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王熙凤劝架何以成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武鹰  参加讨论

    《红楼梦》第二十回有一王熙凤劝架的情节,大意是:宝玉的奶娘李嬷嬷仗着自己曾把宝玉奶大,倚老卖老,以“袭人见她来了仍大模大样坐在床上不予理睬”为借口,对袭人大搞“人身攻击”,说了一些不三不四的话。袭人开始只以为李嬷嬷是为她躺着生气,分辨说“病了,才出汗,蒙着头,原没看见你老人家”等语,后来又听到她胡言乱语,不由得又愧又委屈,禁不住哭起来。作为旁观者,宝玉碍于奶娘的面子不好怎样,少不得替袭人分辨“病了吃药”等语,又说:“你不信,只管问别的丫头们。”这无异于火上浇油,李嬷嬷听了更加恼火,干脆连着宝玉一块骂了,一面说,一面也哭起来。黛玉、宝钗见此情景也走过来劝说:“妈妈,你老人家担待他们一点子就完了。”李嬷嬷见他们来了,便拉住诉委屈,破谷子烂芝麻的事儿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吵闹似乎已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正巧凤姐在上房算输赢帐,听得后面吵闹,便知是李嬷嬷老毛病又犯了,在排揎宝玉的人,于是连忙赶过来。王熙凤没有对挑起争端而又吵闹不休的李嬷嬷大耍主子威风,而是凭其如簧巧嘴,只用了三言两语便使李嬷嬷“尊口免开”,退出“战场”。就这样一场争吵结束了。
    那么,王熙凤高超的劝架艺术体现在哪里呢?
    一、指出危害,促其头脑清醒。大凡吵架总可能产生一定的危害,只不过有大小之分罢了。由于当事人在争吵时心情激动,情绪波动大,因此头脑往往不够清醒理智,对后果不作过多考虑。为了使劝架更有成效,作为劝架者,在劝架伊始就应当向当事人,特别是吵得较凶的一方,指出继续吵下去可能产生的危害性,促使其头脑清醒。见多识广的王熙凤可谓深谙此道。在“好妈妈,别生气”一句漂亮的“开场白”之后,当即指出:“大节下,老太太才喜欢了一日,你是个老人家,别人高声,你还要管他们呢,难道你反不知道规矩,在这里嚷起来,叫老太太生气不成?”言外之意是:你李嬷嬷再这样吵闹下去,老太太知道了是会生气的!你看,这位凤辣子真够机灵的,一上来就把老祖宗给搬出来“唬”人。这一后果可不轻,对李嬷嬷来说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因为贾母在贾府里至高无上,谁要是不懂规矩、不识趣,敢在“大节下”惹是生非,令老太太生气,那她无异于“在太岁头上动土”,结果只能是“吃不了兜着走”。在贾府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李嬷嬷当然会知道这一点,她能掂量出王熙凤这句话的分量。再加上王熙凤话语的“绵里藏针”,对李嬷嬷产生强大的震憾力和威慑力。
    二、替其说话,促其心理平衡。在指出了李嬷嬷言行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后,王熙风并没有借题发挥,对李嬷嬷大加训斥,而是针对其不甘愿受冷遇,受到冷遇后心里又不平的实际心理,来了个“虚晃一枪”、“缓兵之计”。一句“你只说谁不好,我替你打他”,向李嬷嬷传达了“我王熙风还是护着你的,愿意为你出气”的信息,这无异于一支平衡李嬷嬷心理的“镇静剂”,使其自尊心得以维护。这正是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所不及的。他们三人基本上是站在袭人的立场上为袭人说话,所以他们的劝解是徒劳的。特别是宝玉的劝说,非但没有奏效,反而起了“火上烧油”的副作用。
    三、转移话题,帮其退出“战场”。劝架虽说重在“劝”,但劝说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劝使双方或一方退出“战场”,结束争吵。因此,劝架者的语言不能老是在吵架本身徘徊,而应及时转移话题,使当事人的思绪不再围绕争吵本身纠缠不休,从而有效地结束争吵。王熙凤的劝架语言极其简洁,在平衡了李嬷嬷的心理之后,她没有抓住吵架本身喋喋不休,而是话锋陡然一转:“我家里烧的滚热的野鸡,快来跟我吃酒去!”使话题一下子从“争吵”转到“吃酒”,听来虽显突,却极其巧妙,结果使李嬷嬷体面地“下台”,结束了一场闹剧。
    王熙凤发挥其能言善辩的特长,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在别人十分棘手的问题,其劝架的语言艺术之高不能不令人叹服,难怪宝钗、黛玉见凤姐这般都拍手笑道:“多亏了这一阵风来,把这个老太婆撮了去了。”
    原载:《创作》 2004年第08期
    
    原载:《创作》2004年第08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