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 红楼梦》 在缅甸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文彬 参加讨论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北边和中国云南省接界,东南和老挝、泰国相邻,西边和印度、巴基斯坦相接,西南濒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
    缅甸历史悠久。近代,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1885 年,英国以武力占领了缅甸,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为日本侵占,日本投降后又归英国控制,直到1948 年才宣告正式独立。新中国建立后,中缅两国有了真正友好的关系,两国的文化交流史进入一个新阶段。1988 年2 月10 日,《中国文化报》 发表了“《 红楼梦》 缅文译本在缅甸出版发行”的消息,在中缅文化交流史册上留下了动人的一页。
    中缅人民的“胞波”情谊
    自古至今在缅甸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中缅两国之间友好的神话故事,其中一则说:
    据说在远古时代,有一龙公主与太阳神相爱,结果生下三不龙蛋:一个破裂后变成了一块宝石,所以缅甸盛产宝石,一个孵成了女孩,并由许多神仙把她送到中国,后来成为中国的皇后;另一个孵成了男孩,后来就成为缅甸有名的国王― 骡苴低① 。
    缅甸人民自古以来就称中国皇帝为“乌底巴”,缅语“乌”就是“蛋”, “巴”就是“生”,意思是“同为蛋生”,也就是“同母所生”。
    这是一个奇异而美妙的神话故事,它说明中缅两国人民历史上就有一种不同凡响的渊源关系。今天,缅甸人见到中国人时就亲切地用“胞波”来称呼,那意思是说“一母所生的同胞”。缅语中还有“瑞苗”一词,其意思是“亲戚”,表达了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亲情”。
    中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对中缅两国的历史联系,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看,定居在中缅边境的兄弟民族,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生活在缅甸境内的许多民族本不是缅地的土著,他们大都在史前就从中国青藏和云贵高原先后迁入缅甸境内的。这其中有孟― 高棉语族,藏缅语族,侗泰语族,他们的祖根在中国。因此,这些使用同二种语言,穿同一种衣服,同饮一江水的缅甸人民用“胞波”来称呼中国人是充满兄弟情谊的表示。
    1957 年12 月14 日,陈毅元帅在《赠缅甸友人》 ② 诗中写道: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又写道:
    彼此是胞波,语言多同汇。
    团结而互助,和平力量伟。
    陈毅元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缅甸人民的深厚感情。“彼此情无限”、“彼此是胞波”说出两国人民之间长达二千多年所共同结下的友好关系。
    彩石光珠从古重
    英国历史学家哈威在他的《 缅甸史》 中说,中缅友好往来自公元前2 世纪就开始了,这是符合中国史书的记载的。早在汉代,中国史书称缅甸为掸国,唐称骠国,宋称蒲甘,元称缅国,明始称缅甸。秦汉时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有陆路和海路两大渠道,但不论是陆路还是海路,中国的蜀锦、丝绸等都必须经过缅甸运往印度、阿富汗乃至欧洲。公元69 年开设永昌郡以后,今天缅甸境内的一些部落、国家纷纷派使节来中国通好。
    公元225 年,蜀国的诸葛亮南征,把中国汉民族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先进的文化传到中缅边境的各少数民族,也传到了缅甸。今天在缅甸境内盛传的诸葛亮的故事,建立的诸葛祠、武侯庙、孔明城,说明诸葛亮南征对两国边境少数民族的深远影响。这个时期,佛教文化也互有影响,到了唐代达到高潮时期。
    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音乐国家。继东汉掸国献乐之后,唐代骤国献乐,在中缅文化交流史上是有很大影响的一件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著名的《骠国乐》 诗,对贞元十七年来献“骡国乐”作了生动的描述:
    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德宗立杖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玉螺一吹椎髻丛,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熨斗擞龙蛇动⑧ 。……
    诗人元植也写有《 膘国乐》 ,注云“贞元辛巳,始来献”。诗云:
    骡之乐器头象驼,音声不合十二和。促舞跳趫筋节硬,繁辞变乱名字讹。千弹万唱皆咽咽,左旋右转空傞傞。俯地呼天终不会,曲成调变当如何④ … …
    这些动人的诗篇,反映了“骠国”献乐的真实情景,也说明唐王朝对骡乐的重视程度。
    宋代,蒲甘与宋中央政府和云南大理地方政权,都有密切频繁的友好往来。这在《宋史》 、《 宋会要》、《南诏野史》 及缅甸的《 琉璃宫史》 中,都有详细记载。
    元代,发生过元缅战争,但两国的文化交流仍然发展,在缅甸已有了华侨,元币在缅甸流通。由于华侨的影响,缅文中开始吸收汉话,对缅甸文化产生了影响。
    明代,中缅使者不断往来,出现了张洪的《南夷书》 和《 使缅录》,详细地介绍了缅甸情况,成为中缅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这一时期值得重视的事件:( 1 )明王朝正式建“四夷馆”,其.内设“缅甸馆”,为中国培养了许多缅语人才,促进了两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 )诞生了我国最早一部缅华对照词典,即《 华夷译语》 的第二编“缅甸译语”。(3 )出现了最早的缅文译成的汉文的两首诗⑤ ,这是中缅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
    (一)五言律诗:
    青草王孙路,风尘四面沙。
    长亭生早月,晴否送映霞。
    钟出僧房夜,泉沉水阁花。
    韭菜能下酒,不放问鱼虾。
    (二)七言绝句:
    江岸秋风好送行,阳关阴雨几时晴。
    马蹄别入千山外,沙路云开见日生。
    这两首诗是向达教授从法国抄回的。(4 )郑和七次远航绘下了缅甸沿海城市的地名和方位。大约在此时,中国的香木和瓷器在缅甸行销。
    清代,虽然发生过清缅战争,但通过和谈结束。直到光绪元年(1875 ) ,中缅来往仍然很频繁。缅甸使者精通汉语的孟干多次访问中国,并将中国的《 康熙字典》 、《渊鉴类函》 、《 朱子全书》、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等大批古籍带回了缅甸。有清一代,中缅文化交流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促进两国的友好发展莫定了牢固的基础。
    20 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中缅文化交流揭开了新篇章,两国政府和人民完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友好交往。四十多年来,中国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阿Q 正传》 、老舍的《 骆驼祥子》 、《茶馆》 、周立波的《 暴风骤雨》 、曹禺的《雷雨》 和《 日出》 以及吴强的《红日》 等都先后译成了缅文,而缅甸的一些文学作界,如《 鄂巴》 、《 缅甸短篇小说选》 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
    吴· 妙丹丁与《 红楼梦》 的翻译
    在中缅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20 世纪八十年代,体现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古典名著《 红楼梦》 缅文版诞生了,他的译者就是缅甸著名作家、翻译家吴· 妙丹丁先生。
    吴· 妙丹丁,1929 年生于缅甸布扣谷县一个律师家庭,毕业于仰光大学法律系。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写作,1949 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 苦难的人》 间世。他曾任《 进步杂志》 、《 新国家杂志》 、《 新文学杂志》 的编辑。创作的小说有《 我的丈夫》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 在阴睹的角落》 、《 玛玛》 、《 东风吹来的时候》 等长篇小说及《 妙丹丁短篇小说集》 。他的作品语言通俗洗炼,内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此深受缅甸读者欢迎和好评。作为翻译家,他先后翻译过高尔基的《童年》 、《在人间》 、《 我的大学》 ,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 ,韩素音的《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 ,曹禺的《 雷雨》 、《 日出》 ,此外还有《 高尔基传》和玛格丽特· 米切尔的《 飘》 。他因翻译《 战争与和平》 、《 飘》 ,曾于1973 年和1978 年获得缅甸政府颁发的民族文学翻译奖。他写的《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小说被译成日文,并因此获得了日本本旧文学基金会的奖励。
    这位学识渊博而辛勤耕耘的学者,对中国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他于1961 年在瑞典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后曾访问中国,会见过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茅盾、巴金和曹禺等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从中国英文杂志上看到介绍《红楼梦》 的文章,就对《 红楼梦》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他得到的是一部英国伦敦出版的英译本《 红楼梦》 ,花了许多时间阅读和研究。
    1983 年,妙丹丁开始着手翻译《 红楼梦》 ,他使用的底本是根据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英文本《 红楼梦》。这是一部120 回的全译本,妙丹丁为了译好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事先阅读和研究了大量有关《 红楼梦》 的资料和文章,还涉猎到中国哲学以及中国古代建筑。他在翻译中反复推敲遣词用语,以求完美地用缅文表达出来。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时,他就向通晓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的老师求教。为了翻译《红楼梦》 ,他在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人到翻译工作上,有时外出也带着《 红楼梦》 的英译本,抽空进行研究和翻译。缅文《 红楼梦》 也是全译本,全书共3169 页,共分九册,这是迄今缅甸翻译文学中最长的一部。正如1 988 年3 月21 日出版的《 燎望》 周刊海外版第12 期上发表的吕济民先生从仰光发回专电中所说:“这是中缅文化交流中呈现出的一朵奇葩。”
    缅文版《 红楼梦》 是由缅甸新力出版社出版的,全书售价高达63 美元(合378 缅元)。缅甸读者高度评价这部新译作,他们认为译文“具有很高的水平,它不仅忠实原著,保持了作者的风格,而且文笔流畅优美”。对《红楼梦》 本身的评价,妙丹丁曾在回答中国驻缅记者吕济民时说道:
    《 红楼梦》 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杰出的著作。书中描写的四大家族由盛到衰,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瓦解,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的艺术水平很高,对人物的描写细傲,刻划了各种人物的典型性格,具有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
    另一方面,《 红楼梦》 全书贯穿着的爱情故宰,情节十分精彩动人,也曾引起缅甸青年读者的兴趣。我想,把《红楼梦》 译成细文,让细甸读者能欣赏这部世界古典名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是一位缅甸作家和翻译家眼中的《 红楼梦》,他的评价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唯一的一篇评论文字。
    缅文版《 红楼梦》 的出版无疑是中缅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19 “年妙丹丁因协译《 红楼梦》 荣获国家文学奖中的小说翻译奖,这是他第三次获得这种荣誉。他在接受缅甸报纸记者采访时说:“我对翻译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它把缅甸文学和世界文学连结在一起。”⑥ 目前他已开始翻译中国另一部古典名著《 水浒传》 。
    “彩石光珠从古重”。《 红楼梦》 是在女娲炼石补天弃下的一块五彩石上写下的“石头记”,它像“光珠”一样将受到有着“胞波”情谊的缅甸人民喜爱和重视!
    注:
    ① 参见陈炎著:《 中缅文化交流两千年》 ,载周一良主编《 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11 月版,第1 一41页,以下引文同。
    ② 载《 陈毅诗词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 77 年通月版。
    ③ 载《 全唐诗》 卷426 ,中华书局1960 年4 月版。
    ④ 同③,第419 卷。
    ⑤ 同①。
    ⑥ 转引自《 红楼梦学刊》 1990 年第2 期,第220 页。
    原载:《红楼梦在国外》
    
    原载:《红楼梦在国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