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论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已走向“垃圾化”。这个说法无论来自国外汉学家,还是中国学者,皆缺乏专业品位。这只是一个形象比喻,并非科学论断。尽管它指出了事实的某个侧面,但并不准确,也不公允。这一说法虽然没有明言已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部是“垃圾”,但它使用了模糊而整体否定的表述,其阅读效果无须言明。 我们不能以冬烘先生的态度要求评论家行文命笔,去写四平八稳的八股文章。但是,评论家对于评论对象的认知与把握,一定要有质的准确性和量的基本度衡,否则很可能感慨过于事理,走向情绪化,而理性论析缺位。鉴于篇幅与行文方便,本文仅以当代文学史为论述范围。 回首往事,1958年那个特殊的历史岁月,全国的大学兴起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这一群众运动的一个直接成果是1962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试验性工作。其时,新中国成立尚不足10年,文学的积累有限,要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学史学科为时尚早。1978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制定的高等院校教材编写规划下达,北京师范大学等十院校中文系的代表召开学术会议开展筹备工作,成立编写组。遂于1980年推出郭志刚等人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以应大学教学之急需。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大量的文学评论论文、文学专题论争、作家研究、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为《初稿》的写作提供了资料、思想与理论准备。 《初稿》是一项勇敢的尝试,其开拓性价值不可低估。它的编著者面对浩瀚的文学史料与众多在当时颇为敏感而棘手的课题,以积极而稳妥的态度,从蓝图到施工到宏伟的文学史建构,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功不可没。此后若干年,出现数十种当代文学史,基本上在初稿的基础上拓展,其中学术水准较高、影响较大的除有《中国当代文学概观》(张钟等)与《中国当代文学》(王庆生等)。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通史,如果说从草创之后的若干年,学人主要精力在于编写教材性的普及读物,而1994年问世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赵俊贤等),则是一部学术性的、提高型的、也是试验型的专著。《综史》在学术界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影响,同行专家认为它“带来学科意识的觉醒”,“在当代文学史本体论和文学史结构体例上是一大创造和发明”。(《人民日报》1994年12月16日)《综史》开当代文学史研究学术化、个性化之先河,此后,学者沿着这一矢向走向深化与多样化。1998年《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於可训)、1999年《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相继面世。它们均致力于文学史框架的重构与独特、深刻的学术见解的发现与表达。 中国当代文学体裁史、断代史与专题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子项目。先行一步的当代文学通史为其作出铺垫与导向,而它们又丰富了当代文学通史的学科内涵与外延,有助于通史向广度与深度拓进。 1987年问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朱寨等)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当代文学思潮专史。它资料翔实,论述谨严。欠缺则在于对新时期文学思潮论述过简,且在某些学术观点上稳妥有余而开拓不足。 《中国当代小说史稿》(赵俊贤)1989年问世,它是当代文学体裁分类史的滥觞之作。“作为国内第一部当代小说史,从人物形象系列这一角度切入,运用史论结合,探析内部深层结构的方法,超越了传统编年体文学史写作方式,为当代文学的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但某些论点展开得不够充分”。《中国当代分类文学史丛书》(姚雪垠主编)从1990年起分册陆续出版。《丛书》共6部,即《中国当代小说史》《中国当代散文史》《中国当代诗歌史》《中国当代戏剧史》《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以及《当代港台文学史》。此《丛书》展示中国当代文学的不同体裁与地域的流变风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代文学史的内容。 还有学者进入当代文学断代史的领域,陆续出版若干专著。在读者中反响较大的有《新时期的文学思潮论》(何西来)、《新时期文学六年》(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当代室)及《十年文学主潮》(宋耀良)等。 上述著作虽然学术水准参差,但各有其开拓价值,是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绝不可视为“垃圾”。 一门学科的成熟,有赖于它的史料学的发展与丰富。当代文学史的史料学,是当代文学史的基础性建设。 当代文学史料学者撰写当代作家小传、当代文学大事记,编辑各种类型的当代文学作品专集、选集等虽然有些较为粗糙,但为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提供了条件。在这里,不可不提当代文学史料学建设中的已完成的两项重大工程。其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这套丛书由全国30多个单位合作,其中主要是全国各地的大学中文系。这套丛书包括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200多位作家的研究专集与合集。其体例为:作家生平与创作、评论文章选辑、作家著作系年以及评论文章目录索引。该丛书为当代文学学者提供了作家研究的有益帮助。其二,《中国当代文学参阅作品选》丛书,一套共12册。这套丛书的编篡与出版,从1980年秋有关人士酝酿、协商,成立相应联络机构,至1991年出完全书,历时10年有余。所谓“参阅作品”实际上是指新中国历次文艺运动、政治运动及非运动时期所“批判”过的作品以及少数有争议的作品。该书的体例是原作(长篇存目)、说明(由编写人员所撰写的对作品批判或争议状况的客观介绍)及批判文章或争论双方文章的索引。该丛书为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从资料线索勾勒出当代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一个侧影。 当代文学史料工作者,颇有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与韦编三绝的持恒之志。当代文学史学者及读者应对他们心存感激与敬重。 据有关资料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已达千部,它不曾明言其中当代文学史数目几何,据以推论,总在数百部之谱。这林林总总的当代文学史无非是两种类型,一者为教材,功能在于实用;二为研究型学术著作,功能在于提高学术水准。 学术型、提高性文学史的确为数不多,其中通史只有寥寥数部,而体裁史、专题史与断代史也不过几十部而已,其余的大多数皆为一般性教材。可以说这些教材多为模仿、移植之作,形成百鼎一味、众口一腔的局面。如果将它们一概斥之为“垃圾”,未免言重了些。依个人之见,说它们是面目相似的平庸之作,也许更“人性化”一些。不知方家以为如何? 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应该和对待其它著作一样,一是严格要求,期待它们提升学术水准;二是宽容对待,既鼓励研究型、提高型的著作推出,又容许普及型的教科书与形形色色的读物存在。如此态度,是否更有利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发展? 原载:《文艺报》2009年12月0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