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谁解其中味一一评《<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吕洁 参加讨论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艺术成就精湛无比。迄今 《红楼梦》的研究业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红学。自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胡适等人相继发表研究《红楼梦》的文章和著作,开创红学研究的小说批评、红学索隐、红学考证三大学派以来,新红学热闹已近百载。 与此同时,《红楼梦》研究的另一领域— —《红楼梦》的翻译研究, 与红学的高潮迭起相比,也有点后起直追的味道了。从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的相继出现, 《红楼梦》的英译研究又起波澜,至今也有几十篇相关论文发表,但研究的系统规模和深入程度却远远不够理想。实际上,虽然《红楼梦》的翻译研究与红学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可供研究的课题还是十分丰富的。
    可喜的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宏印教授新近出版了《(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以下简称《红译》)一书。这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研究《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的著作。不仅如此,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正如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士聪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说, “它是《红楼梦》翻译系统研究的良好开端”。王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与研究, 曾出版《古诗文英译选析》等教材, 有关《公孙龙子》、《二十四诗品》等典籍的英译和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也陆续发表。对《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更是王教授近年来的着力之处。这本《红译》既体现了作者对《红楼梦》的无比喜爱和深刻理解,又融入了作者多年来有关文化典籍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的新近研究成果。
    一 以诗词曲赋专项研究作为《红楼梦》翻译系统研究的良好开端
    从《红楼梦》翻译研究的浩瀚大海中选择诗词曲赋的英译研究是作者独具慧眼之处。一部《红楼梦》不仅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和艺术匠心,而且几乎凝结了我国古典小说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尤其是其中的诗、词、曲、赋,对全书艺术框架的构建、主题思想的深化、环境氛围的描绘、故事情节的照应、艺术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暗示等,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际上已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正如王教授指出的,首先是“对传统的继承,并在继承时有所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 “却大大地超过了在其他传统小说中的用途”。《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确有其特点:首先是明确的个性化,诗如其人,从人品到诗品决不雷同;其次是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预示故事的发展方向。难怪有人说:读不懂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何谈对整部作品思想艺术价值的理解和研究!
    选译诗词曲赋作为《红楼梦》译学研究的切入点,据作者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是因为 红楼梦》鸿篇巨制,以个人之力要做穷尽式翻译研究很难, 而“诗词曲赋是一个具有明显文体标志,篇幅虽多但可以归为一类” 的可选文本;另一方面,则因为它“是有相当吸引力和探究性的文学鉴赏领域,适合于作为一个局部研究的开端。” 这里的局部研究也就是单项研究,是和《红楼梦》翻译的全面研究相比较而言的。就小说翻译的文体关系而言, 王教授用《红楼梦》两个层次上的“文备众体”,即小说本身的“文备众体”,和其中诗词曲赋的“文备众体”,来说明诗词曲赋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红楼梦诗词鉴赏词典》(1990年版)共收集诗词曲赋等作品238首(其中有的只是楹联),而 红译》则采取了典型取样的研究方法, “只取与全书内容首尾照应,与主题密切相关, 围绕中心人物塑造,且具有较高译文水平的诗歌作品,兼顾不同题材和体裁,共50首(其中前八十回48首,后四十回2首)依次排列, 以供比较研究”。所选作品之中,重要的组诗有四组:《红楼梦》十二支曲(共14首)、白海棠诗》(共3首)、(《五美吟》(共5首)、《柳絮词》(共5首),其余散篇均具有代表性, 如 题石头记》、《好了歌》、《护官符》、 葬花辞》、《芙蓉女儿诔》等等。关于诗歌翻译研究这样的选题在翻译学科构造中的重要作用,王教授认为“翻译评论是一个充满魅力而又亟待发展的研究领域。以此结合点为基础,即把诗歌翻译和文学评论结合起来,也许会产生一门诗歌翻译评论也未可知。” 作为对《红楼梦》翻译较为系统的研究, 《红译》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对于翻译评论,进而对翻译研究向着科学化和学科化方向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 《红译》注释加评论的写作体例和细读式比较研究的显著特色
    关于《红译》的写作体例, 鉴于有些诗歌翻译评论只见字句不见全篇的缺陷,王教授采用原诗全文详加注释,译文对照评析的方法。原文注释主要是为了扫除文字障碍,串通基本意思,避免原文给读者理解造成困难。因此,原文注释部分并非停留在文字释意的层次上,而是熔铸了作者对原文本的独特理解以之作为译文比较研究的可靠基础。英译文版本的选择有二:一是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其贤婿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的译本;一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的英文全译本。这两个译本既是《红楼梦》英译的全译版本和权威, 在翻译处理上又各具特色。
    王教授设立的译文比较原则如下: “译文比较往往是逐句逐行进行,有时以语段或诗节为单位进行分析,但始终有整篇文本在胸,尽量抓住一篇作品的写作特点和翻译难点,集中解决主要的问题,在有条件的时候也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说明和总结。” 这是王教授多年来从事翻译比较研究的经验之谈,从事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比较研究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借鉴。例如《好了歌》的英译赏析。首先, 简要说明了《好了歌》在 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一一点题之作,然后指出原文本从道教的超然态度对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人伦观念作了根本否定。这一观点在翻译处理上涉及中西方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因此在两个译本中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解决。
    杨译首句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所有的人都渴望做神仙),其中的“神仙”(immortals)是一个道教概念。其余的“忘不了” 分别用了aspires,prize,dote on等表示欲望的词,只有Won’t have done是一个例外。也就是说,杨译把《好了歌》的主题理解和处理为人的出世与入世意欲之间的矛盾。相比之下,霍译的理解和处理是现世的享乐与灵魂的得救之间的矛盾,并做了明显的西化处理。他的译文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人们都晓得灵魂要拯救), 明显带有基督教的价值取向。平心而论,这种考虑到西方读者的归化处理,是无可厚非的。进一步来看,在其后的诗句中, 霍译恰好用了杨译只用了一次的“例外”won’t have done,have done来译中文的“忘不了”,其实是“丢不了”。这一从欲望到欲望的矛盾再到从欲望(毋宁说是信仰)到行动的矛盾的转化,较之杨译的处理要有利些。
    以上仅是以第一句诗为开端的翻译分析,其后的分析涉及诗歌主题的展开、音韵的布置、文化局限词的处理、翻译方法和效果的比较评价, 以及韵文《好了歌》和小说散文叙事部分的连接的打通等方方面面,可谓周到而细密,又见大略而得体。
    可贵的是, 作为一项科学研究, 《红译》的作者始终坚持并公开宣布了自己所提出的六条基本的评判标准,值得我们在比较分析译作时学习和借鉴: “其一,译文体制是否一致而合适;其二,是否具有诗味而可读;其三, 是否具有译入语的语言特色;其四,是否体现译出语或译入语文化特色而且和谐一致;其五,思想内容是否符合原作倾向;其六, 表现风格是否与原作属于同一类型”。
    在具体的比较分析评判中,作者认为有些差异是翻译所允许的,并非一切差异都导致译文质量的高低, 因此作者并不追求事事处处进行价值判断的做法,也不做过分的推论。而在必须明确地说明杨译、霍译谁的译文更好时,也是十分慎重,因为他主要依据文本分析的方法,即立足于事实材料上的“实事求是” 的研究方法。不求高谈阔论, 而是有理有据;不求理论完备, 而是以小见大,从不同背景的译者翻译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及所达到的效果上的差异,洞见到译者语言能力、文学观念、文化资源等等背后的隐秘的动机圈和影响力。尽管如此,读者还是能够从作者的分析和评判倾向中认识到研究者所赞同的的翻译方法、所恪守的基本原则和关于古典诗歌英译的一贯主张。
     
    三、回译作为检验译文质量的方法和重现译作审美载体的双重作用
    《红译》的另一突出的特点是对于回译的创造性运用和理论 的深入研究。就思路而言,作者认为, 回译并非是原译文的一成不变的照搬,或者应该说,回译是介于原文和原译之间的一种折中式处理。根据彼得·纽马克回译可以检验译文质量的观点,王宏印教授创造性地提出局部回译和全部回译的理论区分。局部性回译是原文本的某一句或某一节的回译, 旨在进行译文检验,在材料上和方法上具有选择性。王教授指出:“回译作为一种表述方法穿插于本书译作比较与分析的全过程, 旨在摄取译文思想,而舍掉外文的语言形式。” 这种选择性的回译对于评判译文质量是有帮助的,可以作为其英译评判的参考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如 护官符》的首句“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做马”,杨译可回译为: “说实话/金陵贾/有玉堂/和金马”;霍译可倒译为:“哎呀呀/南京贾! /他们的金子/用坛子装不下。”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译本的不同, 杨译风格古朴, 保留古称“金陵”;霍译风格活泼, 为了便于西方读者接受,用“金陵” 旧名的今名“南京”, 变“玉堂” 和“金马” 为“金子”。回译使这些差别更加显而易见, 而且方便了不懂英文的读者,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译文赏析部分对个别诗句诗节进行回译比较,说明了不少问题,有的回译十分精彩,令人过目难忘。
    关于全部性回译,王教授主张将其看成是独立的艺术作品, 虽然在基本层面上仍有检验译文的功效。为了充分揭示霍译的创作性, 红译》附上了作者自己的10首回译作品,供读者赏析、分析、鉴别、吸取。而其详细的分析, 则在每一首诗的评析中。总体而言,这些回译作品都新鲜可读,例如《桃花行》、《红豆词》、《葬花辞》, 则有另一番风韵。有的虽然和原诗距离较大,作者仍然忠实地译出,以供研究批评之用。另有一篇《关于回译及其它》的附言,文中写道: “字句的翻译和回译, 只能说是局部性的翻译和回译,而全文的翻译和回译才是整体性的翻译和回译。前者以原译检验为目的,多为技术性的,说明性的;后者以译本再生为目的,才是具有艺术完整性的, 语义充足性的语言活动。” 在此文中,王教授还较系统地就回译的范畴、作用、可检验性、回译文的直译程度和质量、回译中的损失、不可回译性等问题进行论述, 并赋于“归化”、“异化” 以新的理论内涵。应当说, 这篇“附言” 和“前言” 一样,具有值得反复研读的理论价值。这也是该书的特色之一。王教授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附录中的组诗《红楼梦吟》十三首全是作者所做。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次次动人心魄的悲欢离合,凝于心间,跃于纸上,有时令人击节称奇。中国新诗一股明丽的溪流,汇入了诗歌创作的广阔大海。
    刘士聪教授在序言中讲道:“作为世界文学瑰宝《红楼梦》的翻译与研究, 翻译界也应有更多的人关注参与, 相信将来能有更多的译本和研究专著出版, 使其形成与‘红学’ 相媲美的一门学问一一‘ 红楼’译学一。以同样的思路,《红译》的作者王宏印教授提出了红学研究已经进入第三期的战略思想。他认为:“随着《红楼梦》流传于世界的专业化研究阶段的到来,红学研究事实上已经进入它的第三阶段了。这就是以不同语言文字而存在而流传而接受的《红楼梦》研究的‘多元化’阶段的来临”。也就是说,红学研究已经进入多种翻译文本的广泛传播和接受研究的时期,在这个意义上讨论“《红楼》 译学”, 就是有根有据的了。毋宁说,王宏印教授的近作《〈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 》, 正是通向“《红楼》译学” 这一宏伟目标的一块坚实的铺路石。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十分值得一读的书。特别是当前正在积极建设文学翻译批评的时候, 在全国《红楼梦》翻译研讨会即将召开的前夕,阅读此书总给人一种研究与鉴赏相得益彰的感觉。但有时不免觉得,书的前言后语中有作者许多闪光的思想,不能一一充分把握捕捉,而在仔细阅读每一首诗的注译和评析的时候,也会有点到此为止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可能和本书的写作体制、写作方法以及篇幅控制有关,然而更重要的是, 一本关于《红楼梦》翻译的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的写作和阅读,也许和《红楼梦》翻译研究乃至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普遍水平相制约而并进吧。相信读者在阅读此书之余当有更深的体会。
    原载:《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
    
    原载:《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