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太虚幻境”的意境象征手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尤敏成立 参加讨论

    一部《红楼梦》写了许多虚幻离奇的梦。开篇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说通灵”就是一个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可以说是全书一个总的梦,“以后由此派生出许许多多的梦。梦幻与现实真假相映,这是《红楼梦》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点红学家已经有所论及。然而,曹雪芹为什么在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描写了象“太虚幻境”那样扑朔迷离,使人难以捉摸的梦呢?如何理解曹雪芹这种独创的创作手法呢?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有人曾提出《红楼梦》里的太虚幻境是消极浪漫主义的败笔,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从思想角度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总之,不管是“消极”还是“积极”,反正太虚幻境与浪漫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太虚幻境是浪漫主义手法吗?经过仔细考察,我们不能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浪漫主义的最显著特征在于甩理想化的虚构形象来表现作家心目中可能有或应该有的生活,追求形象与生活之间达到理想或幻想的绕一。浪漫主义可以称为文学上的理想主义,在《红楼梦》的太虚幻境等梦幻描写里,能找到那种对新事物、对理想的渴望和追求吗?不,找不到的!有人曾说作者的理想是“补天”。可是他对封建王朝的“天”已深深绝望,他清醒地认识到原来宏伟的封建殿堂已经处在“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总崩溃中。有人还说作者的理想是纯真的爱情。可是《红楼梦》里作者并没有带着玫瑰色的眼镜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在太虚幻境中明明预示宝、黛的爱情是没有希望的爱情,如“水中月”、一“镜中花”,只能落个“枉自嗟呀”和“空劳牵挂”的下场。在太虚幻境入口处那副谜一样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只能给人以某些象征性暗示,丝毫没有理想的成分。在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的诗与画中,在众仙姬演奏的十二支红楼梦曲子中,只是朦胧地暗示了大观园中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整个太虚幻境笼罩着一层深沉的悲哀气氛,浸透着一股不可名状的绝望情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里根本找不到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时代不可能为曹雪芹提供明确的理想,他的悲哀是不能解脱的时代悲哀。由此可见,用浪漫主义的框子是套不上去的。
    太虚幻境不是浪漫主义的,而是曹雪芹为了逃避清初“文字狱”,为影射作品主题,吸取了我国古典诗歌某些传统手法而加以创造性发展的一种意境象征手法。
    在太虚幻境中绝大部分篇章都以优美动人的寓意性诗词组成。这些诗词若隐若现地暗示了大观园里许多女性的生活道路和结局:’从身为贵妃娘的贾元春到“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奴婢晴雯,从“机关算尽”的王熙凤到“英豪阔大宽宏量”的史湘云,她们一个个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这些诗词还多次暗示了贾府的衰败和必然崩溃的趋势。这些诗词似乎有双关性和多义性,象司芬克司的谜一样,很费猜测。它不是一般的叙事诗或抒情诗,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寓意诗,多用具体的形象进行暗示。如红楼梦十二曲电的“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雕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既是贾府最终一败涂地的形象化写照,也影射了全书内容和主题。太虚幻境里的人名、地名和物名也往往语义双关。如身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警幻仙子,还有“薄命司”、“结怨司”、“朝啼司”,“暮哭司”、“引愁金女”,“度恨菩提”等等,这些新奇别致的名称,也都带有神奇的梦幻色彩。使读者浮想连翩。整个太虚幻境展现出了一幅美丽如画的仙境:有亭台楼阁,柳坞花房,有蹁跹袅娜的仙女,令人销魂醉魄的轻歌曼舞。可是这一切都笼罩着悲剧气氛,音乐的凄惋和曲辞的缠绵使悲剧气氛越来越浓。太虚幻境正是《红楼梦》这部伟大悲剧的序曲。脂砚斋批语称太虚幻境是“画家烟云模糊处。”这是交给我们进入太虚幻境这座迷宫的钥匙。在烟云缭绕的梦幻后面,不正是即将崩溃的封建大厦的活生生的现实吗?作者把梦幻与现实,“假”与“真”这对立的双方通过意境象征手法巧妙地交融在一起。曹雪芹这种独创的意境象征手法又完全是为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服务的。正因为如此,《红楼梦》才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里的意境象征手法是曹雪芹的独创,然而要追根溯源的话,不能不考虑它的传统影响。意境象征手法本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先秦的“比兴”说就已经蕴含着意境象征理论的萌芽。“兴”是一种很高明的意境象征手法。钟嵘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就是说“兴”具有含蓄地暗示,渲染情趣的特殊功能。中国诗歌的意境象征手法影响到小说的创作。宋元话本和明清短篇小说在作品情节展开之前往往有一段“入话”。“入话”基本上游离在正文以外,不能把它看成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可是却起着影射主题、烘托气氛的作用。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巨著中,从传统手法里吸取了营养,而且加以改造、发展,以至形成了他那独创的意境象征手法。太虚幻境等梦幻描写起到了类似诗歌中的“兴”和小说中中“入话”的作用,创造意境,影射主题,可是它却不是游离于情节之外的,而是全书情词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太虚幻境里,作者把真情隐藏在幻梦之中,现实与梦幻,人间与神话、真象和假象,自我与非我、出世与人世等相互映衬,从而把意境象征手法与现实主义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宏伟画面,为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形象的再创造的广阔天地。这些是《红楼梦》甩的意境象征手法远远超过了前人的地方,至今仍有借鉴的价值。
    原载:《光明日报》1985年12月31日
    
    原载:《光明日报》1985年12月3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