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一双似飃非飃含露目——读《卞藏脂本红楼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祝秉权梅玫 参加讨论

    2006年6月,在中国红学史上出现了一件大事: 深圳的卞亦文先生在上海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8万元的价格,竞拍得一部《红楼梦》手抄十回本,经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和著名《红楼梦》版本及文物收藏家杜春耕鉴定,认为这个本子是一个早期的脂本,是1791年程伟元、高鹗增补后40回前的80回本的传抄本,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这个本子因由卞亦文先生拍买收藏,被人称为《卞藏脂本红楼梦》(以下有时简称《卞藏本》)。
    笔者以十分兴奋的心情,初读了这个新发现的《红楼梦》十回本。正如冯其庸教授和一些专家对此本所评价的,其中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问题甚多。笔者仅就这个本子中,关于林黛玉眼睛描写的独特文字,发表一些主观的认识,以就教于行家。
    《红楼梦》第三回中关于林黛玉眼睛的描写,由于各本都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曾引起过很闹热的争论。而这次新发现的《卞藏本》,在这方面又更具特色,甚至被认为是出格,于是,又把这种的争论推向新处。我们先看几个最主要的本子对林黛玉眉眼的描写:
    甲戌本: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己卯本: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笑非笑含露目。
    庚辰本:两湾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
    列藏本: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有正本:两弯似蹙非蹙罩烟眉,一双俊目。
    梦稿本、甲辰本同甲戌本。
    新校注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而新发现的《卞藏本》却独树一帜,作: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飃非飃含露目。
    比较以上的不同写法:关于“眉”,自然以“罥烟眉”为佳。新校注本有注:“罥(juan绢)烟眉——形容眉毛像一抹青烟。罥,挂的意思。”多么形象!多么富有诗意!
    关于“眼睛”,原先,多数人,包括笔者,认为列藏本的“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为最佳。现在有了《卞藏本》的“一双似飃非飃含露目”,情形恐怕会改变。
    说《卞藏本》的写法“出格”,说它“独树一帜”,就在这“似飃非飃”四字上。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卞藏本》的这种独特描写,须要把话题说宽一些。
    为什么《红楼梦》在描写林黛玉的眼睛上,各种版本有如此不同的描写呢?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杰出的作家在描写人物的肖像时,总是通过肖像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并暗示预言人物的命运。安娜•卡列尼娜初出场时,作者托尔斯太通过渥伦斯基的“一瞥”,写了她表面快乐与内心被压抑的矛盾,这正是安娜双面性格的揭露和爱情悲剧的预示。《红楼梦》在这方面最为出色。凤姐出场时的华丽辉煌的服装描写,渲染着她的放诞张扬性格;而“粉面含春威不露”,则点出她的美人与魔鬼的本质。
    把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肖像描写对照起来看,是很有意思的。
    薛宝钗是世俗中人,具有世俗之美。作者对她的肖像描写,用的是写实主义笔法: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读到这文字,就如见其人。相貌、服装、颜色,历历在目。
    而林黛玉的肖像描写则不同。黛玉的美与宝钗不一样,不是世俗之美,而是超凡之美。林黛玉是诗。她的肖像也是诗。作者是用充满充满诗意的浪漫主义笔法,来写她的肖像的,且看《卞藏本》对她的描写: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飃非飃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娇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①
    这段文字是优美的诗。与对薛宝钗肖像描写的感觉不同。读着这样的描写,林黛玉的相貌、举止是充满诗意的,是相对朦胧的,是耐人寻味的,很难让人感觉到她的实在的、具体的存在,却会使人想入非非,依据这诗一样的描写,依据自己的想象,在自己的脑子展现出黛玉的形象来。
    有一个很有意味的真实故事。某红学家在欣赏林黛玉这个人物时,对书中描写林黛玉的眉毛,“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引起浓厚兴致,要到人群中去寻找这种眉毛。这“似蹙非蹙”好找。这“罥烟眉”就难寻了。在女孩的人群中,天南地北,找了几年,都找不到这“罥烟眉”。后来,有人提醒他说,林黛玉的眉毛是诗,你到哪儿去找?这位红学家才恍然大悟。是的,林黛玉的眉毛是诗,林黛玉的全身都是诗。诗,这才是林黛玉性格的本质。“意态由来画不成”。诗的性格,只能用诗的笔法来写其肖像。这段描写几乎句句都是朦胧的诗。但若是用“似泣非泣”、“ 似喜非喜”、“ 似笑非笑”来写眼睛,那是写实,很少甚至毫无诗意,和这一段的整体诗意笔法不协调。写她的眉毛,这挂在眉际的两抹“青烟”,是想象中诗,美妙极了。
    写林黛玉的脸、身、静态、动态、眉毛,作者用的是散文诗的写意笔法。那么,写她的眼睛呢?
    写眼睛,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东晋画家顾恺之曾说,传神写照,全在阿堵(眼睛)中。他画人物,形体衣着一挥而成,唯独眼睛,留待最后,慢工细雕,眼睛画成了,人物就活了。南北朝的张僧繇,在壁上画龙,先画龙的形体,待后点上了眼睛,龙就破壁而飞了。曹雪芹写林黛玉的肖像,用的笔法和顾恺之、张僧繇极为相似。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主要的角色,是作者曹雪芹呕心呖血,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在描写这个人物的肖像,特别是描写关系到她的性格和命运本质的眼睛时,必须苦心用笔,全力刻画,在运用词语上,做到像西方莫泊桑所说的,只有这一个词,无法改动的这个词,才能为人物的性格命运传神写照。
    《卞藏本》外的各本对林黛玉的眼睛描写,如上所述,都只是写实,与整体的写意性的肖像描写不甚协调。只有用这个“似飃非飃”,才有浓烈的诗意,才和整段的诗意描写笔法相协和。
    妙就妙在这个“飃”,诗意也就在这里。
    飃,即飘,有“飞动”、“闪烁”、“流盼”、“渺茫”等等多种含意。林黛玉的眼睛,是她的性格,是她的命运的集中点。甲戌本这一回回目“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旁批“收养二字触目凄凉之至”。黛玉自幼丧母别父,来贾府寄人篱下,此后一生,命运似空中流云,似风前柳絮,似暮春落花,似连天荒草,似秋风落叶,似断线风筝,飘忽无定。她那含有清澈露珠似的泪眼,“似飃非飃”的目光,正反映了她初至贾府时的清纯、张惶、陌生、探索而又富于灵性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也象征着她一生落花飘渺无依的悲剧命运。“似飃非飃”的眼睛,与飘浮在眼顶的两弯青烟似的眉毛,与“娇花照水”、“弱柳扶风”的形体,意境正好切合,是绝妙的文字。
    这“似飃非飃”,让人想起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的小说《飘》,这“飘”英语是gone with the wind。有“随风而去”之意,电影的最初译名就是这。《飘》和《红楼梦》一样,是写女人的命运的;内容不说,这名字叫“飘”,真妙啊。在这个个人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世界上,人的命运,尤其是女人的命运,用“飘”这个名字来加以概括,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诗》,第七十回中的“柳絮词”,也是这样的寓意。林黛玉的这双“似飃非飃含露目”,不仅是她本人性格命运的点晴,而且,还包含着《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人命运的深刻寓意,包含着全书的人生悲剧性思想的深刻寓意。这个“飃”,在这里用得非常准确、鲜明、生动,所寓含的意蕴是相当的丰富。
    这“似飃非飃”,应是曹雪芹的原笔。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写林黛玉的眼睛上,费尽心机,多次修改,认真推敲,最后,才选用了“一双似飃非飃含露目”这样的神来之句。
    仅从这林黛玉眼睛描写上的独特,这《卞藏脂本红楼梦》便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
    (上海友人绿竹女士评:谢谢你让我大开了眼界。你对描写黛玉眼睛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在“一双似飃非飃含露目”中的“飃”字确实生动传神。呆呆地盯着“露”字似有所悟,初看似水灵之意,再想也符合了黛玉的性格,眼中常含泪,虽不明写“似泣非泣”,却还是“似泣非泣”,也许此露还是神瑛使者的甘露?)
    注:①《卞藏本》原文是“娇衣照水”,显然是“娇花照水”的误抄。
    原载:《红楼研究》2007、01
    
    原载:《红楼研究》2007、0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