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秦可卿与贾府之间的悲剧关联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蕊 参加讨论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主子、奴才有名有姓的几百人,秦可卿是所有主子中最早去世的一个。很久以来,对于这位秀外慧中的长房重孙媳妇都没有一个定论,因为她在整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很少,言行也不多,到第十三回作者就让她草草收了尾。试想,一个在贾府处于长房重孙媳地位的女人,为什么会如此过早地离开人世?她的死与贾府的命运又有什么联系呢?
    秦可卿出身与显赫的贾府本不相配,但因为她“秀外慧中”被贾府破格选为长房重孙媳妇,这就决定了她必须使出浑身的解数来博取贾府上下人的欢心,的确她做到了,而且相当不错。这主要从贾母、贾珍夫妇、凤姐等人对她的态度看出。贾母是贾府最权威的老太君,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贾母发表了对秦氏的看法:“贾母素知秦氏是极妥当的人,因她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①贾珍夫妇更是对她比对儿子还好十倍。凤姐本是一个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人,可对秦氏她却探望了几次。由此可见,秦氏确实是个厉害人物。她的讨好不像凤姐那般乖巧,上得贾府主子的信任,下得丫头、婆子们的赞扬。她具有凤姐的才干,文中虽没有她显露才干的表现,但她给凤姐托梦,对贾府整个形势洞察仔细,尤其是嘱咐凤姐办的事,更显出她高于凤姐,是个将才。她又有宝二奶奶的贤淑,宽容大度。这样有才干的人,位居贾府长房重孙媳的重要地位,这是贾府的荣幸,但是走入末路的贾府是无福消受的,这更反衬出贾珍等辈的庸碌,贾府的灭亡是不可抗拒的,即便秦可卿将来主掌贾府长房,那也只是延缓了它的灭亡,一人之力是无法回天的。
    秦可卿自身的性格特点决定她必然灭亡。她虽出身低贱,但性情高傲,特别要强。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究源”中从张太医的一番话可以看出:“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但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②她对关于自身一切的举动都要求完美。在贾府的主子们眼中,秦氏的确是完美的,但最怕落人褒贬的秦氏,却被人骂了。我认为秦氏与贾珍私通是被迫的。在《红楼梦》中,关于秦氏与贾蓉没有过多笔墨,只是从秦氏口中我们知道他二人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③(第十一回)但由贾蓉后边的举动可以看出,心性高傲的秦可卿对他并不满意。贾珍倒是对自己这位儿媳妇非常满意,本来生活就放荡的贾珍,整日看着身材婀娜的秦氏,怎不生非分之心。秦氏面对贾珍的贪欲,只有委身,如果尤氏似凤姐那般泼辣,贾珍未必得逞,秦氏也可以反抗,但不幸的是,尤氏懦弱,助长了贾珍,更把秦氏陷于孤立中。在同贾珍的苟合中,年轻少妇性发展的成熟,同贾珍正是一拍即合,但在秦氏的心中,这种乱伦东窗事发后,自己必然成为淫妇的代名词,因此她非常焦虑。虽然这种事比较隐秘,但最终还是被人察觉了,这主要从焦大的醉骂可以看出,“哪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被子里藏!”④(第七回)其中爬灰,养小叔子,偷狗戏鸡,说明了贾府的荒淫无度,而贾蓉凤姐听到却装作没听见,可见贾珍与秦氏乱伦,在贾府已是不言自明的事,这是秦氏致命的死因。如果秦氏认命,她将来一定会成功地完成她长重孙媳妇的角色,但不幸的是,出身寒门,本想凭借自己的真实才干来成就一番事业,却遭到了这样的侮辱与不幸,贾府中人虽置若罔闻,但秦可卿的心性、良心却不容她。所以她的死亡是必然的。试问一个家族整日干的是一些偷狗戏鸡的事情,它还会长远吗?秦可卿不忍的绝望是贾府衰败的前奏。
    贾蓉作为贾府的长重孙,锦衣玉食,无论仕途经济,还是钱粮衣食,他都不用担心。这样的出身助长了他的惰性,养成了他种种的恶习,不学无术,调戏野合,无所不干。相比之下,秦氏比他强百倍,试想一个心性高傲的人如何愿把自己一生的幸福托付给这种不学无术的子弟,同公公乱伦更加重了对他们的厌恶。一个有才有貌的绝代佳人,对自己未来的设计该是多么美好,但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让她失望、痛苦。她并不是那种甘愿认命的人,她在苦苦寻找那位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宝玉外表清俊,内中聪慧,尤其对女儿痴情,让贾府上下所有女子都为之倾倒。秦可卿遇到这种佳公子怎能不心动,但对于这种感情她却表现地比较隐晦。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一回中,秦氏知道宝玉厌烦仕途经济,却把他引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学究式的屋子里,这为她建议去她房中找到借口,但多嘴的嬷嬷说道:“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秦氏立刻反驳说:“他能多大呢,就忌讳这些个。”⑤(第五回)这是秦可卿第一次急切地表现对宝玉的痴情,只不过随行的人愚昧罢了,这也为后来宝玉梦游太虚境及梦中与秦氏云雨埋下伏笔。《红楼梦》中秦可卿本是作者塑造的引线式的人物,她是“情”的化身,由这位情种带领宝玉初试云雨,让他懂得肉欲与情欲的不可分,这里贯穿着作者的爱情观。“惟‘意淫’二字,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⑥秦可卿本身就是肉欲与情欲的化身,她从贾珍那里得到了肉欲,但是她更渴望与自己的真爱产生爱情,这也就是她让宝玉睡到自己房中的原因,是在精神上的一种满足。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作者并不见得对乱伦有什么看法,只是从真实的秦氏与贾珍乱伦和梦中的秦氏与宝玉的乱伦的比较,说明单纯地追求生理上的肉欲必然是“擅风月,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⑦,而以爱情作为基础的情欲则能“催人奋进,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⑧这是向封建的包办婚姻提出挑战。封建包办婚姻生出许多畸形儿,他们在精神上得不到满足,只好求助于肉体上的淫乱,从而断送了前程,毁了祖宗的英明和基业。贾府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畸形儿,所以房事显得特别淫乱,但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长,则认为这只是小孩儿的馋嘴,根本不认为这样会导致整个家族的衰亡。秦可卿与贾珍父子之间根本谈不上什么感情,只是单纯的肉体交易,而本身想有一番大作为的秦可卿看到贾府已到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地步,她不希望自己爱的宝玉也走同样的路,所以引宝玉入太虚幻境领会“意淫”,这一笔既是她爱情的痴迷,也是她人生抱负的长远考虑。
    秦可卿是一位淫妇,还是一位被侮辱的薄命女?这一直是争论的关键,我本人认为她是被侮辱的。作者塑造秦可卿,并把她置于贾府中最显赫的地位,是有他的真心用意的。她的出场,起一种“引线”的作用。我们知道,整部《红楼梦》是以“情”贯穿始终的,作者用“意淫”二字来概括。秦可卿就是情种,她一方面暗恋宝玉,另一方面又与其公公贾珍发生乱伦的关系,情爱与肉欲的巧妙结合即所谓“意淫”,而这两方面在秦可卿身上根本不能融合。生理上的欲望与良心的谴责使她无法再生活下去,所以她必然走向灭亡。但是特殊的身份地位又决定她不甘心就这样退出,所以她只好托梦凤姐,以表现自己或借凤姐来完成她的政治抱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以长远保全了。”⑨(第十三回)她临死前托梦给凤姐的一番话,将她的政治抱负表现出来。她是一位闺阁中的英雄,从贾珍父子的习性可看出整个贾府已到了末路,表面的繁华背后,是家族不可挽救的没落,她提醒凤姐在祖茔附近置办田产,是一种衰亡后的保全,这一方面表明贾府无可挽救,另一方面暗示她有重整家业的雄心壮志,可惜她没有办法实施,所以只能托梦凤姐。“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明确暗示出贾府灭亡成为必然。她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的完人,她美貌贤淑,独具慧眼,有经国之才。试想这样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却过早的夭亡了,这不能不说是贾府的悲哀,那么贾府的夭亡也成为必然了。   综上所述,秦可卿不是一个完人吗?其实,与其说她是一个人,还不如说是一个神,是作者思想的代言人。她可以被看成淫妇,也可以被看作精明干练的女强人,同时还可以被看成是对爱情向往的痴情女子……作者选择秦可卿作为自己的传声筒,由她带领宝玉入太虚幻境,通过警幻仙姑的引见,释演十二钗的命运;通过一般的好淫之徒与意淫的比较,反照贾府的淫乱;通过托梦凤姐置办田产的建议影射贾府的衰亡。但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秦可卿做自己的代言人呢?首先她是贾府长房长重孙媳妇,她的真实感受是贾府的缩影。长房淫乱是导致整个家族灭亡的直接动力。贾珍父子每日不思进取,终日干些偷狗戏鸡的事情,她是身有体会的。其次秦可卿集美貌、才气为一身,黛玉的灵秀,宝钗的胸襟,凤姐的才干,甚至还有些鲍二家的放荡,一切好的坏的全集于一身的人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第三她是整个衰弱的贾府中唯一一个具有雄强梦想的人。贾府的男性都是孱弱的,他们没有匡复家业的雄心壮志,可是她有拯救这个家族的抱负,也有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一点是她有别于所有人的。只可惜贾府已经病入膏肓,秦可卿无力拯救自己,更无力挽救即将衰亡的家族。我想对秦可卿多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正是因为她是一个多圆的人物形象。
    注释:
    ①⑤⑥⑦⑧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M].
    ②红楼梦(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究源[M].
    ③红楼梦(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M].
    ④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M].
    ⑨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M].
    原载:《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7年第8期
    
    原载:《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7年第8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