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美学论片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邢煦寰 参加讨论

    一、美学与红学
    美学大师黑格尔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美的艺术古今中外不计其数,但能望《 红楼梦》项背者却不多,可以说是以《 红楼梦》 为最。《 红楼梦》 可以说最完整、全息、凝集地体现了全人类共有的美学真谛与原理,特别是东方美学的一切精粹;不但是传统古典美学精神的集大成者,而且天才地包孕了近现代美学思想的某些虽然稚嫩却十分耀目的胚芽,是探求古典和谐美与弘扬近现代悲剧美之间的一座独具的美学桥梁。如果说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 在思想内容方面未能超越某种历史的局限性;那么作为一部“艺术实践中的动态的美学全汇”,《 红楼梦》 则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伟大艺术超越时空的最大可能性和永恒性,创造了艺术方面的“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① 、“显示出永久的魅力”② 和艺术美。因而,以艺术美为自己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不能不研究《 红楼梦》 。马克思曾指出,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切匙。我认为,《红楼梦》堪称是结合艺术实际研究美学的一条独特捷径。真正“吃”透了《 红楼梦》 ,就应当也吃透了美学.真正懂得了美学,也不能不懂《 红楼梦》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红学亦美学,美学亦红学。
    二、《 红楼梦》 与审美关系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性的科学;《红楼梦》 则是具体历史地、集中动态地体现了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一本形象化的美学,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客体及其多重关系形态在其中均得到了多层次地、血肉丰满地、独具特色地集中反映和描绘。《红楼梦》 虽然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末世矛盾百结、斗争蜂起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也包括审美关系;但它却透过历史的迷雾艺术地反映了永恒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人对世界的全面的“人的关系”的探求与结构,积淀和结晶了人对世界的永恒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审美关系和审美价值。
    从《 红楼梦》 所集中反映的审美关系的创造主体曹雪芹来看,他既是一个出身于封建贵族、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封建统治阶级思想意识主导、缠绕和束缚,具有中国传统的封建意识、审美观念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个处在封建社会末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某些萌芽时代、受到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在某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封建美学观念而具有初步民主主义美学观念的封建思想的怀疑者、叛逆者甚至批判者;更可贵的是他虽处在封建社会种种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下,但却由于他世界观中唯物的因素使然,竟能突破种种局限,从而获得对世界、对人生的某些具有全人类永恒意义的认识、真谛和价值,如对符合历史发展趋向的美的人、事、爱情的肯定和赞美,对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深沉的思考和执着的追寻等等。质言之,他不仅是一个封建末世、新世界萌芽时代最高水平的审美创造主体;而且是一个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在一定程度上跨越时代社会局限、站在全人类审美高峰、至今还能代表中华民族审美水平的审美创造主体。
    再从《 红楼梦》 所体现的审美关系的客体― 它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来看,其中既有封建社会中美的人、事、情、景、物,如:大观园中的晴雯、鸳鸯为代表的一群虽身为“奴才”、却品质高洁的丫头、使女;以宝钗、探春为代表的一些虽身处尊贵、却仍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东方女性”的美、智慧、才能的贵族女性;探春的“兴利除弊”,大观园的“良辰美景”等等,又有体现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关系萌芽的美的人、事、情、景、物,如:以宝、黛为代表的艺术地体现了当时初步民主主义思想观念、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封建社会的怀疑者、叛逆者;宝、黛爱情悲剧所体现的迥异于封建婚姻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新质,以宝、黛为代表的封建规范的叛逆者们的被当时视为异端的相当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和反传统的审美倾向(贾宝玉与贾政在园林审美上的差异和争论集中体现了当时新旧两种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上的斗争)等等,特别可贵的是还有那从总体上看虽然是一个人性异化、人命危浅、真善美的事物惨遭毁灭的封建末世,却永恒不息地张扬着、涌动着的人道主义和美的呐喊和潮流。《红楼梦》 虽然写的是美的毁灭,却使我们同时看到了美的存在、发展和永恒!
    第三,从《 红楼梦》所反映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看,这既是一个封建末世撩倒的知识分子审美主体与封建末世审美客体的关系,也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审美主体与新生产关系有了初步萌芽的社会审美客体的关系;更是一个综合了并通过上述两重关系集中反映了具有人类最高级审美水平的审美主体与具有永恒审美意义的审美客体的关系。质言之,《红楼梦》 不仅是封建社会末世审美关系的集中而最高的表现;而且是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萌芽时期的审美关系集中而最高的表现,更是具有普遍意义、永恒意义的人对世界审美关系集中而高度的表现。所以,研究《红楼梦》 所集中反映的审美关系,既是《 红楼梦》 研究本身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也是美学研究十分宝贵的、颇富特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里,美学研究和《 红楼梦》研究是完全一致的。
    三、《 红楼梦》 与美学的共同旨归― 人学
    现代科学形态的美学产生发展至今,不论关于它的研究对象出现过多少主张、见解和论辩,但有一个趋向却是愈来愈明显愈来愈为人们所认同的,这就是把人― 审美人,愈来愈当作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当作美学的核心,美学也愈来愈被看作学科众多、学派林立的现代人学中最富有特色的一大学科了。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美学无论是审美活动、还是把审美关系、抑或是把美、美感、艺术或其它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 审美人为主体、为中心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审美活动是指人的审美活动,这里的审美关系是指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里的美是对人来说的,这里的美感是指人的美感,这里的艺术是指人对世界的独特的艺术掌握方式,这里的其它文化现象也都是指人的物质创造或精神创造;进一步说,只有人才有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专利;凡是有审美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人而存在的;美是对人来说的,没有人世界无所谓美丑;美感是人这个审美主体独有的精神活动,没有人这个审美主体不可能存在什么美感;只有人才能对世界进行艺术掌握,没有本也就没有艺术;一切文化现象都是人创造的产物,没有本的创造也就不存在文化现象。因此,但凡是有现代科学自觉的美学,都不能不把人― 审美人当作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也因此很自然地把自身列入以研究人为己任的现代人学之林。
    当然,美学作为一门现代综合性的人学,既不同于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的不同方面的具体人学学科,如研究人的生物性的生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心理学,研究人的历史活动的历史学等等,也不同于虽也对人进行综合性整体研究、但主要侧重于对人的本质进行高度概括的人的哲学;而是一门把自然性和社会性、肉体和精神、感性和理性、现象和本质、外在和内在高度统一的审美人作为自己主要研究对象的人学。在这方面,它显然更贴近文学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 “感受到的”“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是相反的两极― 欢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与绝望― 之间的持续摆动过程”,传达的是“对人类的事业和人类的命运、人类的伟大和人类的痛苦的一种认识”,揭示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全音阶”、“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③ ,探索的是人― 审美人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和奥秘、是比外在世界还要深广微妙得多的人的内在世界;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美学和文学艺术一起,都特别突出地列入了“人学”的殿堂。也许堪称“人学”杰作的文学艺术名作可以列出许多许多,但能够最充分体现上述人学内涵的、几乎是以无与伦比的深度和广度揭示了极其丰富的人学内容的古典名作,我以为仍当首推《红楼梦》 。诚然,《 红楼梦》 所写的中心人物不过是几位封建社会末世的贵族青年男女,其中心情节不过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以及薛宝钗这三位封建贵族男女间的爱情婚姻故事。然而,通过对这些人物肉体和精神、感性和理性、外在和内在高度统一的审美特质的精雕细刻、多方塑造,通过这一与当时重重现实矛盾或直接或间接紧密联接的爱情婚姻悲剧的深人描写和动态展开,却使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到了人的灵魂所共有或可能有的那种最深沉、最微妙和最丰富、最多样化的运动和轨迹,使我们和书中男女主人公一起,感同身受、休戚与共地去经历那人的生命本身所经历的那种最丰富、最刻骨铭心的动态过程;在欢乐与痛苦、希望与恐惧、狂喜和绝望……这感情的两极持续摆动和辩证运动过程中,使我们最深刻地感受到人类整个生命的那种不息的运动和颇动的过程;最清晰地倾听和神领到人类情感从最低到最高的音调的全音阶……从而自然而又必然地通向和到达对整个人类命运、人类的伟大和人类痛苦的认识和体悟,进而获得一种无与伦比的巨大的人生体验,一种巨大的生命感、身世感、历史感、使命感、价值感。因而,只要是认真阅读过《红楼梦》 并真正把握了其中哪怕一点点人学内涵的人,没有不为之动容、认同并泫然而泣下的。
    特别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 红楼梦》 最卓越动态地体现了人― 审美人的内在性格的辩证法,体现了现代美学中人物性格结构及其组合的美学原理.H . N .克留科夫斯基曾提出,“必须突破那种传统的二分法的框架,那种一对辩证范畴的两极划分,用较为具体的过渡层次填补这两极之间的空隙”,在“人肉体和精神、生物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的矛盾统一出发来论述审美人”时,“要把一般哲学的辩证方法同现代系统方法结合起来”,以避免使所研究的对象“丧失了具体的特点和细节”④ 。不谋而合的是笔者也曾撰专文表示不同意有的人把人物性格说成是“都是相反两极构成的”、把文艺创作中的“人物性格结构及其组合的美学原理”概括为“人物性格二重组合”的意见,因为笔者也认为这是“用一种静达的、缺乏中间环节的、在很大程度上只表示‘结果’的‘两级’,取代了动态的、包含着许多中间环节的、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倾向’”, 用这一原理作指导来分析复杂万端、变化无穷的人物性格,只是一种“简单化了的哲学的认识人物性格的方法”,远不能概括“人物性格的全部丰富性、复杂性和具体性”,因而很难成为“人物性格结构及其组合的美学原理”。因此,笔者认为:“按照艺术辫证法和艺术系统论的观点,纵观古今中外文艺创作中的典型人物塑造的美学实际,典型人物性格应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种周素矛盾统一的、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和有机整体。”所以文艺中的“人物性格结构及其综合的美学原理”。应该是“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有机整体的动态结构”⑥ 原理。《 红楼梦》 的典型人物塑造就最成功、几乎近于完美地体现了这一原理。比如贾宝玉就是一个充分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多要素、多层次、多侧面动态结构特点的典型人物形象。其性格内含的复杂性、丰富性、深邃性,其性格结构的有机性、多维性、统一性,其性格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是很少有几个典型人物形象能与之比美的。首先从他的性格内含来看,即使最概括地说,也既包含着他作为一个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思想体系的控制和封建阶级实践地位的公子哥的多种多样性格特征,如他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剥削寄生生活方式,他的“富贵闲人”式的百无聊赖的思想感情方式,他反对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等级制度、婚姻制度的妥协性、动摇性、不彻底性,等等;又包含着他作为一个体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某些萌芽时代的社会本质和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封建阶级的叛逆者的多种多样的性格特征、对现实的独特态度和行为方式,如他激烈反对科举制度和“仕途经济”,对封建君臣之道抱一种怀疑态度,他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的独特的“褒女贬男”观,对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界限的无视甚至突破,对林黛玉爱情的明显的反封建礼教的内涵,等等;还包含着他作为一名体现了人类本性的人道主义、全人类价值、自由自觉本质的独特“真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带有普遍永恒意义的多种思想感情追求和行为方式特点,如他的建立在对人和人的价值高度尊重和环护基础上的同情弱小、尊重女性、爱美求真,他对超越一般世俗规范的建立在共同思想感情基础上的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他对符合人类本性健康发展的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等等;另外,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的人物”形象,、其思想性格的社会内涵不是架空的纯粹社会学的抽象,而是建立在他独特的生理机制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因而本书中还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写了他作为审美人的独特的自然、生理、肉体特点方面,如他独特的体貌特征,他的七情六欲,他的冷热病痛,甚至他的性觉醒性冲动,等等。正因为如此,贾宝玉的形象才获得了如此丰富、深邃的性格内涵,具有如此栩栩如生的立体特点,成为一个叙说不尽的典型人物形象。同时,从贾宝玉的性格结构来看,贾宝玉的多重性格内涵和性格侧面,不是孤立存在、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濡染、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相互丰富的,并有机构成了一个有序统一的性格结构整体。这个性格整体的核心即贾宝玉之所以为贾宝玉的典型性格的质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既不能孤立地规定为“封建公子哥儿”,也不能孤立地规定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又不能孤立地规定为一超越时空的“审美人”;而只能综合地规定为:既是封建公子哥儿,又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还是个体现了人类共同本质和共同价值的审美的“真的人物”;是封建公子哥儿和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与体现人类共同本质、共同价值和审美的“真的人物”⑥ 高度统一的独特的性格合金体。对贾宝玉这个人物的丰富而又总体的审美感受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仅仅把贾宝玉说成是一个封建公子哥儿,因为实际上他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公子哥儿,在他身上还同时表现出他作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的某些突出特点和作为人类共同本性和全人类价值的体现者的某些可贵特点。也不能简单地仅仅把贾宝玉说成是一个封建阶级的叛逆者,因为实际上他还不是二个彻底的叛逆者、也不仅仅是一个叛逆者,在他身上还同时打有封建阶级的深深的烙印,还体现出人类共有某些社会本性和意义。把贾宝玉仅仅说成是一个体现人类共同本质和全人类价值的形象显然也过于抽象,因为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处于具体时空环境中具体阶级特点和思想特点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所以贾宝玉的性格整体,既不是其孤立的某一性格内涵和侧面,也不是其各种性格内涵和侧面的简单相加或平行排列,而是其各种性格内涵和侧面相互渗透、有机交融、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结果;从而使得贾宝玉的性格获得了比原来一些性格内涵和侧面单独不具有的更高、更复杂、更丰富、也更能反映那个社会的本质、乃至整个人类本性、全人类价值的深广性格内涵和性格结构。另外,说贾宝玉性格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内涵和侧面构成的具有新质规定性的性格整体,这也并不是说他事事处处都静态、均衡地体现了这多重性格交织而成的性格平均质;实际上,他有时更象一个封建公子哥儿,如他的“富贵闲人”的言行;有时又更象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如他的为世俗社会所不容的“乖张心性”和“偏僻行为”;有时却更象一个博爱济众的人道主义者,如他的“爱博而心劳”……这祥,从其性格系统看,就不是一个四平八稳;缺乏内在活力和生命的僵物;而是一个摇曳多姿的平衡与不平衡、变动与不变、静态与动态交替呈现、辩证运动和开放的性格系统.因而其整个性格充溢着一种蓬勃的动感和诱人的魅力。当然,众所周知,《红楼梦》 中塑造的如贾宝玉这样成功的典型人物还有很多,如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晴哭、袭人、鸳鸯… … 等等起码不下一、二十人。完全可以说,《 红楼梦》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是可称为我国封建社会人物性格的全息的审美光谱的斑澜多彩的人物画廊,提供了一部无与伦比地揭示了审美人(包括现代审美人)无穷奥秘和极其丰富的人学内涵的“行动中的人学百科全书”。唯其如此,如果说高尔基称文学是人学,我们则可以充满自豪地说《红楼梦》 是一本杰出、伟大的人学。它所揭示的深厚的人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人学宝库,与美学研究的最终人学旨归,是完全一致的。自然,作为人学的《 红楼梦》 与美学的区别也是有的:如果说美学是理论形态的静态的人学,那么《红楼梦》 则是艺术形态的动态的人学.借用歌德的话来说,如果前者是“为一般而找特殊”,那么后者则是“在特点中显出一般”⑦。
    四、《 红楼梦》 与艺术审美形态
    有一种习惯的说法即:《 红楼梦》 创造了悲剧美。― 如果从《 红楼梦》 所创造的总体审美形态看,从《红楼梦》揭示了社会的悲剧冲突、塑造了悲剧人物、营造了悲剧结尾这一方面来说,这是有道理的,也是符合事实的;然而,如果从《 红楼梦》 反映生活的深广程度、丰富程度、复杂程度和全面程度来看,从《红楼梦》 所反映和创造的丰富多彩、无与伦比、既能分类、又不能完全分清楚的无法数计的审美形态来看,这样说就远远不够了。完全可以这样说。世界有多么丰富,《 红楼梦》就有多么丰富l 世界有多么幽邃,《 红楼梦》 就有多么幽邃!世界有多么广阔,《 红楼梦》 就有多么广阔! 世界有多么复杂,《红楼梦》 就有多么复杂!……世界有多少美的形态,《 红楼梦》 就有多少美的形态!《 红楼梦》 反映、发现和创造了一个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同形同构的、多样统一的世界上一切可能有的审美形态的、动态开放的无比深广的艺术审美世界!
    一般来说,从古典美学到近现代美学,无论从美本体的表现形态,还是从审美经验的物化形态,大都把审美形态划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即:美(优美)与丑、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再具体一点,也不过又把美分为优美与壮美,把丑分为卑劣与恐饰,把崇高分为壮丽的祟高和敬畏的崇高,把滑稽分为肯定性滑稽和否定性滑稽,把悲剧分为历史悲剧和现实生活悲剧,把喜剧分为肯定性喜剧和否定性喜剧;或者进一步又在各种基本审美形态的相互交融中又提出一些所谓审美形态的亚形态,即使丰赡如刘勰的《文心雕龙》 将文章风格分为八体,也不过提出了八种艺术审美形态;丰博如司空图的《 二十四诗品》 ,也不过提出了二十四种艺术审美形态……。而《 红楼梦》 作为一部动态的美学全汇,则可以说不仅最全面、典型地体现和创造了这些审美形态,而且赋予了这些审美形态以某些崭新的特点、深邃的内涵,或者说创造出了或预示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既具有古典审美特质又具有近现代审美新质的独特的艺术审美形态。逐一地具体地说明《红楼梦》 怎样体现和创造这些审美形态,无异于重述整部《 红楼梦》 ,解释和阐明这些审美形态的特点,也完全需要编撰一部其篇幅决不亚于《 红楼梦》 本身的《 红楼梦艺术审美形态大辞典》;区区本文当然不可能完成如此巨大的课题。在这里笔者仅就《 红楼梦》 所体现和创造的艺术审美形态具有的某些新质特点,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教于同好和方家。
    总括言之,《红楼梦》 所创造和体现的艺术审美形态既充分、全息地体现了古典美学审美形态的最高精神和典型形态,达到了古典艺术美的极至;又突破了古典美的落篱;并十分难能可贵地显著地体现了近现代美学审美形态的某些突出特点和特质,具有了近现代艺术美的某些显著特点,成了联结和综合古典艺术美和近现代艺术美的一种独具异彩的美学桥梁和美学晶体。具体言之:
    第一、如果说无论是西方的古典艺术还是我国的古典艺术,它们共同的审美要求,大致都可以概括为:和谐整一,对称平衡,圆满完美的话;那么近现代艺术的突出特点则在明显追求一种不和谐的美、不对称的美、不平衡的美、不纯粹的美。正如李斯托威尔所指出的,在近现代各种艺术形式中,开始大量地渗透或包容一些不和谐的、丑的因素,他认为这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那就是说,在文艺复兴以后,比在文艺复兴以前,我们更经常的发现丑,而在浪漫的现实主义的气氛中,比在和谐的古代气氛中,它更得其所。”⑧ 如音乐中不和谐音甚至噪音的成功运用,绘画中不调和色彩的成功运用,建筑中不对称因素的引入,文学中开放结构的出现等等。《 红楼梦》 中的艺术形态就集中地反映了这种美学转型并兼有这二重审美特点,堪称承前启后的光辉范型。一方面它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流的古典艺术美的典型形象:如“金陵十二钗”的形象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古典艺术女性美的极至和高峰,吸收、熔汇和总结了我国古典艺术中女性形象审美创造的最高成就,其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等形象已经成了我国古典女性美的代名辞、“共名”和代表,我们几乎已不可能用“美”之外的任何词汇来形容她们、描述她们,已经家喻户晓、众所共认她们是我国古代最富魅力的标准的古典美人;再如那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可称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美之大成,其景物之幽美、造园艺术之高超、结构之精巧、布局之完满和谐,都令人叹为观止。另一方面,《红楼梦》 所创造的这些艺术审美形态与追求完美与和谐的标准的古典艺术审美形态相比,无论从外观还是从内涵看,显然已存在明显的不同,体现出突出的新质特点,这就是:不同程度地渗入和包容了一些不和谐的、丑的因素,从而大大提高了其真实性和立体感。先从人物的审美形态来看,《红楼梦》 虽然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人的形象已如上述,但与古代艺术中那种完美无缺的近似抽象化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红,著粉则太白”的标准古典美人形象与具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容貌的古代“佳人”形象相比,显然已存在着质的区别了。审视遍《红楼梦》 中所有女性美的形象,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是完全符合古典艺术中美人的审美标准的;不是外形就是性格,总这样或那样地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不美的或近似于丑的因素。比如林黛玉可以说是《红楼梦》 中最负盛名的美人了,连泼辣功利的王熙凤见了她都禁不住赞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至于好色泼赖的薛蟠一见黛玉的风流婉转之态,竟“酥倒在那里”;所以脂砚斋批道:“可知晕儿之丰神若仙子也。”⑨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能倾倒众人的美人形象,在曹雪芹的笔下,无论是外在形貌还是内在性格也都具有某些明显的不和谐的或病态的因素和特征。比如《 红楼梦》 第三回写林黛玉出场与众人见面的一段文字:“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 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这就既从总体上写出了黛玉风流袅娜的出众的外貌,又写出了她外表上病弱的特征。至于林黛玉内在性格上的这种不和谐矛盾、病态,在《红楼梦》 中的表现就更加丰富多样了.比如她既高洁、聪颖又孤傲、过敏,既率真、坚强又猜忌、脆弱,既情深、才隽又多愁善感… … 这样,林黛玉就既不是一个传统的悲剧形象,也不是一个古典的优美形象,它突破了传统的古典女性美的基本形态,而成功为一种优美的形式包含着深刻的悲剧内容的独特的审美人形态。而其优美已不同于传统的完全和谐的优美,而是一种包含着不和谐甚至丑的因素的近似现代形态的优美;其悲剧也不是提纯的完全古典形态的悲剧,而是一种包含和表现在近似现代优美形态中的悲剧。恩格斯就曾指出过,生活中最深刻的悲剧有时是穿着喜剧的服装出现的,唐· 吉诃德就“最富有悲剧性”,⑩ 我们也可以说,《 红楼梦》 中的林黛玉形象的创造,为世界审美形态学提供了一个在古典审美形态向现代审美形态转型期,综合了现代审美形态特质的以优美的形态感性显现着最深刻悲剧内容的独具异彩的审美人的形态。这一审美形态不仅亘古未有,而且后无来者。是一切美学书中似乎能够找到但又不能完全找到的《红楼梦》 的独特卓异的美学发现和创造! 是《 红楼梦》 对人类艺术和美学的特殊贡献!当然,《 红楼梦》 所创造的具有现代审美新质的审美人的形态,绝不仅仅是林黛玉一种形态;完全可以说,《红楼梦》 创造了多少人物形象,就同时创造了多少种绝不重复的审美人的崭新形态。再拿薛宝钗的形象来说,据书中描写,她“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无论从外貌还是从性格看都胜过黛玉、近乎完美的主钗,通过曹雪芹充满藏否褒贬、却又不露痕迹的现实主义的多方面丰富描写与立体勾画,最终在一定程度却给人以“乍看全好,再看就好坏参半,又再看好处不及坏处多,反复看去,全是坏,压根儿没有什么好”[11] 的汲其丰富的审美感受。这种极其高翅的审美人独特审美形态的创造,比起那些近似类型化的“外美大丑”或“外丑内美”或“内外皆美”或“内外皆丑”的审美人形态创造来不知要高多少倍!即使比起林黛玉的形象创造,其创造难度和独特程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起码也“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移。另外,我们再从《红楼梦》 所创造得典型环境的审美形态来看,如前所举它创造出了那“天上人沁诸景备”的大观园的艺术形象,即使从古典美的最高要求来看,也是万美皆备、堪称范型的。这里既有整体的恢宏壮丽,又有局部的秀美玲珑;既有顾恩思义殿的巍峨宏伟,又有嘉荫堂的宽大敞亮;既有怡红院的华丽雅致,又有稻香村的偏静寒凉;既有潇湘馆的潇洒幽静,又有蘅芜苑的清雅素净……。然而,在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审美观的艺术巨匠曹雪芹的眼中,它却并不是无可挑剔、值得完全肯定和赞美的。诚然,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曹雪芹,并没有跳出来直接加一贬词,所谓均是“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但是他那强烈的批判精神、鲜明的爱憎感情和尖锐的讽刺与设谕,却“通过情节和场面自然地流露出来”。比如书中写到、当元春归省时见到大观行宫的正殿(即顾恩思义殿)“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淋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作为皇妃的她也禁不住非议道:“奢华过费”了。这实际上也正表现了曹雪芹对大观园的感情态度的审美评价,借助元妃的嘴说出,既不露痕迹,又收到了一贬千钧的作用。说实在的,这种既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典型审美形态,又深深渗透着新的审美褒贬和讽谕这种审美因素的独特艺术审美形态,的确是世所罕见的。再比如《红楼梦》 第十七、十八回写贾宝玉随贾政到新建成的大观园各处题对额,当行到大观园西部的“稻香村”时,贾政对那里的田园山野风光大为赞赏,而贾宝玉却对之大加贬词,认为远山无脉,近水无源,有失天然。实质上这场父子之间的不争之争中,隐藏着封建阶级正统的古典主义审美观与封建阶级的叛逆者的初步民主主义审美观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交锋:前者附庸风雅、崇尚雕琢,似喜自然,实反自然;后者追求真实本色,不加雕饰,似厌自然,实爱自然。于是曹雪芹借这一段小小的情节,在雄浑壮丽的大观园古典交响乐中,加进了一组弦人耳目的不和谐音,创造出一种世所未有的独异的艺术审美形态。使人们在对古典美的观点中,同时也神往和憧憬着一种通向和交融着现代美的独特审美形态和审美空间。
    原载: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六年第一辑
    
    原载:《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六年第一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