝玉与宝钗的夫妻感情写得真实可信,又不忘让黛玉的魂灵与宝玉梦中相会,令宝玉时时挂念着这位真心挚爱的知己,每每想起便会黯然神伤。《红楼梦影》用了前二十二回作为铺垫,一方面渲染了贾家的重兴,一方面又在第二十二回令贾琏辞去放税的肥差、贾政急流勇退罢去相位,都是为了突出最后一回宝玉重游太虚幻境的情节,而这一段也正是全书的主旨之所在。文章的结尾安排宝玉又一次神游太虚幻境,这一次的太虚幻境自然不能与《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雷同,它更突出地表现了世人对名利的热中追求,以及世间种种即使再繁华、美好,却总是变幻无常,那些功名富贵、温柔缠绵也终究不过是一场空。作者尽管在前面用了大量的笔墨来铺陈贾氏的重兴,但是主题思想还是延续了《红楼梦》中的对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变幻无常的浓重的宿命主义的观点,而并非像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以“大团圆”作为主旨。而且,在描绘宝玉游太虚的这一段文字中,还有一些场景的描写是照应了《红楼梦》中的一些主要情节,体现了续作者对于原著的尊重和行文的责任感。 探寻一部作品的价值,无可回避地要谈到它的优劣以及人们对于它的认可程度。《红楼梦影》作为《红楼梦》的续书出现,人们对它的评判标准自然而然就会提升到一个高度。因为《红楼梦》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来看,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后续者是很难企及的。红学泰斗俞平伯曾经在其著作中详细地论述过续《红楼梦》的不可能,他认为续书的失败有其根本的困难存在,并不是续书者才情的问题,“我以为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不但高鹗诸人失败而已”。② 的确,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必定是有其精彩并且与众不同的地方,抒发作者个人的意志性情,表现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越是体现作者鲜明个性的文字便越能打动读者。然而每个人的个性和人生体验都是不尽相同的,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风格特征也很难融合,续书者要勉强为迎合原书作者的表达意图而为他人立言,压抑自己的个性来追求与原作各方面的统一,即使能够神似,也很难说是成功的。“而且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又有特殊的困难,这更容易失败了。”③首先它是文学作品,它不只是毫无选择地叙述事实,即使可以推测出情节的发展,但是如果续书者没有与原作者相似的身世背景、性格才情,很难充分把握书中人的性格特点,根本是无从下笔的。其次,《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的长篇巨著,单是要把它的主题理解透彻就已经很困难了,而这又只是续书的基本前提。虽然原作者已经在书中埋下了许多伏笔,但只要有一丝一毫把握不好,就会“谬以千里”。所以说,我们是不能苛求续书的思想性与原书完全达成一致的。因此,续书是否合于原书作者的原意,是一件事;续书的好歹又是一件事,决不能混为一谈。即使与原书的主旨相差甚远,我们似乎可以批评它在接续原文方面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考虑,我们说它完全出自杜撰,丝毫不尊重原书作者的意旨,却也可以推重这本书有其独立的声价。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相对客观地评判《红楼梦影》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红学研究的空前繁荣,续书研究已经成为其中一个新兴的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是,因为刚刚起步,这一研究还处在搜集整理、梳理分类、简单评介的阶段。《红楼梦影》在主题思想上,尽管无法与原著丰富的思想内容相比,但是也可以说与原著十分接近,在艺术风格上也不乏其统一之处,作为一部在思想和艺术上都颇具特色的续书,对于续书研究乃至整个红学研究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红楼梦影》是一部饱含人生哲理的作品,作者的创作目的不仅是要引人入胜,还要发人深省。作者在创作的同时,就已经把对时代、社会、人生等许多方面的深入的思考和精辟的见地,都融会在作品里面了。作者通过塑造众多鲜明生动、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出色地表现了她对现实合理性的怀疑,对人生命运归宿的冷静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和追求,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小说哲理性的描写,加上小说的思想深度,使作品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更经得起人们的咀嚼和回味。《红楼梦影》对宝玉这一重要人物的命运的安排与原书作者的本意似乎不符,宝玉对于成就举业、博取功名的态度,前后的转变也显得比较突然。究其原因,一方面,太清是受到高鹗后四十回思想倾向的影响。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中,就已经让宝玉修举业、中举人了;写贾政袭荣府世职,后来孙辈兰桂齐芳;贾珍仍袭宁府二等世职;所抄家产全部发还;贾赦也遇赦而归。太清既然是接续一百二十回的本子来写,自然只能顺着高鹗的笔意,但是也应当看到,太清所写的贾府的重兴,并不是简单的出于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以及所谓太平盛世的赞叹和点缀,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突出世事空幻、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太清对于她所处家庭的小环境以及社会的大环境进行思考和反省的同时,其心情是复杂而矛盾的。她系出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嫁入门庭显赫的王侯世家,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贵族圈子里。但是她又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清代中叶由盛转衰的种种内忧外患,也因为家庭纠纷、丈夫早逝,饱尝了世间的孤苦与艰辛。她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衰落和崩溃,希望它能够“重兴”,但是事实上,历史的变迁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清王朝最终要走向灭亡。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她只能看着自己的希望一点点破灭而回天无力,进而在这种深刻的民族自省之后,无可奈何地把这一切归于世事无常的哲学思想领域。《红楼梦影》那个颇具深意的结尾,对世人追逐名利的批判,对无梯可上的红楼的描绘,说明昔日的繁华、旖旎,究竟是不可攀的,而眼前的荒郊、白骨,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正是这个象征性的结尾,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赋予了深刻的现实意义。使《红楼梦影》与其他《红楼梦》续书相比,更显出了超群独到之处。 不仅是在思想内容上,《红楼梦影》在艺术上的成就,以及在对满族小说优良传统的继承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满族人素有喜爱小说的历史传统。早在金朝,女真人就对‘说话’艺术有特殊的癖好。”④到了乾隆年间,满族人已经普遍使用汉语、汉文,喜读小说之风益盛。这样的文化氛围催生出了《红楼梦》、《夜谭随录》、《萤窗异草》、《儿女英雄传》、《红楼梦影》等一系列优秀的旗人小说。而《红楼梦》对于北京话的精熟运用,《儿女英雄传》、《红楼梦影》对这一艺术传统的继承,为京味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秀的典范。这些满族小说家都充分地利用了北京话流利晓畅、生动活泼的特点,讲述着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代语言艺术大师、杰出的满族作家老舍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也正与清代满族小说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红楼梦影》作为这一传承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所体现出的那种艺术上的和谐美和真实的自然美,也正是其价值之所在。《红楼梦影》中的京腔京调以亲呢、生动、轻灵的语句继承了《红楼梦》的语言特色。从这一点上来看,它作为续书是很成功的。太清是满族人,加之出生在北京,并且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于北京话的熟悉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胡适在评价清代满族作家时曾说:“旗人最会说话,前有《红楼梦》,后有《儿女英雄传》,都是绝好的记录,都是绝好的京语教科书。”⑤在文学创作上,清代的满族作家从曹雪芹、和邦额、庆兰直至文康,由于长期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促成他们在小说领域表现出卓越的艺术才能,虽然他们各自的创作思想并不相同,但他们笔下描写的家庭生活画面,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白话小说中鲜活上口的北京话,却逐渐形成了满族文学的一种艺术传统。太清那个时期的满族人,已经是纯熟上口的北京话的掌握者,同样是旗人的太清,当然也很会“说话”,并且在使用京语进行创作上与曹雪芹、文康相比,也毫不逊色。北京话的特色是流畅圆美而又简洁明快,词汇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的独特性都很有利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写作。轻声和儿化音在语气上更有一种诗律美。《红楼梦影》语言中的儿化词有很多,动词、名词、形容词都有。文中还有一些北京话特有词语以及土语、俗语,往往言简意赅,对于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说明事物所蕴涵的某种道理都有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行文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显得更为真实自然。在习俗描写方面,《红楼梦影》比之《红楼梦》而言,更富有满族家庭生活的特色,而且有一些内容还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精心描绘出来的,充分表现出习俗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神奇魅力。但作者并非为写习俗而写习俗,而是通过写贾府大张旗鼓地以各种形式张罗和庆祝这些重大节日,表现它恢复了往昔的繁华景象,更好地反衬出最终的空幻,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影》的作者太清与《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曹雪芹、后四十回作者高鹗都是清朝的旗人,他们在民族心理素质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受到了满族特殊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他们也都称得上是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而太清与曹雪芹的身世一样,都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既享受过荣华富贵,又饱尝了贫困和苦难的滋味。曹雪芹的朋友大多是一些家世没落的满族宗室文人,他们时常在一起饮酒清谈,他创作《红楼梦》与朋友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同时,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的诗虽然只留存“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两句,但在《红楼梦》中的许多诗词,也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的才能。生活极其困顿的时候,他住在北京西郊,曾经卖画为生,朋友们也称赞过他的画艺。而太清因为“罪人之后”的身份,在北京西郊度过了她困苦的童年。她的诗才和画艺更是在当时就已经为世人所认同了。而她创作《红楼梦影》也得到了闺中好友的热切支持,同为清代才女的沈湘佩就为她写了序言,并且对尚未完成的书稿就已经极为推崇了。因此可以说,太清和曹雪芹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底蕴和修养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太清续写《红楼梦》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太清是了解曹雪芹的,某些相似的经历必然引起一个敏感的女作家的深切共鸣。她既有天成的利于创作的良好基础,又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冲动。因此也可以说,太清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小说家,出现在小说这一文体已经相当成熟的晚清时期,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续写《红楼梦》这样一部千古奇书,并不是偶然的,并且,在晚清小说史乃至清代文学史上都是有其重要价值的。尽管《红楼梦影》流传并不很广泛,但它在红学研究以及晚清小说研究方面应当是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它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世情,同时也开辟了红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对于研究太清这位著名的女词人的晚年心态,以及清末封建贵族家庭妇女的生活,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是值得引起研究者的瞩目的。 《红楼梦影》的刊行出版,奠定了太清在中国小说史上为第一位女小说家的地位。⑥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文类级别,强调民间文化对上层文化的从属地位,从而进一步表现为对白话小说的轻视。而女性文学在古代也长期受到漠视与排斥。到了明、清时期,关于女性“德”、“才”能否兼备的问题一直存在比较激烈的争议,类似“女子无才便是德”、“有德不妨才”等说法均有其反对者和支持者。这种冲突的存在,说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的才智要求得到展现,这种要求对传统的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可以说,小说与女性文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比较相似的命运。到了清朝末期,尽管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但是女性创作还是在向前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太清的《红楼梦影》诞生了。深入分析《红楼梦影》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有助于了解古代女性文学的发展面貌,以及晚清小说创作的一个侧面,进而肯定它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意义。 注释: ①赵伯陶:《(红楼梦影)的作者及其他》,第249页,《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三辑。 ②俞平伯:《俞平伯说红楼梦》,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③俞平伯:《俞平伯说红楼梦》,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④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第84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⑤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第357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⑥张菊玲:《旷代才女顾太清》,第166页,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原载:《民族文学研究》 2007年第2期 原载:《民族文学研究》 2007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