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关于书评的随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罗卜特 参加讨论

    张传官就《<魏晋文人讲演录>指瑕》发表意见(《上海书评》9月13日《指瑕固然可嘉,下笔仍需谨慎》),笔者凑个热闹,接着谈几句。《讲演录》的作者马良怀先生是笔者大学时的一位老师,也是我至今还有深刻印象的几位老师之一。比如,他教学生读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读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并一再强调“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这些都是我草此文时历历在目的回忆。
    马老师这本书有少数讹误,细心读者为之指正,我觉得是件大好事。张文第二段说嵩云先生的批评有“过度诠释”之嫌。我读了原文,觉得马老师那段话有可能造成误解——知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作者是何瓦琴的人一般不会产生误解,但不知道的读者可能会以为这句话出自鲁迅之口。可见,这种地方会不会发生误解,跟读者的知识面有很大的关系。
    张文引起我思考的一点是,读者对书评应该采取何种态度。近读吴鲁芹先生的《英美十六家》,有的作家对书评不屑一顾,有的则认为有价值的书评对作者不无裨益。我想,对书评不必过分重视,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孟老夫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样的,我以为,尽信书评,则无书评。
    依我看,书评有两类。一类是明火执仗型的批评,一类是诲人不倦型的导读。这两类书评要写得炉火纯青,令人拍案叫绝,没有十年二十年功力,恐怕是办不到的。就后者而言,它不是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段落大意,而是真正打通了全书的任督二脉,于不经意处点出作者的匠心,哪一句是点睛之笔,哪一篇有鬼斧神工之妙。吕大年先生《替人读书》的读者,或可领略此种风采。
    对于前者,关键在于作者要有“六亲不认”的勇气,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虽专家权威亦不假辞色。这方面我觉得已故的黄永年先生是个楷模。蔡鸿生先生的《仰望陈寅恪》有一处硬伤,相信不止黄先生一人看出这个“莫名其妙”的错误,但只有黄先生著文纠正。不但如此,他还直言季羡林先生对蔡著的褒扬“有点过了头”。这都不是滑头滑脑之辈敢说的。然而,黄先生说了,这不仅无损他的声誉,反而更让人钦佩先生的风骨。可是我们这个民族往往崇尚所谓的温柔敦厚,能掖着就掖着,捂到几时算几时,殊不知这非但误己,而且误人。误己事小,误人事就大了。 
    原载:《东方早报》2009-10-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