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闺情并没有什么不好——也谈李清照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黄波 参加讨论

    捧读《当代》杂志2004年第1期,“直言”栏目,照例是李国文的长篇随笔打头阵。李先生近几年来孜孜以求地向故纸堆掘料,以历史人物、事件为题材写了无数宏文,也出了好几个在全国拿大奖的集子,用《当代》编者每期必加的按语:深受读者喜爱。这是确定无疑的,笔者就是爱读李先生随笔的人之一,可因为爱读之故,也不免会读出一些与李先生所见不同的地方来。
    李先生这篇大作的题目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略知中国文学史和李氏随笔风格的人便都会知道,这回,李先生要拿那位才华绝代的易安居士李清照说事儿了。事实也正是这样。李先生文章的主旨是解读易安居士早年那首著名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按说这首词实在没有多少难解之处,而李先生偏能翻出新意,别具只眼地从这首词中看出一个女诗人被“封建政治绞肉机粉碎”的悲剧,不能不让笔者瞠目结舌。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研究李清照的专家都把这首词归入李清照的早期作品,都认为是词人闺中思念丈夫赵明诚的。从词本身看,清新如话,也十分好懂,专家的分析应该说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当然诗词无达诂,能从常人不经意的地方寻出微言大义自是一种本领,至少还要有点像样的理由才适合做翻案文章的。既然要把李清照一首众人皆知的闺情词派定为政治词,认为词中“无一字及政治,但通篇充满政治的阴霾”,是一首“面对政治迫害的恋恋不舍之歌”,总该举出点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才好。然而我把李先生洋洋洒洒的大著读了数遍,坦率地说,也没找到哪怕一条可以用来支撑他论点的像样的论据。喜欢李先生随笔的人都称赞其文“旁征博引”,这篇文章仍是典型的李氏风格,既讲到了北宋党争,又提及自己被下放劳动,更说到江青当年死整30年代上海文化人,博的确是够博的了,但恕后辈愚陋,委实看不出这些与早年李清照和一剪梅词能有多大关系。惟一一条好像有点关系,提到了明朝文坛领袖王世贞关于此词的一句评语:“可谓憔悴支离矣”,李先生认为王世贞下此语“大奇”,还言之凿凿地说只有受过严嵩父子迫害的王世贞才能懂得易安的心境。在我看来,这条理由也牵强得可以,王世贞说“憔悴支离”,他难道认为只有遭遇政治迫害的人才会“憔悴支离”,深受男女相思之苦的人就不能“憔悴支离”一回?
    不必绕什么圈子了。笔者的看法是:李清照的早年生活是优裕和幸福的,她的生活圈子和大多数大家闺秀一样也基本限于闺房之中,根本谈不上什么政治迫害;这首《一剪梅》是其早年作品,属典型的闺情词,不过抒写幸福优裕生活中的相思闲愁而已,“政治阴霾”云云实不知从何说起。我的这种看法堪称卑之无甚高论,以李先生之才识会看不出来?联系李先生平日行文中对周作人、梁实秋等人小品文的不屑,私下觉得,李先生弄出这样一篇奇文似乎和他的文学观不无关系,也许在他看来,文学作品如果只写写闺情实在不足称道吧?
    然而闺情有什么不好吗?我想起了扬之水女士在《脂麻通鉴》一书中说过的一段话,针对某位批评家所谓李清照词中之愁“都不是个人的闲愁”,而是“对国家前途、人民利益的忧虑”一说,扬之水说:李清照“毕竟是庭院深深中人,所多的,总是个人的闲愁,如果将国家前途、人民利益一并肩荷,倒真的苦了那一叶‘小小蚱蜢舟’,其实,闺情自有闺情的气象与境界,何苦将之强入载道之列?”“闺情自有闺情的气象与境界”,此语痛快,深获我心,有了扬之水女士这一段不刊之论,参考明代杨慎对此词的评语“即六朝才子,恐不能拟”,“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我想关于易安居士的闲愁和闺情及渲染与抒发,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多说什么了。就此搁笔。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