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多主题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都本忱 参加讨论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它的主题一直是人们观照的热点之一,也是红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面对着120 回的长篇巨制,面对着这个封建社会的广大博深的生活画卷,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从不同角度切入《红楼梦》的人,看到的重点也各异,所谓“见浅见深,随人所近”(诸联语),因而对《红楼梦》的主题就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提出不下几十种观点,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多年来由于旧文艺理论和写作理沦的局限,人们总是企图寻找一个可以统帅全书的主题,企图用一句话(主题句)或一段话(主题文)概括出全篇的主题,而让其他成为它的附属和兵卫。但这种企图却总是失败;概括了这一方面就漏掉了另一方面;一个新的主题论出现了,立刻就会受到有足够论据的反驳。这一事实说明了:《红楼梦》本来就是多主题的,或者说,多主题就是《红楼梦》的主题。按照现代文艺理论和写作理论的理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多主题是正常现象,是它的成熟性的表现。从反映论的角度说,文艺作品是反映生活的,而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多面的,多维的。文艺作品的主题只有是多义的才能贴近生活的真实。从主体论的角度说,文艺作品是作家思想、情感、心态的反映,而作家本身就是复杂的,就是一个多侧面的立体的人。如果从行学角度说,世界的本质就是相对的,相对的就是模糊的,模糊的就是多义的,多解的。因而,女艺作品只有多主题才能真实地描述这个世界。当然,我这样说,并非良芳不分地否定作品的倾向,而是说,倾向本身就是复杂的,多义的。
    如果我们承认《红楼梦》的多主题现象,放弃“以一总全篇”或“多归于一”的探讨,而把精力集中在红楼主题的积极倾向的复杂性的深入研究上,则无论对今天的文艺欣赏学还是文艺写作学的发展.都是不无裨益的。
    (一)
    从初期红学(以评点派为主)、旧红学(以索隐派为主)、新红学(以考证派为主)、解放后红学到新时期红学,红学家们对红楼主题提出了不下几十仲观点,但是没有一个能够覆盖全书。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索隐派红学家对红楼主题有“明珠家事说”、“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康熙朝政状态说”等学说。这些学说具有不科学的比附性和牵强附会性,但是也反映了部分红楼主题.如“康熙朝政状态说”,这是索隐派红学家蔡元培的观点。他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石头记索隐》)这一学说开了“政治说”主题论的先河,有深远的影响。小说是离不开政治的,《红楼梦》确实反映了“康乾盛世”的政治〔如皇室贵族的内栽、官场的黑暗等)。但是,我们却不能把书中的任何描写都归于政治,归于“反清复明”。我们总不能说宝黛爱情也与反清复明有关吧?蔡元培说宝玉“爱红”就是影射满人爱汉族文化(因为:红者,朱也;朱者,明也),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新红学以胡适为代表提出了“自叙传说”,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自己的自传的。其实,自传说早在初期红学时期就提出来了,明义、袁枚、江顺怡都持有此观点。后来俞平伯则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感叹自己的身世,是情场的忏悔。直到今天,周汝昌、冯其庸等红学大家都持有这种观点。自传说在批判索隐派的牵强附会方面有功,正如江顺怡所说:“自道其生平,非有所指。”《红楼梦》确实具有自传性,但不能囿于自传之说,而把贾府与曹府相比附,把曹雪芹与贾宝玉划等号,主观地从曹的身世中考证红楼情节(如认为曹续娶之妻乃史湘云),这就忽略了作品的巨大概括力和更为深刻的社会主题。新红学是以反旧红学脱离文本搞索隐起家的,最后它自己也走上脱离文本搞考证的道路。《红楼梦》是自传性的小说,但不能以自传的主题覆盖全书。到曹家去找《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是永远也找不出结果的。
    解放以后,红学受到了新的文艺理论(主要是苏联的文艺理论)的影响,对红楼主题的研究则深入了一步,但仍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毛泽东同志以他的政治家的眼光,看到了《红楼梦》主题的政治性,提出了“第四回为纲说”。他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应当成历史来读,阶级斗争激烈,第四回是全书的纲,写爱情是打掩护。这是对蔡元培的”政治说”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发展。《红楼梦》的政治性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但以此来概括主题也有点以偏概全,如说爱情是打掩护就不确切。打掩护的东西,只起掩护作用,其份量不能压过被掩护者。对这个打掩护的爱情,曹雪芹却用了那么大的篇幅,那么大的力气,写得那样刻骨铭心,以致使成千上万的少男少女为之倾倒,这岂不是喧宾夺主了吗?
    对红楼主题的较普遍的观点就是“爱情说”,从评点派的“情书说”直到今夭的“宝黛爱情悲剧说”,很多红学家(如何其芳、蒋和森等)都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论据也很充分。《红楼梦》开篇就说“大旨不过谈情”,再看全书大部分篇幅都是写爱情的。爱情显然是《红楼梦》的主题,但它又不是唯一的主题,像官场的黑暗、贾府的内栽、抄家、归省、祭宗祠、收地租等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文化上的所谓“百科全书性”,不能说都与爱情有关。
    红学家朱彤曾提出一个“子孙不肖,后继无人说”,似乎它可以总括全篇。确实,像贾雨村、贾赦、贾珍一类确属不肖子孙;贾政、王熙凤、薛宝钗也可以说是不肖子孙;、贾宝玉、林黛玉也可从叛逆的角度说他们是封建阶级的不肖子孙。但是,广大的奴隶,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少女,她们是什么不肖子孙呢?
    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人生悲剧说”(见《红楼梦学刊》1995 年第3 期宋子俊的文章》,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封建制度下的人生大悲剧。这种主题似乎可以囊括一切事件和人物,然而这太宽泛了。小说都是写人生的,不是喜剧人生就是悲剧人生。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小说的主题,都可概括为人生悲剧或人生喜剧,那么,这种概括也就因其失掉个性而没有意义了。
    鲁迅先生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鲁迅在这里并非对红楼主题作科学探讨,但却道出了多主题的事实。其实我认为,探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除共识性外,往往随探讨者的不同眼光而转移,由于探讨者的着眼点、切入点、阐发点乃至借鉴点之不同,概括出来的主题往往呈现某种多样性和差别性,而不能有一个统帅各家观点的固定主题,只是有的作品分歧较大,有的作品分歧较小罢了。
    (二)
    在我们从固定的统一主题的观念下解放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从文本出发,对主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寻求其内涵的深层次和表现艺术的高层次的魅力。本节先谈谈反封建这一主题。
    《红楼梦》是反封建的,这容易取得共识,我们重点不去研究它为什么是反封建的.而着重谈谈它的反封建的深刻性之所在。
    一提到反封建,人们往往把矛头指向那些昏君奸臣、贪官污吏,那些“青面撩牙”的贵族地主,《红楼梦》则非是,它把矛头指向那些封建代表人物所推行的封建制度,揭露其制度的黑暗和必然灭亡的命运,这就离开了漫画式的表层揭露而进入了冷静的深层次的批判。
    《红楼梦》共写了3 个皇帝:太祖皇帝、太上皇和当今皇帝,虽只写了个侧面,却都是有道明君。太祖皇帝仿舜南巡是“千载难逢”的大喜事,“比一部朽还热闹”,真是尧天舜地,国富民强。当今皇帝则是“至孝纯仁”、“体天格物”, “体贴万民之心”,所以“每逢二六日期,准椒房眷属入宫请候”。太上皇更是“圣人”.还“谕旨”妃殡每年回家省亲一次,这真是“圣明”“恩典”!但掩卷深思: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恩典呢?每逢二六入宫请候形同探监,元妃省亲只不过两个时辰就在皇家规矩的威慑下,不得不在一片哭声中回到那“不得见人”的地方。贾元春对所谓明君是深有警惕的。她进大观园就把“天仙宝境”改为“省亲别墅”,把“杏帘在望”改为“院葛山庄”,后又改为“稻香村”, 这些名字的改动,说明伴明君也是“如伴虎”的。后来贾妃活到43 岁便抑郁而死。谁是元妃悲剧的罪魁祸首?不是昏君而是皇权。换句话说,只要皇权制度存在.封建制度存在,无论昏君明君,悲剧都不可避免。作者这样写是非常深刻的。
    《红楼梦》写贪官污吏也很深刻,但最值得玩味的是写贾政和恒王这一类的官僚。他们在朝为忠臣良将,在家是严父孝子,他们“端方正直”、“谦恭厚道”、“朝乾夕惕,忠于厥职”。这在以忠奸斗争为主题的作品中应该是被赞颂的对象,但在《红楼梦》里却被否定了,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封建制度的根基。换句话说,在封建末世,贪官污吏也好,忠臣良将也好,都无法挽救其“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命运。这就比一般的清官戏深刻得多了。
    《红楼梦》的四大家庭的贵族主子看来也都是慈眉善目、温文尔雅的。他们行善积德、惜老怜贫,“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待下”,他们给丫环插金戴银、吃山珍海味,让公子小姐称丫环为姐姐(连王熙凤也如此),称奶娘为嬷嬷,待如上宾.让入上座,真乃“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但就是在这“温柔富贵乡”中却坑害了几十条人命。谁是杀人者?比如林黛玉,是谁制造了她的悲剧?是贾母?贾母爱她并不亚于宝玉,而且是真心的;是宝玉?宝玉不是爱她到死去活来吗?是薛宝钗?她并非插足的第三者。这就是说,没有贾母,没有薛宝钗,林黛玉照样难逃悲剧的命运。再如尤三姐,是准使这个纯情少女“揉碎桃花红满地”呢?是贾琏?是贾宝玉?是柳湘莲?都不是!找不到直接杀人凶手的悲剧,这该是多么悲惨的悲剧啊!尤三姐之死告诉我们,封建制度的黑暗是无孔不入的,即使不被封建礼教直接扼杀,也会被封建的名节舆论所吞噬。她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她只有以她青春的鲜血来洗刷喷头的狗血的玷污。这样,红楼女儿的悲剧形象的社会意义就要比刘兰芝、祝英台深刻得多了。
    当然,我这里并非是说封建主子都是什么好东西。这些慈眉善目的主子也会横眉怒目、蛮不讲理、打人害人的。我是说,就作品倾向而言,是把悲剧归罪于封建制度,而一般不归罪于个人。
    在《红楼梦》中,作者以“春秋”的笔法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批判。它涉及到皇权、吏治、婚姻、奴隶制、教育、礼教等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末世的全面形象,真是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至于对各种封建制度的具体批判的深度,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谈了。在后面的叙述中也要涉及到一些。《红楼梦》以其震撼人心的形象系列告诉我们:封建社会已经腐朽透顶了,无论什么样的忠臣良将、慈父孝子,也无论什么样的改革和整顿措施,都无法挽救其灭亡的命运。这就是红楼反封建主题的深刻性之所在。
    当然,对《红楼梦》反封建主题还应恰当评价。《红楼梦》并非阶级斗争的宣传品.曹雪芹也不是革命者。曹雪芹虽然预示出封建社会必然灭亡,但却没有和它决裂,而是时时流露出怀恋之情。
    (三)
    下面分析一下“奴隶的哀歌”这一主题。
    《红楼梦》的民主性的精华,突出表现在对奴隶特别是对少女奴隶的悲剧描写和深切同情上。这一主题写得哀婉动人,像一首震人心弦的抒情诗,也像一曲催人泪下的哀歌。这一主题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对这些少女奴隶人格的赞颂上。曹雪芹能站在民主主义性质的妇女观和平等思想的高度,把那些根本未被当人看、可以任意打骂、侮辱、买卖的奴隶少女写得不仅在男人之上,而且不亚于那些贵族小姐们,这是非常难得的。
    曹雪芹笔下的奴隶少女心地善良,正直无私,团结亲密,从不乘人之危。第46 回写鸳鸯因贾赦要娶她做姨娘,心里不快,在大观园与平儿、袭人谈话的场面,最能表现少女们正直纯洁的心地和姐妹之间的亲情。那出自肺腑的宽慰,那亲密无间的取笑和对鸳鸯嫂子的离间的共同反击,表现了她们之间同病相怜,心心相印,其姐妹亲情楚楚动人。其他像玉钏儿因她姐姐金钏儿之事怨恨宝玉,但在尝莲叶羹时却能宽洪大量;紫鹃因黛玉之死,以为宝玉变心,最后也能原谅他;鸳鸯碰见司棋与其表哥幽会,发誓不告诉别人;而晴雯则善良纯洁得简直有些幼稚了。还有,这些丫环对小姐们的遭遇也深深同情,陪她们流泪,替她们分忧,帮她们抗争。这些少女们心如水,量如海,从不以坏意推测人,她们能理解人,体谅人,不虚伪,不做作,不计前嫌,不存介蒂。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只有她们才配。
    曹雪芹笔下的奴隶少女心灵手巧,有智慧,有才能。虽然她们从小沦为奴隶,不能像小姐们那样受教育,但却机敏聪慧,多才多艺。像袭人的刺绣,芳官的表演,小红的口才,香菱的诗才,都达到一定的层次。像莺儿,不仅如黄莺般宛转可爱,而且还能编制花篮,巧结梅花络,还懂得色彩美学,在宝玉“奇缘识金锁”时,其玉成的言行具有红娘的水平。像紫鹃,她不仅真心玉成宝黛爱情,而且很有分寸,很会抓时机,也很有办法,比红娘传书送柬高明多了。有3 件事可表现出紫鹃的聪慧:其一是宝黛口角时她一眼便看出吵闹背后的真谛(贾母都没看出来),并直接批评黛玉“歪派”宝玉;其二是她能在宝黛爱情发展到关键时刻,不顾自身的安危,有意识地假托黛玉回苏州,狠狠地刺激了一下宝玉,看他是否真心,真所谓“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其三是服侍宝玉回来后劝黛玉早拿主意,赶快行动。这话正碰了黛玉的心坎,哭了一夜,也没敢照紫鹃说的去做。鸳鸯抗婚则充分表现她的胆识和斗争策略:其一,她很懂得说话的策略:对邢夫人她一言不发;对她嫂子她破口大骂;对她哥哥她则“咬牙不愿意”。其二,她很会利用客观条件:她深知贾母离不开她,邢夫人与王夫人、凤姐有矛盾,于是便利用众人都在贾母面前的有利时机去将贾母的军。其三,她采用极端的语言和极端的行动,丝毫不留余地。她当天起誓,横竖不嫁,用剪子绞头发,“所云誓绝,乃绝此人”(张新之评语),真有点“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终于取得了胜利。
    曹雪芹笔下的奴隶少女情感真挚,爱情专一,也在小姐们之上。司棋与表兄恋爱,被赶出大观园,无愧无悔也无惧,连凤姐都感到“可异”,最后竟以死殉情,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超过黛玉。龄官画“蔷”以至于在梨香院对宝玉的冷淡,大大出于宝玉预料之外(原来世上还有不爱宝玉的女孩子),真是令人钦佩。
    作者以深邃的思想,诗一样的情感,使这些少女的天真纯情、善良直爽、对自由的向往、对人性的追求跃然纸上,表现出一种纯真的人性美。这在“一日买得千担假”、个个像乌眼鸡似的、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的贾府,无疑是一股清澈的甘泉。
    第二,表现在对封建奴隶制度的深层揭露和批判上。
    作者透过贾府诗礼传家、宽厚下人的表层现象,深入地揭示出封建的奴隶制的深层实质:不把奴隶当人看。把人当人看,这是尊重人性的第一要义,是人性解放的根本内容。像金911 的含辱、晴雯的抱屈、鸳鸯的被通等等,都不是一般意义的受迫害而无法生存,而是因为受到了非人性的蹂嗬为抗议不把她们当人看而惨死的,这就深入到封建的不平等的意识形态的深层结构了.
    人们在谈到金钏 、晴雯、芳官等人的悲剧时,往往把矛头指向王夫人,认为这些“皆王夫人所作之孽”(王希廉语)。这有道理,但不止于此。王夫人是封建意识形态修养很高的人,如果从“不把奴隶当人看”的角度来说,王夫人说晴雯张狂狐媚,说四儿是“没廉耻的货”,说芳官“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更是狐狸精了”.就不光是“一派胡言”(姚燮语),而是有她的封建道理的。王夫人不是一个什么“性急偏信”的治家者(王希廉语),也不仅仅是面善心狠的坏蛋,而是一个封建意识形态的化身。这种批判,无疑是十分深刻的。
    至于平儿、香菱、袭人等人的悲剧,则更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表现在她们的人性的被侮辱、被损害上,而且表现在她们的人性的被扭曲上。每当看到她们笑的时候,笔者就想哭:封建意识形态已把她们拈污到忘其家乡、忘其父母、忘其本姓,甚至忘其受辱,她们竟然还能笑出来,这是多么撕裂人心的悲剧,又是多么惨重的压迫呀!比如:袭人本来是一个见不得一点血腥的纯良女孩,然而她竟然能够被扭曲到甘愿乃至向往奴隶的地位:她为家里要赎她出去(获得自由)而痛哭不走;为几两银子的月钱和多加两个菜的地位而欣喜;在王夫人面前泄露宝黛爱情秘密而感到心安理得;凤姐把她打扮成“准姨娘”她感到荣耀;宝玉一脚把她踢得吐血她觉得应该;为了那个“不可得”的姨娘,她竟能那样热心、坚定、百折不回,这是多么可叹而又可怜哪生正如作者所慨叹的:“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作者通过香菱换裙、平儿理妆、藕官烧纸、芳官洗头等日常生活的描写,通过书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对黑暗的奴隶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对这些奴隶少女的遭遇表现了深切的同情。每当读到晴雯撕扇的场面时,笔者就从心里感到痛快:那被一条一条撕毁的仿佛不是扇子,而是那些屈辱和压抑。这不是什么“作孽”,也不是什么“富贵闲人”的败家行为;这是对奴隶制度的控诉,对人性的张扬!无怪早期红学家洪秋蕃说某人批为“作孽”时,他竟“归来作数日恶,百计遣之不能已”。
    (四)
    纯洁爱情与自由婚姻的悲歌― 这也是《红楼梦》的重大主题。《红楼梦》的爱情描写,不但继承了传统的精华,而且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达到了在今天看来也不落后的深度和高度。
    下面我们就以宝黛爱情为例,谈谈《红楼梦》爱情描写的深刻性。
    第一,宝黛爱情是以相互了解和思想一致为基础的,这是《红楼梦》描写爱情的新高度。
    中国传统小说爱情描写都是才子佳人模式的。这个模式情节大体是:一见倾心——相思痛苦——幽期密约——金榜题名——终成眷属。就连对《红楼梦》影响很大的《西厢记》和《牡丹亭》也没有跳出这个案臼。而宝黛爱情的描写则非是。第3 回作者写宝黛见面时并非一见倾心,而是一见如故。此乃同心同性的表现,倒不是因为“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脂评语)。宝黛爱情基础不在郎才女貌。论貌美,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论性情,湘云是“英豪阔大宽宏量”,而宝玉却对黛玉情有独钟,就因为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第32 回写到宝玉不愿会贾雨村,湘云劝他“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吧,我这里仔细腌胶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I ”使湘云非常难堪。这时袭人告诉她宝钗也遭过此冷遇,反能心地宽大,宝玉倒和她生分,而黛玉赌气不理,他却不知赔了多少不是。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这话说得够直接了,它表明宝黛爱情是以不说“混账话”(志同道合)为基础的。这正是:“花爱水明清,水怜花色鲜。浮落虽同流,空惹鱼龙涎”' (脂评语)有了这个基础,其他什么是否门当户对,是否小性子,是否疾病缠身就都不加考虑了。有了这个基础,不管遇到什么狂风骤雨,迷津深渊,也会“海枯石烂心不变”, “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这正如何其芳所说:《 红楼梦》 所描写的爱情的理想和原则,对今天也是适用的。就是说,在18 世纪时就提出了今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这是伟大作家伟大作品的超前性的表现。
    第二,曹雪芹笔下的宝黛爱情是纯洁的,神圣的,崇高的,诗化的。这就是所谓“情痴情种”,所谓“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所谓“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这种爱情没有偷寒送暖的庸俗举动,没有想到不轨,没有想到占有,简直好像与“性”无关。有的论者认为这是“情圣”,有的认为是“情禅”,总之,是一种圣洁崇高的“至情至理”。
    第19 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写宝玉深恐黛玉睡出病来.把她推醒说话。此时屋内静悄悄,一个’! ‘环、婆子也没有,但二人却无任何不轨行为。“若是别部书写此时之宝玉,一进来便生不轨之心,突萌苟且之念,更有许多贼玻鬼状等丑态邪言矣。此却反推唤醒他,毫不在意,所谓‘说不得淫荡’是也。”(脂评语)笔者认为,这就是贾宝玉的“意淫”。“意淫”者,并非像某些沦者以什么性解放解释得那样庸俗,所谓“意淫”,就是这种纯洁的“体贴”。
    第34 回的“旧帕定情”也是这种纯洁性的写照。宝黛爱情经过风风雨雨,爱得那样痴心痴情,其定情之物该是多么珍贵?但它不是黄金万两,也不是祖传的家宝,更不是“圣上所亲赐”,而是与“金”、“玉”了然无关的两方最普通的旧手帕。这两方旧手帕使黛玉神痴心醉,题上了3 首刻骨铭心的定情诗。脂评说:“两块素帕,一片真心;三首新诗,万行珠泪。”这是两颗赤诚的心的结合。“旧帕定情”是宝黛纯洁爱情的绝妙的抒情诗。
    纯洁的爱情净化了宝黛的灵魂。王蒙说:“宝玉也有偷鸡摸狗之类的勾当,不仅对袭人、对秦钟,就是宝钗、鸳鸯的‘雪白的膀子’之类也吸引过他的目光,唯独在黛玉面前,宝玉换了另一个人,这真是爱情的净化力量。”(《 红楼启示录)) )宝玉可为黛玉做任何事,从未想到占有。他为黛玉悬心、挂念、“痴迷”、疯癫,以至为黛玉舍掉荣华富贵、娇妻美妾,“悬崖撒手”,离家而去。爱情也净化了黛玉的心灵,使她的多心、小性子、言语苛薄等都有所改变,并与宝钗尽释前嫌,对下人也不再“目无下尘”了。她对宝玉的痴情是一种“融知己、挚友与情人于一体,达到诗的境界的男女纯情。”她为宝玉“绝粒”、“焚稿”, “忘其有身,忘其有病”,直到眼泪流干,生命耗尽。这不是一般的自杀。她只是因为她之所爱而不可能。宝玉娶宝钗妨碍不到她的名声,并没有人逼她去嫁她所不爱的人,她不是必然要死的,她是自觉的殉情者,因而也就更感人。
    第三,宝黛爱情是以我们民族特有的含蓄方式表达的。
    宝黛之间没有把“我爱你”之类挂在嘴上,而是经常用一种曲折的方式进行“情探”、“情试”,这就给人一种欲解其中味的美的享受。如借一句戏曲的唱词来暗示,借一首诗或一幅画来隐寓,更多的则是“思”、“梦”、“愁”、“泪”的描写。黛玉在定情帕上写的3 首诗,是她最大胆的表露了,但她没给任何人看,直到临死之前还把它烧掉了。宝玉对黛玉所说的最露的一句话就是“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但黛玉并没有听见。宝黛之间爱情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口角。小风小雨,睹气闹别扭,乃至暴风骤雨,轩然大波,大哭大闹。这些都是爱情的表达方式,正所谓:“未形猜妒情优浅,肯露娇镇爱始真。”从20 回到30 回,这种口角就有10 多次。闹得最凶的是29 回,闹到砸玉、剪穗子、大哭大吐,袭人、紫鹃陪着4 人对泣。但越是这样哭闹,爱情就越动人,正如脂评所说:“一片哭声,总因情重”。这种口角的特点是:以爱为基础,以假想的第三者为借口,以误会为契机,以宝玉的失败而告终。
    唇枪舌剑,也是一种爱的表达,这往往表现在宝、黛、钗3 人之间。像第8 回宝钗借劝宝玉不吃冷酒而夹抢带棒,黛玉则借雪雁送手炉而借锤敲鼓;第28 回黛玉借看呆雁来讽刺玉钗亲近;第30 回宝钗以“负荆请罪”来讽刺宝黛和好。爱情是排他的,这种美妙的非恶意的辱枪舌剑,乃是一种美的表现,而爱情描写的魅力就寓在其中。最妙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真心假话。热恋中人所说的话经常要从反面来理解。黛玉对宝玉的爱经常用“恨”、“死”、“魔星”、“短命”、“哭”、“骂”、“睹气不理”等反义言行来表达。凡有人在黛玉面前提宝黛关系,黛玉则非填即骂.或赶着打,或曰告状,其实这正是“心向往之”。当宝玉以《西厢记》里的句子相戏时,她则竖眉瞪眼,带怒含填.指着宝玉说他是该死的,用这些混账话来欺负自己。可当宝玉千声万声认错后,她却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这实际上是鼓励宝玉更勇敢地来说这些“混账话”“欺负”她,真乃绝妙之极,无怪红学家们说是“隽峭无比”, “千古奇文”。
    何其芳认为,这种爱情表达方式,是由于封建制度压抑的结果,我看不仅如此。我认为,这和中华民族文化特点有关。直到今天,无论怎样开放,纯真的、非低层次的爱情,仍然是这种含蓄的、双关的、注此而写彼的、心真而语假的甚至是吵闹和口角的表达方式。在中国人看来,越是这样,就越甜蜜,就越有诗意。而《红楼梦》在这方面的描写堪称空前绝后。
    (五)
    《红楼梦》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主题如对伦理亲情的描写就是一曲传统美德的赞歌。我国传统的儒学广大博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邦济世思想,有“孝梯”“仁义”的道德规范,有“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有“温良恭俭让”的伦理美德。儒学有被封建阶级利用的糟粕,也有应该继承的传统美德的精华,曹雪芹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红楼梦》中既批判了封建的忠孝之道,也歌颂了伦理亲情,包括父子之间的亲情,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亲戚朋友之间的亲情。他写了孝、佛、仁、义,良心,尊老爱幼,理解谅解,舍己为人,礼节礼貌等等方面,而且使它深入到日常生活每一细节、人物的一言一行中。这种“剔除”的眼光虽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准确清晰,但也是非常难得的了。比如“孝”吧,贾政对贾母的“孝”,作家就持批判态度;探春对贾母的批评,宝钗对薛姨妈的批评,宝玉对贾政的反驳,作家却持肯定态度。孝,作为一种美德,并非一味听从、服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父要子亡,不亡不孝”,这是封建统治者的曲解。按照儒学经典,真正的“孝”,不是所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看到父母有错而能谏止,这才是真正的孝。《红楼梦》对兄弟姊妹亲情的描写也有很浓的人情味。按照封建伦理,所谓“悌”,则是兄对弟有统治权,可以打骂,而弟只有服从。《红楼梦》所写的兄弟姐妹亲情却不是这样。贾环故意将蜡烛推到宝玉脸上,宝玉不仅不怪他,反而说自己烫的;贾探春为累金凤的事替二姐出气,薛宝钗劝哥哥改邪归正等等,都是很感人的。第79 回,宝玉得知迎春要嫁,非常难过,徘徊于紫菱洲一带,吟成七律一首,表达了宝玉对二姐的赞颂.对其不幸遭遇的预感,对夭伦之乐的怀念以及对离别的悲伤和怅惘。这是一支纯洁的手足之情的颂歌,也是一首传统美德的赞美诗。总之,《红楼梦》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了独到的描写,过去的红学家们囿于对阶级论的不正确理解,多半连糟粕和精华一起批判了。今后我们应在传统美德上进行开发,这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无裨益。
    此外,《红楼梦》还涉及到“色”“空”“梦”“幻”、乾坤流转、人生况味等哲学主题。这些幻歌式辉猫写,笔者将另文专论,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它的多主题是客观事实。从上面的分析看,红楼主题起码包括:封建社会的葬歌、奴隶的哀歌、爱情的悲歌、传统美德的赞歌以及“色”“空”“梦”“幻”和人生况味的幻歌这样五个大的方面。这是《红楼梦》作为小说的成熟性和超前性的表现。我们不可能用一个什么事件或线索来“多归于一”.也没有可能和必要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它的主题,我们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主题各个方而的深层探讨分析它的深刻性、全面性、崇高性、艺术性、魅力性等等。这就是笔者的《红楼梦》主题观。
    原载:《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l期总第(76)期
    
    原载:《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l期总第(7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