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人物的语言风格浅谈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炼强 参加讨论

    《红楼梦》写了为数众多的人物,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身份、思想、学识、经历、性格、风等等说着各自的话。他们所说的话,在语言风格上往往很不相同。而人物的语言风格,是和人物自身的特点、人物说话的语言环境、人物语言的语言因素的运用(如选词、造句、布局、修辞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人物的语言直接受到人物自身的制约。因而即使是同样内容的话,出自不同人物之口,语言风格可以很不相同。
     冷子兴和周瑞家的,同是谈论一个凤姐,谈的内容 可以说几乎完全相同,但出自冷子兴之口的,是词语比较典雅,不免有些平板的“字话”:
     谁知自娶了这位奶奶之后,倒上下无人不称颂他的夫人,琏爷倒遇了一舍之地,——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而出自周瑞家之口的,却是词语非常俚俗,显得十分生动的口语:
     嘻!我的老老,告诉不得你了!这凤姑娘年纪儿虽小,行事儿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
    周瑞家的是贾府用人,冷子兴是“都中古董行中贸易”的商人,二人职业不同,身份也有所差别,所以讲起话来,一个不脱俚俗口吻,一个就难免有点儿文绉绉 的了。
     当然,同属一个阶层的人物,其语言风格也仍然是千差万别的,并不存在着千人一腔的现象。贾政和贾珍,同为贾府主子,但语言风格却颇不相同。贾政“自幼喜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又身任员外郎,所以在官场应酬时自然是一套半文不自的陈腐官腔,就是日常 言谈,也是那么一板正经,绝少俚俗之言。象经常出现在其他人物如贾母、黛玉、凤姐之囗的双关、比喻、连物、牵 附等生动活泼的语言,在贾政嘴上也是极其少有的。而贾珍虽然也袭了官,但不干正事,是个“只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国府竟翻过来了”的纨袴子弟,所以说起话 来,倒也不象贾政那样典雅刻板,有时还夹杂着一些俚 俗的话。凤姐和黛玉都很善于笑谑,不时说得满坐的人都笑起来,但是正如宝钗所说的,他们一个是“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儿”,一个是“用‘春 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共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的雅谑,语言风格极不相类。
     自然,说人物语言风格受到人物自身的制约,并不等于说,只要是同一个人,就不论什么时候都说着一个腔调的话。同一个人,其语言风格可以因语言环境不同而不尽相同。
     还是拿黛玉来说吧。她比较喜欢讲双关语。双关语是一种以此关彼的修辞手法。它在形式上是现此而隐彼的,在内容上是虚此而实彼的,在作用上是借此而说彼的。因而最适合用于不得不说而又不能直说的场合。双关语又是一种以巧取胜的语言,它的运用,反映出说话人性格灵巧和才思敏捷。因此,黛玉喜欢讲双 关语,无疑是和她天性聪敏有关的,但是,我们又看到,黛玉不但对长辈、对下人不讲双关语,就是对同辈姐妹探春、迎春等也不怎么讲双关语,唯独一沾上宝玉,特别是关涉到宝玉、宝钗和她自己三方的时候,双关语就脱口而出了。这显然和语言环境有关。黛玉跟宝玉的关系,既非常密切,又十分微妙。她对宝玉的爱情非常真挚深沉,她又是个多愁善感、小性儿的人,因而为了宝玉,时喜时恼,或感或怨,但在宝玉面前,心里的好多话,往往是不便于直言可又不得不说,所以就常常借助于双关语含蓄地、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复杂细致的思想 感情了。举个例子:
     宝钗见他呆呆的,自己倒不好意思的,起来扔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里?”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知,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 这段话上文说的是,宝玉要看宝钗腕子上笼着的香串子,宝钗生得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若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胡思乱想起来,以至宝钗褪下串子来给他,他也忘了接。我们不难理解目睹此情此景的黛玉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她心里即使有千言万语,可嘴里怎么好说!所以原先也只是“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可巧宝钗这一问,她当即发挥自己的机灵劲儿,顺着问话,说出个“呆雁”的双关语来,既奚落了宝玉,又讽刺了宝钗,委婉含蓄地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了。值得注意的是,此事是紧接着宝玉对黛玉起誓心里有黛玉一事发生的,黛玉刚刚对宝玉说过:“你也不用起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我们把这前言后语联系起来,就自然会越发感到“呆雁”一语多关,意味深长了。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人物所处的语言环境和人物自身的特点正相吻合的时候,人物的语言风格得到了充分显现的机会,其风格特点是最为明显的。
    我们就从这一角度说说宝玉的语言风格。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人物的宝玉,他的语言风格确有明快有力的一面。他的这种语言风格,又以他和贾政面对面较量的时候表现得最为突出。就以“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事来说吧,宝玉在封建家长贾政面前,虽然总被百般刁难,大声喝斥,但到底“牛心”不死,敢于力排众议,独抒己见,当面批驳贾政。最有代表性的,莫如“茚堂论辩”一节。贾政非说“茚堂”胜于前边走过的那几处,理由是此处气象清幽,并以此训斥宝玉认为此处“不及‘有凤来仪’多了”是“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终是不读书之过”,但宝玉毫不退让,据理力争,当即反驳道:“老爷教训的同是,但古人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接着,就着众人对“天然”二字的诘问,再一次申明自己的观点:
    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共地,非共山而强为共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
    宝玉的这一番话,非但识见远在贾政之流之上,而且论证有力,语锋犀利,完全压倒了众人,很有一股子“牛心”的劲儿。
    请先看有力的论证:宝玉先以“却又来”一句打头,毫不含糊地否定了众人的意见,继以田庄的远、近、前、后、高、低都没有它应有的自然背景,致使田庄“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来力证“此处置一团庄,分明是人力造作的”,最后回到争论的焦点上来,得出此处不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的结论。话至此已经说得很透彻了,但宝玉意犹未足,不但以“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来再次强调前数处之合理自然,而且又引古人的话来强调如违反自然,“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把两种情况两种结果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并通过这一对比,进一步证明自己所作的结论。
    再看犀利的语锋:“却又来”三个字,不但否定得有力,而且带着一种强烈的轻蔑的感情色彩。一连排比了六个“什么没有什么”的句式,一口气用了六个否定词“无”和“不”,又使得强烈的否定气势,陡然增加。在就所论辩的问题下结论时,不使用直陈句,而运用反结句,更是直逼对手,锐不可挡。“非其地而强为其地”与“非共山而强为共山”,句式相同,都用之于强调有失自然这同一个主题,“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与“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句式相近(一为转折句,一为让步句),却用来对比两种不同的情况,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二者用场虽然不同,而在相同句式反复运用以加强修辞效果这一点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在这一番话里,宝玉的敢于反抗的性格和明快有力的语言风格都表现得比较充分,可以说是二者相得而益彰了。
    人物的语言风格虽然和语言的环境密不可分,但归根到底仍然是受人物自身所制约的。正因为如此,“薛老大”薛蟠说酒令,嘴里总不离不堪入耳的俗话,可他到底是书香人家的子弟,总还念过几天书,所以还能爆出冷门,说出“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的雅话来,
    而“村老老”刘老老即使初到贾府,当着凤姐的面,也只有“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一 类的俚俗的言辞了。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2期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