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五十回 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逗红轩 参加讨论

    一、“芦雪广即景联句”
    一夜北风紧,(凤姐)开门雪尚飘。
    入泥怜洁白,(李纨)匝地惜琼瑶。
    有意荣枯草,(香菱)无心饰萎苕。
    价高村酿熟,(探春)年稔府粱饶。
    葭动灰飞管,(李绮)阳回斗转杓。
    寒山已失翠,(李纹)冻浦不闻潮。
    易挂疏枝柳,(岫烟)难堆破叶蕉。
    麝煤融宝鼎,(湘云)绮袖笼金貂。
    光夺窗前镜,(宝琴)香黏壁上椒。
    斜风仍故故,(黛玉)清梦转聊聊。
    何处梅花笛?(宝玉)谁家碧玉箫?
    鳌愁坤轴陷,(宝钗)龙斗阵云销。
    野岸回孤棹,(湘云)吟鞭指灞桥。
    赐裘怜抚戍,(宝琴)加絮念征徭。
    坳垤审夷险,(湘云)枝柯怕动摇。
    皑皑轻趁步,(宝钗)翦翦舞随腰。
    煮芋成新赏,(黛玉)撒盐是旧谣。
    苇蓑犹泊钓,(宝玉)林斧不闻樵。
    伏象千峰凸,(宝琴)盘蛇一径遥。
    花缘经冷结,(湘云)色岂畏霜凋。
    深院惊寒雀,(探春)空山泣老鸮。
    阶墀随上下,(岫烟)池水任浮漂。
    照耀临清晓,(湘云)缤纷入永宵。
    诚忘三尺冷,(黛玉)瑞释九重焦。
    僵卧谁相问,(湘云)狂游客喜招。
    天机断缟带,(宝琴)海市失鲛绡。(湘云)
    寂寞封台榭,(黛玉)清贫怀箪瓢。(湘云)
    烹茶冰渐沸,(宝琴)煮酒叶难烧。(湘云)
    没帚山僧扫,(黛玉)埋琴稚子挑。(宝琴)
    石楼闲睡鹤,(湘云)锦罽暖亲猫。(黛玉)
    月窟翻银浪,(宝琴)霞城隐赤标。(湘云)
    沁梅香可嚼,(黛玉)淋竹醉堪调。(宝钗)
    或湿鸳鸯带,(宝琴)时凝翡翠翘。(湘云)
    无风仍脉脉,(黛玉)不雨亦潇潇。(宝琴)
    欲志今朝乐,(李纨)凭诗祝舜尧。(李绮)
    李纨拟就的题目是“即景联句,五言排律一首,限‘二萧’韵”。“二萧”韵皆为平声。87版电视剧《红楼梦》将“埋琴稚子挑”之“挑”读为三声“tiǎo”,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则将“淋竹醉堪调”之“调”读为四声“diào”,都不对。“挑(tiǎo)”属于“十七筱”韵,“调(diào)”属于“十八啸”韵。按“二萧”韵这两字应读为“挑(tiāo)”和“调(tiáo)”。
    本回之“芦雪广”代指清军南下征伐之南明。此时漫天飞扬的已不是“芦雪”(南明),而是随北风南下的真“雪”,代指清军南下。所以所谓“芦雪广即景联句”,是写清军南下征伐南明,也可以说是写南明之抗清,主要指南明郑氏集团之抗清。
    第四十九回宝玉早起披蓑戴笠去芦雪广(与第四十五回之“渔翁”对看),途中赏玩一回“白雪红梅”后,“只见蜂腰板桥上一个人打着伞走来,是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儿去的人。”回来时在沁芳亭遇见探春,二人一同到贾母处,“宝琴正在里间房内梳洗更衣”。
    “白雪”代指清朝,“红梅”代指南明(见下文“访妙玉乞红梅”)。“凤姐”代表清朝,所谓“李纨打发人去请凤姐”,即指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蜂腰板桥”即“辽西走廊”(见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探春代表南明,宝琴则代表南明郑氏集团。
    而所谓“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即指清朝与南明逐鹿天下。
    “芦雪广即景联句”共70句,35联。其中林黛玉之“斜风仍故故”、“无风仍脉脉”,有人认为“断无此复叠之法,雪芹于此似欠检点”,其实这是在写由北及南、由强变弱的风势。而“冻浦不闻潮”、“野岸回孤棹”、“池水任浮漂”等句则看似矛盾,其实这是在写风雪由北及南带来的不同景象。“芦雪广即景联句”正是借风雪之南下写清军之南下,全诗也因此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清军占据明朝北方地区,从“一夜北风紧”到“清梦转聊聊”;第二部分写清军攻伐南明,从“何处梅花笛”到“空山泣老鸮”;第三部分写清军攻伐南明郑氏集团,从“阶墀随上下”到“凭诗祝舜尧”。
    联句,古代作诗的方式之一,即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联句作诗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联成一篇;后来习惯于用一人出上句,继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续,最后结篇。
    宝钗说“到底分个次序”,“便令众人拈阄为序,起首恰是李氏,然后按次各各开出”。脂砚道:“一定要按次序,恰又不按次序,似脱落处而不脱落,文章歧路如此。”“芦雪广即景联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头两联就是“按次序”而作,其后则是“不按次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头四联的联句方式,是一人出上句,继者对成一联,再出上句;第三部分则主要是一人一句。从“按次序”到“不按次序”,从一人两句而抢作到一人一句而对抢,“芦雪广即景联句”正是用这种联句方式的改变,来表现众钗之“呈才效技”,即表现明清战争激烈的程度。湘云道:“我也不是作诗,竟是抢命呢。”
    1、“芦雪广即景联句”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共10联,20句,写清朝入关后占据明朝北方地区。
    “一夜北风紧,(凤姐)开门雪尚飘。”
    “凤姐”代表清朝,而“风雪”刮自清朝,所以第一句必须出自凤姐。众人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就是这句为首,稻香老农快写上续下去。”
    “入泥怜洁白,(李纨)匝地惜琼瑶。”
    “匝(zā)”,满,遍。“琼瑶”,美玉;喻雪。
    “有意荣枯草,(香菱)无心饰萎苕。”
    意指清军入关是为争夺天下,而不是为明“复君父仇”。“苕(tiáo)”,苇花;代指北京朱明灭亡后之明朝。
    “价高村酿熟,(探春)年稔府粱饶。”
    上句:大雪天寒,酒价高涨。唐代郑谷《辇下冬暮咏怀》诗:“雪满长安酒价高”。“酿”,指酒。下句:瑞雪兆丰年之意。“稔(rěn)”,庄稼成熟。“年稔”,年景好;收成好。“府粱”,官仓中的粮食。“饶(ráo)”,富足,多。
    “葭动灰飞管,(李绮)阳回斗转杓。”
    借冬至阴极阳生比喻明清改朝换代。上句:“葭”,芦苇。据《后汉书·律历志上》记载,古代预测节气,把芦苇茎内的薄膜烧制成灰,放入十二乐律的管内,将管置于密室特制的案上,到了某一节气,相应律管中的葭灰就会自行飞出。杜甫《小至》诗:“吹葭六管动飞灰。”下句:“杓( biāo)”,古代指北斗第五、六、七颗星,亦称“斗柄”。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北斗斗柄的指向不断变化。冬至这日,斗柄指向正北,自此渐向东转,阴极阳生。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
    “寒山已失翠,(李纹)冻浦不闻潮。”
    借寒山积雪、江河冰封比喻清军占领明朝北方地区。“浦”,指池、塘、江河等水面。
    “易挂疏枝柳,(岫烟)难堆破叶蕉。”
    写积雪。
    “麝煤融宝鼎,(湘云)绮袖笼金貂。”
    写取暖。“麝煤”,本为香墨之别名,亦称“麝墨”;此处指带香的燃料。
    “光夺窗前镜,(宝琴)香黏壁上椒。”
    雪光盖过了窗前的镜光,雪花粘取了壁上的椒香。“椒”即花椒,汉代后妃所居宫室用花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芳香、多子之义。
    “斜风仍故故,(黛玉)清梦转聊聊。”
    “风雪”继续南下,南明美梦难成。为下联做铺垫。“故故”,屡屡、阵阵。“聊聊”,稀少。
    2、“芦雪广即景联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共11联,22句,写清军南下征伐南明。此部分主要用一人两句的抢作,写明清对抗。
    “何处梅花笛?(宝玉)谁家碧玉箫?”
    “梅花笛”,因笛曲有《梅花落》而名;“梅花”代指南明。“碧玉箫”,双调曲牌名;“碧玉”喻竹,代指朱明。
    “鳌愁坤轴陷,(宝钗)龙斗阵云销。”
    写清军进攻南明弘光朝廷。上句意谓大海龟害怕大雪压塌地轴。“鳌”,传说中的大海龟。“坤轴”,地轴,传说“昆仑之山,横为地轴”。《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下句:宋代张元《咏雪》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此句以玉龙战罢之“败鳞残甲”比喻大雪。“阵云销”,龙战云集,战罢云散。
    “野岸回孤棹,(湘云)吟鞭指灞桥。”
    写清军灭亡弘光朝廷后北返,南明抗清活动则蓬勃兴起。顺治二年(1645)五月,大顺农民军被清军阿济格部追过长江,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山,大顺政权灭亡;同月,清军多铎部攻占南京,弘光帝朱由崧被擒,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多尔衮被胜利冲昏头脑,错判形势,以为大局已定,悍然下达“剃头令”,激起了江南汉族人民的强列反抗,抗清浪潮风起云涌。闰六月,多尔衮派洪承畴取代多铎,招抚江南各省。同月,郑芝龙等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隆武政权建立。
    上句:“棹(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东晋王子猷(王羲之第五子)雪夜乘小船访戴安道,天明时才到戴家门前却掉头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里借“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句,代指清军在消灭南明弘光朝廷后以为天下已定而北返;此句出自代表清朝(清军)的史湘云。下句:“灞桥”,在长安东。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相国綮(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这里借“雪中诗思”,代指南明的抗清活动;此句出自代表郑氏集团的薛宝琴,而隆武政权的主要拥立者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
    “赐裘怜抚戍,(宝琴)加絮念征徭。”
    皇帝怜恤守边将士而赐给冬衣,制衣人同情服兵役者而多加棉絮。《唐诗纪事·开元宫人》:“开元中,赐边军纩衣(棉衣),制自宫中。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兵士以诗白帅,帅进呈。明皇以诗遍示宫中曰:‘作者勿隐,不汝罪也。’有一宫人自言万死。上深闵之,遂以妻得诗者,谓曰:‘吾与汝结今生缘。’边人感泣。”此联借“抚戍”、“征徭”写明清战事。
    “坳垤审夷险,(湘云)枝柯怕动摇。”
    小心察看雪下地势之高低不平,害怕树枝摇动掉下雪来。“坳(ào)”,低洼地;“垤(dié)”,小土堆。“枝柯”,枝条。
    “皑皑轻趁步,(宝钗)翦翦舞随腰。”
    用舞姿之轻盈形容白雪随风飞旋。“皑皑(ái)”,洁白的样子,多形容霜雪。“趁”,追逐。“翦翦(jiǎn)”,风拂或寒气侵袭貌。此联所写之风势已比“一夜北风紧”和“斜风仍故故”两句减弱。
    “煮芋成新赏,(黛玉)撒盐是旧谣。”
    上句:苏轼曾“以山芋作玉糁羹”,并诗曰:“香似龙涎仍酽白。”这里借“玉糁羹”之“酽白”喻雪。下句:《世说新语·言语》:晋人谢道韫有诗才,一天大雪,其叔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其堂兄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其叔赞赏不已。
    “苇蓑犹泊钓,(宝玉)林斧不闻樵。”
    苇丛中披蓑人还在泊舟垂钓,山林间听不到樵夫斧声。唐代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伏象千峰凸,(宝琴)盘蛇一径遥。”
    山峰积雪如俯卧的白象,雪地小径似盘曲的长蛇。
    “花缘经冷聚,(湘云)色岂畏霜凋。”
    雪花由于天冷才凝结而成,不会像植物花那样因霜冻而凋残。“缘”,由于,因为。下句出自代表南明的探春,“色”应转指“白雪红梅”中的“红梅”,代指南明。
    “深院惊寒雀,(探春)空山泣老鸮。”
    因大雪天无法觅食,雀叫鸮嚎。“鸮(xiāo)”,猫头鹰。
    3、“芦雪广即景联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共14联,28句,写清军消灭南明,主要写南明郑氏集团之抗清。此部分主要是一人一句的对抢,其争锋相对之意味更为浓厚。
    “阶墀随上下,(岫烟)池水任浮漂。”
    “墀(chí)”,台阶上的空地,亦指台阶。从“冻浦不闻潮”到“野岸回孤棹”到“池水任浮漂”,风雪越来越往南。
    “照耀临清晓,(湘云)缤纷入永宵。”
    “清晓”,清晨;天刚亮时。“永宵”,长夜,指冬夜。
    “诚忘三尺冷,(黛玉)瑞释九重焦。”
    将士忠诚,忘记了戍守的寒苦;雪兆丰年,消除了皇帝的焦虑。“三尺”,代指剑;《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颜师古注:“三尺,剑也。”“瑞”,吉祥,好兆头。“九重”,代指皇帝;宋玉《九辩》:“君之门以九重。”上句出自代表明朝的林黛玉,写抗清明军。下句出自代表清朝的史湘云,写南下清军。
    “僵卧谁相问,(湘云)狂游客喜招。”
    上句:典出“袁安卧雪”。《后汉书·袁安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自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则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也。”此句出自史湘云,意谓南明已像无人理睬的雪中僵卧之人。
    下句:典出“扫雪迎宾”。《开元天宝遗事》:“巨豪王元宝,每至冬月大雪之际,令仆人自本家坊巷口,扫雪为径路,躬亲立于坊巷前,迎揖宾客。就本家具酒炙宴乐之,为暖寒之会。”此句出自薛宝琴,意谓南明郑氏集团还在纳士招兵,坚持抗清。
    “天机断缟带,(宝琴)海市失鲛绡。(湘云)”
    “天机”,天上织女所用的织布机,又称“织女机”、“星机”、“云机”。唐代李峤《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诗:“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唐代顾况《庐山瀑布歌送李顾》诗:“飘白霓,挂丹梯,应从织女机边落。”南北朝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缟带”,白色的丝带,借以喻雪;“缟”,未经染色的绢。“海市”,也称海市蜃楼,海上幻景。“鲛绡(jiāo xiāo)”,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借以喻雪;“绡”,生丝或以生丝织成的薄绸子。
    “天机”,又指“斗宿”,即南斗,借指南方或南部地区,这里代指南明。“海市”则代指东南沿海地区。所以此联意指南明各抗清势力都面对着清军的打击。
    “寂寞封台榭,(黛玉)清贫怀箪瓢。(湘云)”
    被大雪困在寂寞的台榭之中,清贫得怀念起“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此联与下联写南明抗清之艰苦。“台榭”,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箪瓢”,代指清贫生活;“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竹器。《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烹茶冰渐沸,(宝琴)煮酒叶难烧。(湘云)”
    冰可以逐渐煮沸,但被雪水浸湿的柴草很难烧着。
    “没帚山僧扫,(黛玉)埋琴稚子挑。(宝琴)”
    上句写不愿屈膝侍清的南明人士之抗清;“山僧”代指南明抗清人士,其中有不愿侍清而出家为僧者。下句写郑氏集团之抗清;“稚子”代指二十多岁即起兵抗清之郑成功及其台湾郑氏集团。此处之“挑”按“二萧”韵应念一声“tiāo”,但仍取“琴挑(tiǎo)”之意。“琴挑”一词最早源自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浪漫爱情故事,指司马相如用琴声挑动卓文君的春心,与其私奔。这里代指台湾郑氏集团挑动着人们的复明之心。薛宝琴之名也源自此处,“薛宝琴”即雪下之宝琴,即在雪下“琴挑”之“稚子”,代指在清军南下后坚持抗清的郑氏集团(“甄郑国”)。“薛”即雪,代指清朝;“宝琴”代指南明之郑氏集团。“没帚”、“埋琴”代指雪大;而“扫雪”、“琴挑”则代指抗清。
    “石楼闲睡鹤,(湘云)锦罽暖亲猫。(黛玉)”
    上句意谓南明抗清人士就如大雪天“闲”于“石楼”之“睡鹤”,无所作为。下句意谓降清明臣就如依偎着清朝之“锦罽”取暖的“亲猫”。“锦罽”,指有纹彩的毡毯;“罽(jì)”,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
    “月窟翻银浪,(宝琴)霞城隐赤标。(湘云)”
    白雪遍地如月光普照,“赤标”霞城隐没于雪中。此联写南明之亡。“银浪”,指月光,喻雪。宋代陈与义《咏月》诗:“银浪泻千顷。”“霞城”,即赤城山,在浙江天台西北。孔灵符《会稽记》:“赤城山,土色皆赤,状似云霞,望之如雉堞(zhìdié,城墙)。”“赤标”,赤城山状似云霞,望之可作标识。晋代孙绰《天台赋》:“赤城霞起而建标。”此处之“霞城”、“赤标”,代指朱明。
    “沁梅香可嚼,(黛玉)淋竹醉堪调。(宝钗)”
    上句意指南明人士之思明。明代吴彦匡《花史》:“铁脚道人常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俯。”下句谓醉中听到雪压竹折之声,可调琴和之;意指清廷为灭明而兴奋。“竹”即“朱”,代指明朝。白居易《夜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宋代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
    “或湿鸳鸯带,(宝琴)时凝翡翠翘。(湘云)”
    主语为“雪”,代指清朝。此联意指清廷强迫汉族人民“易服雉发”。“鸳鸯带”,即鸳鸯钿带,绣有鸳鸯花纹并用金、银、介壳镶嵌的衣带。唐代徐彦伯《拟古》诗之三:“赠君鸳鸯带,因以鷫鸘裘。”“翘(qiáo)”,鸟尾上的长羽。“翡翠翘”亦称“翠翘”,古代妇人头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唐代韦应物《长安道》诗:“丽人绮阁情飘颻,头上鸳钗双翠翘。”
    “无风仍脉脉,(黛玉)不雨亦潇潇。(宝琴)”
    风已住,雪未停。意指清廷一统中国。“脉脉”,通“霢霢(mài)”,细雨连绵;“潇潇”,小雨貌;这里都借以形容下雪。
    “欲志今朝乐,(李纨)凭诗祝舜尧。(李绮)”
    “志”,记,记载。“今朝乐”,指清朝消灭朱明。“舜尧”,即唐尧、虞舜,均为传说中的上古贤君。李氏家族代表率部降清之明臣,此联是在为顺治康熙歌功颂德。
    “大家来细细评论一回,独湘云的多,都笑道:‘这都是那块鹿肉的功劳。’”史湘云代表清军(满蒙),“鹿肉”代指南明。
    二、“咏红梅花”
    第四十九回宝玉披蓑戴笠前往芦雪广,“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此即所谓“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白雪”代指清朝,“红梅”代指南明。本回之“芦雪广即景联句”写清军南下征伐南明,“咏红梅花”则写清军南下征伐之南明。
    1、宝玉
    访妙玉乞红梅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此诗与宝玉之“访菊”、“种菊”寓意相同(详见第三十八回“菊花诗”)。妙玉即宋恭帝,代指南宋。妙玉门前栊翠庵中如胭脂一般的“红梅”,即代指蒙元南下时之南宋,借以代指清军南下时之南明。宝玉之所谓“访妙玉乞红梅”,即意指明朝宗室仿效南宋建立南明。
    首联:“开樽”,动杯,举杯。“裁”,安排取舍(多指文学艺术)。“春”、“腊”代指红梅,梅花一般开在冬春。“蓬莱”,传说中的仙境,代指栊翠庵。
    颔联:“大士”,指观世音,佛教言其手持净瓶杨柳,普洒甘露,赐福众生。此处之“大士”、“嫦娥”都代指妙玉。“槛”,门槛,亦作“门坎”、“门限”。“槛外”即门外,又指世外、红尘外。因红梅刚好长在妙玉门前,所以黛玉说宝玉此句只是“凑巧而已”。
    颈联:将栊翠庵比作世外仙境,宝玉去庵中求梅叫“离尘”,折梅而回叫“入世”。梅称冷香,分嵌上下两句。“红雪”、“紫云”代指红梅。
    尾联:“槎枒(cháyá)”,亦作“槎牙”,树木枝杈歧出貌,代指宝玉掮回的那枝梅花。“诗肩瘦”,原谓贫寒与苦吟使诗人的肩胛耸起,后形容诗人苦吟。苏轼《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诗:“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宋末元初陈允平《昼锦堂》词:“嗟眼为花狂,肩为诗瘦。”“佛院苔”,指栊翠庵的青苔,谓栊翠庵人迹少至、境幽苔生。
    2、邢岫烟
    咏红梅花得“红”字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颔联上句:红梅若开在庾岭,将很难与春景相区别。“庾岭”即大庾岭,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南,岭上多植梅树,故又名梅岭。下句:柳宗元《龙城录》:隋代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于松林间酒肆旁,见一淡妆素服美人出迎,但觉芳香袭人,遂至酒家共饮。师雄醉寐,天明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罗浮”即罗浮山,在广东省东江北岸惠州境内。因赵师雄所梦为白梅,而“霞”代指红梅,故谓“隔罗浮”、“梦未通”。
    颈联上句:用在红烛映照下有如添了红妆的萼绿仙子(绿梅)比喻红梅。“绿萼”即绿萼梅,比作仙女萼绿华。宋代范成大《石湖梅谱》:“梅花纯绿者,好事者比之九嶷仙人萼绿华云。”“宝炬”,指红烛。下句:用带着醉色跨上残虹的白衣仙子(白梅)比喻红梅。“缟仙”,白衣仙人,代指白梅。“醉”、“残虹”,皆喻红色。
    3、李纹
    咏红梅花得“梅”字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首联:“醉眼”,醉后迷糊的眼睛;这里意指红梅花开得令人迷眼如醉,呼应“逞艳”之“艳”。
    颔联:“冻脸”,比喻开于冰雪中的红梅。“酸心”,梅花孕育梅子,而梅子味酸。
    颈联:谓红梅是“误吞丹药”而脱胎换骨、从瑶池偷下凡尘的碧桃红杏。“瑶池”,传说中西王母的住处。第六十三回“占花名”之“瑶池仙品”指红杏。第五回《虚花悟》:“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丹药”之“丹”又切“红”字。宋代方惟深(字子通)《和周楚望红梅用韵》诗:“紫府与丹来换骨。”
    尾联:红梅花开遍,大江南北好像春天般灿烂;告诉蜂蝶不要误以为真到了桃夭杏红的春天。“寄言”,犹寄语、带信。“漫”,莫,不要。“疑猜”,怀疑猜测。
    4、薛宝琴
    咏红梅花得“花”字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首联:上句指宝玉掮回的那枝梅花。下句之“春妆儿女”,代指红梅花。
    颔联:“槛(jiàn)”,栏杆。“余雪”,代指白梅。“落霞”,代指红梅。
    颈联:梦见自己随着梅花笛声,乘着仙人的木筏泛游天河。“红袖”本指女子,代指红梅;“红袖笛”即梅花笛。“绛河”,即银河,又称天河、天汉,这里以繁星喻梅花朵朵;“绛”点“红”。古代观天象者以北极为基准,天河在北极之南,南方属火,尚赤,因借南方之色称之。“槎(chá)”,木筏,这里指往来于天河的“星槎”。传说古时天河与海相通,汉代曾有人从海渚乘槎到天河,遇见牛郎织女。(晋代张华《博物志》卷三)“冷”、“香”,梅称“冷香”,两字分嵌上下句。“游仙香泛绛河槎”句的意象来自首句“疏是枝条艳是花”,即宝玉掮回的那枝梅花;梅枝犹如木筏,梅花犹如繁星,顺着梅枝赏红梅花就有如“绛河泛槎”。
    尾联:红梅的前身一定属于仙境,不再因红梅与其前身形貌不同而产生怀疑。“瑶台”,传说中的神仙居处。“种”,人的种族或其他生物的族类。“无复”,不再,不会再次。“色相”,亦作“色象”,佛教语,指万物的形貌。“差(chā)”,不同,不同之点。
    三、“宝琴折梅”
    在“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又咏红梅花之后,众钗随贾母“过了藕香榭”,来到惜春卧房“暖香坞”。
    所谓“白雪红梅”,“白雪”代指清朝(清军),“红梅”代指南明。“芦雪广”代指清军南下时之南明;“芦雪广”有去径直通“藕香榭”,“藕香榭”则代指“莲枯藕败”之南明,指南明之亡。惜春代表南明灭亡后明朝之宗室和遗民,“惜春画园”即指清朝组织修《明史》。
    从“暖香坞”出来后,“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又“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宝玉)来”。
    在南明灭亡后又和宝玉一起“雪下折梅”之薛宝琴,代表接续南明抗起朱明大旗的台湾郑氏集团。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
    贾母问宝琴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并不是“要与宝玉求配”,而是要招降台湾郑氏集团。因为“王夫人已认了宝琴作干女儿”,而第五十二回贾母直接称其为“你(宝玉)小妹妹”,脂砚道:“‘小’字妙!盖王夫人之末女也。”所谓宝琴“已许过梅家”,意指台湾郑氏集团尊奉南明为正朔;“梅家”代指南明。
    薛姨妈说宝琴“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等语,则为第五十一回之“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做好了铺垫。
    四、“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我们来归纳一下:
    第四十八回贾雨村、贾赦、贾琏谋害“石呆子”,指清朝经过四代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的努力,终于取朱明而代之;“石呆子”的“二十把旧扇子”指朱明疆域。“石呆子”即“诗呆子”即香菱,代指北京朱明;贾雨村即努尔哈赤,贾赦即皇太极,贾琏即顺治康熙,都代指清朝。
    第四十八回入园“学诗”之香菱,代指延续北京朱明之香火的南明。第四十九回入园之邢岫烟及其父母代指西藏地区及漠北、漠西蒙古,史湘云则代指漠南蒙古;李氏姐妹代指清初之“三藩”,薛宝琴代指南明郑氏集团。众钗齐聚大观园,指清朝一统天下。
    第四十九回之所谓“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白雪”代指清朝,“红梅”代指南明。“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指清军南下征伐南明。
    第五十回之所谓“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亦指清军南下征伐南明;“芦雪广”代指南明。所谓“咏红梅花”写清军南下时之南明。宝玉之所谓“访妙玉乞红梅”,意指南明之建立;“宝琴雪下折梅”,则指台湾郑氏集团在南明灭亡后继续扛起朱明大旗。
    “惜春画园”指清朝官修《明史》,本回之所谓“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则指万斯同、钱名世撰写《明史》之“副史”《红楼梦》。
    李氏三姐妹所作的四个谜语是一个连环谜语,李氏三姐妹代表降清明臣,从而牵连出“胡虏之奴仆”曹寅,否定了《红楼梦》作者是曹寅及其后人。(详见红楼入门之一“‘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
    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怀古诗”之“赤壁怀古”,点出《红楼梦》即“明史”,创作于“文字狱”盛行之清初,即清廷残酷禁焚民修“明史”之时。本回宝玉之“春灯谜”点出《红楼梦》与《明史》之间的关系,即《红楼梦》是《明史》之“副史”。“薛小妹”的其它九首“怀古诗”和湘、钗、黛的三首“春灯谜”,则借十二个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妓,点出《红楼梦》是“明末清初”之“明史”,而《红楼梦》之所谓“十二金钗”即明末清初之历史人物。(详见红楼入门之三“《红楼梦》是《明史》之‘副史’”)
    第五十一回宝钗评论“薛小妹怀古诗”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则反驳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其实这只是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为自己作了两首“史鉴上无考”的“怀古诗”而辩解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