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价值观,是指在文学批评活动中,在对文学的意义阐释与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价值观念。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问题,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这个时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嬗变,以及文学创新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变化相关联的,其中既有充分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值得肯定的积极方面,也存在着精神价值缺失或审美价值迷乱等种种情况。当代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经历了破除过去比较僵化的批评观念与模式,引入西方现代文学批评观念与方法,然后寻求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转型发展的曲折历程。在此过程中,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嬗变,这一方面是受到如上所说的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影响,同时也与当代文学创作实践中的价值观变化形成互动影响;另一方面,当代文学批评自身也力求实现观念与方法的大变革,其中既有对应有的批评价值立场的坚守,也有求新求变或茫然困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些都有必要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和文学实践中的价值观问题关联起来进行研究探讨。 首先,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审美观问题。既有必要继续重视文学“审美形式”方面的价值,更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出发,着眼于人与文学的审美关系,来理解文学的审美特性与意义价值——审美具有令人愉悦的特性与价值,具有令人解放的特性与价值,具有使人超越的特性与价值。当代文学及文学批评理应具有这样一种“人学”视野及其审美价值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们恰恰是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文学审美观念的误区:一是“文学审美本性论”,将“审美”视为文学的本原特性或惟一本质,除此之外不承认文学还有别的什么特性与功能,这并无益于文学观念的拨乱反正;二是“审美快感论”,将审美学意义上的感性解放,悄然替换成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官欲望的放纵,人的精神美感下降为动物式的官能快感,导致审美精神滑落,使文学审美活动中的感性与理性重新失去平衡,带来审美乃至人性的异化;三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观念,其积极方面是使文艺从圣坛回归民间,从精英回归大众,从艺术回归生活,而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文艺审美在大众化、世俗性的潮流中不断降低艺术审美水准,消解真正的艺术审美精神;四是“审美娱乐化”观念,将审美等同于娱乐,过于强化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而排斥其他方面的功能,导致当前文学的“过度娱乐化”、非理性化、低俗化和媚俗化,导致文艺审美精神的失落。 其次,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观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要求洞察人物事件所关联着的那些历史条件和现实关系,把握人物事件所处的历史潮流,从历史的必然要求与现实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中,对人物事件做出正确而深刻的分析评价。就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内涵而言,要求富有“历史理性”精神,即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生活及人物事件做出正确的理解与评价,起到推动社会变革进步和人性解放的历史作用,从而体现历史进步的价值观。然而某些文学批评有意无意地弱化“历史观点”,宣扬“新历史主义”或后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观。这些所谓“新历史主义”观,实际上放弃和消解了“历史理性”和历史进步的价值观,其结果只会带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社会历史观的混乱。 再次,关于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人性观问题。在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建立人性价值观的维度应当说是必要的,但仍需坚守马克思主义“历史人道主义”的人学观:一是人性本质观方面的历史主义,始终从人的社会实践及历史进程来理解人性,而不是抽象地想象和假设某种确定不变的人性;二是人性价值观方面的人道主义,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现象坚守历史的批判立场,始终以“合乎人性的生活”、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理念。无论是文学创作中对人性的描写与表现,还是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阐释与评价,都应当坚守这个原则。但在当代文学及文学批评中,也有人有意无意地张扬人性即“性”、人性即“欲”、人性即“情”、人性即“乐”等价值观念,成为一种有害的价值导向。当今究竟应当如何理解人性,建构什么样的人性价值观,既关乎当代文学的健康审美价值导向,更关乎当代人性的健全发展,因而值得引起足够关注。 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当代文学批评要在已经形成的多元探索局面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理应走“主导多元、综合创新”的道路。这就意味着,当今文学批评形态的重构,主要任务还在于“主导形态”的建构,即建构当今时代最需要提倡、也最需要发展的文学批评形态。而其中最重要的仍是文学批评的价值立场与价值观念的重建问题,这里的关键在于,在充分肯定和鼓励当代文学多样化发展的同时,还应当突出应有的主导性文学价值取向,特别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之成为文学艺术精神价值的“辐射源”——辐射渗透到当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实践中去,从而在整体上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问题研究”负责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原载:《光明日报》(2012年04月11日1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