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红楼梦》甲戌本的“肚撰”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崔山佳 参加讨论

    甲戌本《红楼梦》中有“肚撰”的说法,好多红学家认为“肚撰”是“杜撰”的错别字。欧阳健先生在《“正底本”和“断其立说之是非”——〈红楼梦〉真本辨考》①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人将甲戌本捧为《红楼梦》“第一个定型的精抄本”,但此本正文多有空缺,如“诗礼簪□之族”、“正□个美缺”、“□亏了礼数”、“痰□担帚”、“更衣□手”,又大量存在着错别字,如“好货”误作“好贷”,“元宵”误作“元霄”,“龙钟”误作“聋钟”,“费用”误作“废用”,“杜撰”误作“肚撰”,“膏肓”误作“膏盲”,等等,连甲戌本最关键的“戌”字,也误写作“戍”了,这怎么可能是什么“曹雪芹的稿本”或“早期的定本”呢?
    闵子清先生的《甲戌年说“甲戌本”》②一文中也表示同样的看法:
    甲戌本仅残存十六回,即第一回至第八回、第十三回至十六回、第二十五回至二十八回,正文多有空缺,如“诗礼簪□”、“□个美缺”、“痰□担帚”、“更衣□手”之类,又多错字,如误“杜撰”为“肚撰”、“膏肓”为“膏盲”、“元宵”为“元霄”、“费用”为“废用”之类,哪里谈得上是“定型”的“精钞本”?
    笔者查甲戌本《红楼梦》第三回,确实见到三次说到“杜撰”一词,如:
    (1)  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邓遂夫先生校订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③中,在三个“杜”字后都有“原误肚”的字样,看来,邓先生也是认为“肚撰”是错误的。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④中还有几处说到“杜撰”,如:
    (2)湘云笑道:“这句不好,是你杜撰,用俗事来难我了。”(第七十六回)
    (3)黛玉笑道:“‘分瓜’可是实实的你杜撰了。”(同上)
    (4)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拘较不得许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味。
    (第七十八回)———上面的“也有杜撰的”几字皆为校订者所补。
    (5)他自己却任意纂著,并不为人知慕,所以大肆妄诞,竟杜撰成一篇长文,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彀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同上)———“彀”似应作“縠”。
    第七十八回的回目中也有“杜撰”的说法:
    (6)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可惜的是,甲戌本是残本,仅残存十六回,即第一回至第八回、第十三回至十六回、第二十五回至二十八回,因此第七十六回和七十八回曹雪芹是写作“杜撰”,还是写作“肚撰”,现在就不得而知了。
    周汝昌先生的汇校本《红楼梦》⑤中,也都是写作“杜撰”的。
    笔者这里且不论别的,但说“杜撰”误作“肚撰”、误“杜撰”为“肚撰”却是笔者所不敢苟同的。而且笔者认为,残本的甲戌本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杜撰”应作“肚撰”才是。
    其实,写作“肚撰”的并非只有甲戌本,明代金木散人编著的白话小说《鼓掌绝尘》⑥中有这样一段话:
    (7)许叔清也不再辞,把酒饮一口,想一想,连饮了三四口,想了三四想,遂说道:“有了,有了。只是杜撰,不堪听的,恐班门弄斧,益增惭愧耳。”(第一回)
    校点者对“杜撰”的“杜”作了如下校注:“原本作 ‘肚’。”
    而文中另一处仍作“肚撰”,未作改动:
    (8)杜开先道:“已肚撰多时,只候老伯到来,还求笔削。”(第四回)
    实际上,唐朝僧人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又称《大藏音义》、《一切藏经音义》、《慧琳藏经音义》,简称《慧琳音义》)中已出现了“肚撰”一词⑦,例如:
    (9)译经者于经卷末自音为颔剂,率尔肚撰造字,兼陈村叟之谈,未审侪是何词句。(卷三九“侪”条)
    据《辞源》的说法,《一切经音义》成书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而“杜撰”一词的最早例句应是《辞源》所举的《续传灯录》,如:
    (10)我也不曾看郭象解并诸家注解,只据我杜撰,说破尔这默然。(卷二七《宗杲禅师》)
    这样看来,《一切经音义》比作于宋朝的《续传灯录》要早300年左右,也就是“肚撰”要比“杜撰”出现早。我
    们在北大语料库中发现如下的例子:
    (11)莫道令時五百年前便如此了。近來叢林淡泊。各各肚皮裏一肚肚撰見解。(《大藏經》第八十卷)
    如果说语料准确的话,这是最早出现“肚撰”之处。同时,也证明,“杜撰”应是“肚撰”之误。
    同时,我们还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肚撰”是对的,而且比“杜撰”更符合原意。
    在《一切经音义》卷二一“从壳”条中有下面的话:
    (12)壳字,《经》本有从殸卵者,元不是字。寻兹昧谬,起自无识,胸臆制字,陷童蒙耳。
    上面的“胸臆制字”与例(9)中的“肚撰造字”是一样的意思。由此,我们联想到“臆造”和“臆撰”这两个词。“臆造”一词,《汉语大词典》列有两个义项:①凭主观意想编造。②仅凭意想制造。而“臆撰”一词,《汉语大词典》就注释为:“犹杜撰。”在《汉语大词典》中,我们发现有许多“臆×”,如:
    臆中:犹言主观想象。
    臆必:想当然,任意推断。
    臆出:主观所出。
    臆见:个人的私见;主观的看法。
    臆决:①主观地决断。②主观的决断。
    臆改:凭臆测改动文字。
    臆定:主观地断定。
    臆度:主观推测。
    臆揣:犹推测。
    臆测:①主观地推测。②主观的测度。
    臆想:主观想象。
    臆算:主观推算。
    臆说:①只凭个人想象的说法。②主观地毫无根据地叙说。
    臆辨:只凭推测不辨别。
    臆断:①凭臆测而下的决断。②主观地判断。
    我们再看《汉语大词典》的“臆”字条,其本义是“胸”,而上面所引的“臆×”词语中的“臆”都有“主观”的意思,是其引申义。《现代汉语词典》就只收“胸”和“主观地”两个义项。
    我们再看“肚”字,它是“腹”的意思。“腹”在“胸”的下面,与“胸”是相连接的。“胸”能引申出“主观”的意思,“腹”应该也有可能,也就是“肚”也有可能。而“杜”没有这种可能。“杜”和“肚”只是音同。《汉语大词典》“杜”义项⑥是:“虚构的,随意臆造的。参见‘杜撰’、‘杜田’。”从上面所述来看,这个义项的设立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杜”根本没有“虚构的,随意臆造的”这个义项。
    《明清吴语词典》⑧“肚肠”义项有二,其二是:“〈名〉比喻心思,用心;心肠。”“把个刘四妈惊得眼中出火,口内流涎,想道:‘小小年纪,这等有肚肠!不知如何设法,积下许多东西!’”(《醒世恒言》卷三)“我和你也了却一条后嗣的肚肠,省得身死之后,卧在床上挺尸。”(《醋葫芦》第十回)“《癸辛杂识》:倪文节与秀邸为邻,颇有侵越地界之争。尝为之语云:‘住场好,不如肚肠好;坟地好,不如心地好。’”(《通俗编》卷二)
    笔者也发现一些例子,如:《潇湘雨》第三折:“你只管里将我来棍棒临身,不住的拷打,难道你的肚肠能这般硬,再也没那半点儿慈悲的。”《型世言》第十回:“这番方知他略饮食,是缓人防闲的肚肠,又伏他视死如归坦然光景,遂殡殓了,与其夫一同埋藏在祖坟上。”《肉蒲团》第三回:“既然坏了名节,索性做个决烈之人,省得身子姓张,肚肠姓李。”《鼓掌绝尘》第四回:“玉姿听说纨扇在姐姐身边,方才放下肚肠,把个笑脸堆将下来道:‘姐姐,便险些儿把我妹子来惊坏了。……’”《袁氏义犬》第五出:“〔鬼卒〕这一肚肚肠,都水块似冷的。”《脱囊颖》第四折:“觑他贼眼恼,恶肚肠,凶模样。”《浣纱记》第十七出:“避寒耐性,不要使闲肚肠。”《浣纱记》第四十三出:“我平日怀害人肚肠,具杀人手段。”《明珠记》第五出:“不平不直的秤钩肚肠,半青半紫的染皂心地。”《西楼记》第十出:“立迟子道是大模样,应迟子又道慢肚肠。”《投梭记》第四出:“天生成一条为鬼为蜮、半明不白、秤钩儿般的直肚肠,又长成一副斑斑驳驳、花嘴花脸、染缸儿似的好面貌。”《金雀记》第二十九出:“今日河阳会上友,你们作诗把肚肠纽。”《蕉帕记》第二十三出:“〔吴歌〕……自家园里鲜摘摘牡丹芍药倒偏弗采也,〔点生介〕弗识介样蛆虫乃亨介惫肚肠。”《灌园记》第二十六出: “羌天有知,幸问起我个簪子,惹动子我个火囤肚肠。”《龙膏记》第十八出:“把你恶肚肠好生按纳,造横业有神明鉴察。”《蜃中楼·训女》:“他今年一十六岁,也不小了,早些寻一分人家,与他偕了伉俪,也放下一条的肚肠。”
    宁波话中“肚肠”有两个义项,朱彰年等编的《宁波方言词典》⑨中“肚肠”一是“肠子”义,这是本义,二是“指心思”,这是引申义。
    另有“肚皮”,义项也有二,其二是:“〈名〉心(里),思想(上)。”“我肚皮里好笑:老爷不要钱,这些箱子是那里来的呢?”(《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二小姐肚皮里道仔史三公子还要来个哉,定归要问个信。耐想去问啥人嗄?”(《海上花列传》第六十二回)“这举人姓黄名宗祥,天生就一肚皮的恶心思。”(《文明小史》第三回)
    以上充分说明“肚”确实有“心思”、“思想”等意思,再从“心思”、“思想”引申出“主观”等义,那是比较自然的,是有理据可言的。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汉语中还有上面所说的“臆撰”一词,例句如:
    (13)语颇近理,似非媪所能臆撰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又如:
    (14)圣人,情之至中正者也,最平者也,故无论如何善作小说之人,必不能以小说体裁,为圣人作传记,亦必不能于小说中臆撰一圣人也。(成之《小说丛话》)⑩
    在国学智能书库《古代小说典》中也发现如下的例子:
    (15)羯胡据中土,黄冠诪愚氓,乃臆撰《阴符》,厚诬轩帝,名之曰五贼。(明·胡应麟《丹铅新录》卷一)
    (16)是又臆撰,非成语矣。(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十)
    在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中也发现如下例子:
    (17)盖自马郑训我之弗辟为避位,已非古义,宋儒以力辨公不称王之故,臆撰武王封康叔,周朝设留后之事,以为佐证,使后世亲贤当国者误信其说,避嫌而不肯犯难,必误国事,是尤不可不辨,古人事实不可改易,如编小说演杂剧者,借引古事做过一番以就其说。(清·皮锡瑞《经学通论》)
    (18)凡此等皆春秋特笔,未必鲁史有此书法,赵氏以为存策书之大体,是犹惑于杜预之说又信其师黄泽臆撰孔子奉君命修国史之文,不知圣人口授微言,实是私修而非官书,不信古义,而臆造不经,故其所著集传属辞,仍不免有误也。(清·皮锡瑞《经学通论》)
    (19)然《归藏》乃黄帝书名,赤松亦或周、秦人所臆撰,未必上古之人如后世于字名外别立一名以自标榜也。(清·赵翼《陔馀丛考》)
    以上都是古代汉语的语料,奇怪的是现代汉语语料中未见“臆撰”一词。
    还有如下的例子:
    (20)不知皆凭臆撰造也。(清·皮锡瑞《经学通论》)
    “凭臆撰造”缩略一下,就是“臆撰”。
    由此可见,最接近“肚撰”这个词的应该是“臆撰”。
    方一新先生的《“肠”可指称“腹”及其成因》【11】一文中举了不少“肠”单用,特别是与“腹”连用、对举、异文等文例。方先生认为,大量的例子证明,“‘肠’确可代‘腹’,指称肚子、腹部”。至于为什么“肠”可代“腹”,指称肚子、腹部的原因,方先生认为,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受科技、医学水平的限制,先民们对人体各部位及相关脏器的认识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在古代作品中不难看到,“肠”和腹部的其他器官(如肝、胆)一样,被视为表达情感的重要器官,主宰人类的喜怒哀乐,如可用“肠”和“腹”比喻内心、情怀或性格等。
    这就使笔者想到“肚撰”和“臆撰”等词条的关系,“肠”和“腹”可用来比喻内心、情怀或性格等,那么,“肚”和“腹”应该也是可以的,从“内心、情怀或性格等”再引申出“主观”等意思也是合理的。
    还有方言作证,《汉语方言大词典》【12】收有“肚转儿”一词,注释是:“无根据的编造,‘杜撰’一词的谐音。北京官话。”例子自造:“说一件事得有根据,不能肚转儿。”
    江蓝生先生在《语词探源的路径———以“埋单”为例》【13】中也说到“杜撰”与“肚撰”。江先生说:
    用演绎的方法,根据汉语构词上和词义引申的上述规律考证词语的来源十分有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比如关于“杜撰”一词的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诚如《词源》所云:“杜撰之源,说法不一……皆不足信。”十几年前笔者曾根据“臆测”一词推测“杜撰”的原本词形应为“肚撰”,即“杜”的本字应为“肚”。盖“臆”者胸也,“胸、臆、肚、腹”属同一义域,常用来借指人的心智、思想、头脑,如“胸有成竹、心知肚明、腹有诗书”等。但当时仅停留于推测,未去搜寻文献例证。后来在《辞书研究》上看到姚永铭、崔山佳(2005)一文,其中引用了文献中写作“肚撰”的用例。读后一则以喜,一则以愧,……
    以上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综上所述,就词语的理据来说,“杜撰”的“杜”是应该写作“肚”,用江蓝生先生的说法,“杜”是“肚”的同音借字。慧琳不错,金木散人不错,曹雪芹也不错。
    注释
    ①欧阳健《“正底本”和“断其立说之是非”———〈红楼梦〉真本辨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53页。
    ②闵文清《甲戌年说“甲戌本”》,《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③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④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⑤周汝昌校《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明]金木散人编著《鼓掌绝尘》,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⑦姚永铭《试论〈慧琳音义〉的价值》,《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1期。
    ⑧石汝杰、[日]宫田一郎主编《明清吴语词典》,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⑨朱彰年、薛恭穆、汪维辉、周志锋编著《宁波方言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版。
    ⑩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6页。
    [11]方一新《“肠”可指称“腹”及其成因》,中国语言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2006年8月,河北秦皇岛。
    [12]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
    [13]江蓝生《语词探源的路径———以“埋单”为例》,《中国语文》2010年第4期。
    (本文作者:浙江财经学院,邮编:310018)
    原载:《红楼梦学刊》二〇一一年第一辑
    
    原载:《红楼梦学刊》二〇一一年第一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