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形象的多模态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龙艳 参加讨论

    2012年7月11日一、  引言
    自20世纪50年来初Harris提出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以来,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有了很大发展。然而目前的语篇分析基本上局限于语言本身,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图像、声音、颜色、动画等其他表现形式也成为理解语义的多媒体渠道。当代话语形成了两大转向:图像转向和多模态性(唐青叶,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方式不仅是静态的图像符号,还包括动态的电影电视。本文主要从多模态角度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主角的人物形象,从文字,图像和动画三个角度结合起来对比分析两位的不同性格,探讨多模态理论在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应用。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
    (一)概念
    模态指的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图像、颜色、手势等符号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媒体化。McLuhan说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一旦传递信息的媒介发生了改变,信息中本来包含的情感和真实性也会发生改变。(McLuhan,1996)。每个媒介都是信息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文字是印刷书本的媒介,声音和动画是动画效果的媒介。
    (二)发展历程
    多模态语篇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以G..Kress和Van Leeuwen最具代表性。Kress把纯理功能思想延伸到视觉模式,创建了再现功能、互动动能和构成功能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像的视觉语法(Kress&Leeuwen,1996/2001)。O’Halloran运用多模态分析了数学语篇和电影语篇(O’Halloran,2004)。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在对多模态很重视,胡壮麟(2007)指出,多模态的感知,多模态化的复制和多模态化的互动将受到特别重视。朱永生详细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中对奥运会和世博会会徽的分析。最成功的案例是清明上河图的多模态运用。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的一大亮点就是动画的清明上河图。利用数字化技术把图画信息设计成动画效果,人们可以听见声音,看见颜色的变化,观察人物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情境,这些是单靠文字和图画达不到的效果。
    (三)研究方法
    O’Halloran&Jewitt认为,语言学家应该关注多模态语篇与多种交际模式合成(如语言、动态图象和静态图象)的话语之间在意义表达和理解上的关系(O’Halloran&Jewitt 2006)。在一些多模态的综合运用中(如有插图的文字,有文字的动画),要弄清楚各种模态之间的关系,图像在文字中的作用,文字对理解图像的帮助等等。Kress&Leeuwen指出“,视觉结构并不只是对‘现实’结构进行复制。恰恰相反,它们生成的现实世界的各种图象,与那些生成、传播和阅读这些图象的社会机构的利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表达意识形态的。”(Kress&Leeuwen 2006)
    三、多模态的红楼梦
    (一)红楼梦的图与画
    红楼梦的不同版本也有很多插图或者画册本。据有关材料介绍,早在清代乾隆间先后刊出的《红楼梦》程甲本和程乙本。光绪五年(1879),还出现了改琦的《红楼梦图吟》。至于插图最多的是清光绪年间的《增评补图石头记》,共配有插图240幅。建国后,由于对《红楼梦》阅读和研究的重视,红楼梦的画和插图便有了更多的进展。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英译本《红楼梦》,则配以戴敦邦先生绘制的插图。文字配以图片,读者能更好的理解故事情节,发挥想象空间,把文字和图片信息结合起来,发挥两种视觉上的碰撞和融合,产生多模态下的艺术欣赏效果。
    (二)电视中红楼梦
    电视连续剧已经有很多版本,在1975年和1977年拍了两部最早的电视剧。最经典的当属1987年初《红楼梦(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王扶林导演,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
    由欧阳奋强饰贾宝玉,陈晓旭饰林黛玉,邓婕饰王熙凤。剧集红极一时,并多次重播,剧中的《枉凝眉》、《葬花吟》等歌曲也广为传唱。本文分析的原材料取自于这一版本。动态的电视模态中观众可以看到动作、表情和鲜活的背景环境,仿佛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四、林黛玉、薛宝钗的多模态分析
    (一)静态的插图分析
    林黛玉,容貌气质描写有五处,最美一处是黛玉进贾府通过宝玉的眼睛展现“: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但是通过插图读者可以更清晰地把自己的联想定位到生活在红楼梦中的黛玉。一个消瘦的女子倚着假山孤芳自赏,在红楼梦中黛玉不愿意与封建家族同流合污,她追求自由和爱情,为当时的世人所不可。书中名段为“黛玉葬花”。在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对黛玉的介绍是“堪怜咏絮才”,虽然只有五个字,却涵盖两个意思:我见犹怜的“怜”和值得盛赞的“才”。插图背景是潇湘馆中的竹子,有湘妃泪撒竹林成斑竹的爱情传说,昭示着黛玉和湘妃一样多情坎坷的命运,为所爱的人流尽自己的泪水。也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典故,点明黛玉是作者拥护的人物形象,黛玉的思想是作者思想的寄托者。
    薛宝钗,容貌描述也是通过宝玉的眼睛“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句话不仅写了容貌,也提到了薛宝钗的性格:藏愚,安分,守拙。既有封建思想的本分,又有小人奸诈的阴险。书中名段为“宝钗扑蝶”。通过插图可以看出宝钗的活动过程,在亭子里的两个人说悄悄话,宝钗无意听到后,知道这是在封建社会不允许的情话,说话者发现以后对自己不利。所以就假装来找林黛玉被蝴蝶吸引忙着扑蝶不小心走到了这里,自私的嫁祸给了林黛玉,通过这一件小事的描绘,可以看出薛宝钗为人的自私。
    (二)动态的动画分析
    林黛玉,黛玉出场总共26次,第一集黛玉进贾府是精彩的开始。电视无法像文字一样把人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但是可以靠眼神和表情的变化推断出心理变化。黛玉初进贾府,看到与自己家里不同的环境本来就有些生分,在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庭,特别注重规矩礼节,所以行为举止小心谨慎。在和贾母第一次吃晚饭时就表现的很明显。用饭过后按照贾府的规矩要漱口洗手喝茶。黛玉小心翼翼的先用眼角观察其他姐妹的方式以后才慢慢的和别人一样照做。这是她心理小心的一个细节。这些细节都通过眼神和动作表现出来。
    薛宝钗,宝钗出场共二十处,在剧情中宝钗的角色圆滑,德才兼备。在第十集中贾母要给宝钗过生日,照例是要看戏的,宝钗点了贾母喜欢看的节目,讨贾母的欢心。等听完戏贾母要赏唱戏的小姑娘,王熙凤戏言化了装的小姑娘像一个人,镜头最快的换到了薛宝钗的位置,她先吃一惊,然后很快的露出笑意,因为她最早猜到了说的是林黛玉,只是装作不知道,继续看大家的表情,最后由史湘云口中说出,当然也惹恼了黛玉。在这一段猜人的过程中,镜头给的最早最快的是薛宝钗,但是她明明知道但是并没有冒昧的说出来,这生动动画技术下产生的综合效果。
    (三)对比分析
    通过图画和动画的效果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性格的差异:宝钗圆融,黛玉孤傲;宝钗藏,黛玉露;宝钗曲,黛玉直;在容貌举止上,宝钗丰满,黛玉消瘦。林黛玉是一个封建的叛逆者;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的卫道者。著名红学专家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林黛玉的恋爱悲剧》中说道: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性灵。作者的判定、情感和鉴赏是很清晰的,文字图画和动画都很清楚的表现出的对比效果。
    五、结论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从最开始的文字版到图画版到现在的电视连续剧的改编不断发展着。通过语言、技术、图象、颜色、音乐等符号资源的整合,人们欣赏的角度更全面和更立体。曹雪芹把林黛玉和薛宝钗设计成一对相反的人物形象。通过文字读者所形成的想象在图画上得到定位,读者、观众和戏里人的角色融合,对正面和反面人采取不同的立场和倾向。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是现实社会人的影子,她们身上观众和读者看到了自己和身边的人。多模态为文学作品欣赏提供了一个桥梁,连接艺术和生活。未来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甚至立体,对未来语篇和语言发展会起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Bolter,Jay David,and Richard Grusin.Remediation:Understanding New Media.Cambridge:MIT Press,1999.
    [2]Halliday,M.A.K.Revised by Matthiessen,C,M.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2004.
    [3]Kress,G.and Leeuwen,T.Reading Image---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1996.
    [4]M.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man.Cambridge,MIT,1996.
    [5]O’Halloran,K.L.&Jewitt,Carey.Multimodal DiscourseAnalysis: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M].New York: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6.
    [6]O’Halloran,K.L.Visual Semiosis in Film,inK.L.O’Halloran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ys-temic-Functional Perspective.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4.
    [7]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
    [8]唐青叶,语篇语言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9]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0]张弛,红楼梦中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1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196
    原载:《社科纵横》2011年3月总第26卷
    
    原载:《社科纵横》2011年3月总第26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