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批评的矛盾与理论的误区——兼与唐小林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楚昆 参加讨论

    《文学报》2012年11月29日所发的唐小林对陈晓明博士的文艺批评的批评即《评论家的“矛”与“盾”》一文,虽然尖锐地指出了陈博士文艺批评的矛盾,但却没有深入地挖掘这种文艺批评的矛盾产生的理论根源,似乎令人口服心不服。
    唐小林在罗列大量的确凿事实后认为,陈博士的文学批评所呈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病象表现出当代文学批评最典型的坏毛病,并指出陈博士文学批评的三种病象:一、不顾事实、飚捧浮夸、毫无节制;二、名词轰炸、玩弄概念、故作高深;三、字词不通、逻辑混乱、文字粗疏。这些错误有些是相当低级的,恐怕是那些稍有文学修养的人士都不易集中犯的。而陈博士却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文学研究人才,怎么可能犯这些低级错误?可能有些人不知道陈博士被社会认可的程度,陈博士曾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06年还荣获中国作家协会文学批评最高奖鲁迅文学奖,并以纯粹学者身份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一个能够得到中国在研究、教育和组织等方面的最高文学机构都认可的人物无疑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学研究人才(还不是之一)。因而,陈博士的文学批评即使出现了唐小林所指出的这些低级错误,也不能随便质疑其文学批评能力,而是应该另找原因。唐小林的这种就事论事的文学批评不但可能会引起人们对陈博士的文学批评能力的怀疑,而且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中国当代社会至少是文学界人才选拔机制的信任。这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可以说,唐小林对陈博士的文学批评的批评最大的不足,就是这种文学批评仅仅停留在现象罗列上,没有深刻的理论批判。这种事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发生过。在1935年12月《中学生》第60期上,朱光潜以“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为题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并以中国晋代诗人陶潜为这种境界的典范,指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朱光潜对诗人陶潜的这种文艺批评遭到了鲁迅从三个层面上的尖锐批评。一、鲁迅指出朱光潜对陶潜诗歌把握得不全面。鲁迅认为陶潜的诗,除“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二、鲁迅指出朱光潜对陶潜诗歌把握得不准确。鲁迅认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浑身“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三、鲁迅进而指出了朱光潜文艺批评的误区。鲁迅认为,凡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是要陷入“绝境”的,在艺术,会迷惘于土花,在文学,则被拘迫而“摘句”。而朱光潜“立‘静穆’为诗的极境,而此境不见于诗”。在这个基础上,鲁迅提出了文艺批评的准则,认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的这种批评不可谓不准确。但是,鲁迅的批评因为没能深入地挖掘朱光潜文艺批评的理论误区,所以至今仍然有人不服。李泽厚就明确地指责鲁迅对朱光潜的这种辛辣批评太过分了。而朱光潜不但从小就喜爱《陶渊明集》,而且唯一的一篇较为系统的作家专论就是研究陶渊明的。如果仅仅指责朱光潜对陶渊明缺乏全面了解,不能知人论世,就难以令人信服。正是这种情形的存在,我们不能质疑陈博士的文学批评的能力,而是应该深入地挖掘陈博士的文学批评犯错的理论误区,即何种理论导致陈博士犯了唐小林所指出的这些非常低级的错误。
    唐小林批评陈博士的文学批评出尔反尔,既卖矛,又卖盾。一、陈博士一方面指出,作家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受活》丝毫不逊色于《百年孤独》,这种作品给人的震撼和冲击是非常强大的,对乡土中国历史的书写是所有中国文学都无法企及的。另一方面认为,贾平凹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中国乡土叙事在当代最卓越的代表。这是自相矛盾的。既然《受活》是所有中国文学都无法企及的,那么贾平凹的作品怎么又成了“中国乡土叙事在当代最卓越的代表”?难道贾平凹不是中国的作家而是外国作家?二、陈博士认为,贾平凹、莫言、张炜、李锐、路遥、陈忠实等等,都是首屈一指的当代中国乡土文学作家,如果要追究他们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联系,可能是徒劳的。这是没有搞懂首屈一指的基本意思。在现代汉语成语中,首屈一指就是弯下手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这将贾平凹等五六个作家并列在一起还能够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吗?在这个基础上,唐小林概括地指出,这种思维的混乱、自相矛盾的比附可以说是陈博士文学批评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实,陈博士的文学批评既卖矛、又卖盾不完全是思维混乱、自相矛盾,而是他信奉的理论使然。陈博士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告别理论”倾向和文学批评多元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曾鲜明地提出:“既然今天中国在文化上步入多元化的时代,那么,文学批评也有必要采取多元化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某种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要统摄一切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标准去理解当今纷纭复杂的文学现实。”这就是说,“批评应该有更广阔的容忍空间,看到文学作品的差异,看到作家的千差万别,尊重新的文学原创提供的陌生化的意义。”(《批评的有效性与批评的自觉》)从这种文学批评的多元化理论出发,陈博士就不得不肯定那些相互矛盾的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的相互矛盾必然反映在陈博士的文艺批评中。因此,陈博士将贾平凹等五六个作家并列为首屈一指并不奇怪。既然文学的表现形态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那么,不同的文学作品就没有价值高下的分别。当这些作家各美其美时,文学批评家认为他们都是“首屈一指”无不可,都是最卓越的无不可,都是无法企及的无不可。遗憾的是,陈博士没有将这种文学批评的多元化理论贯彻到底,即不该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与《受活》之间分出价值高下。唐小林没有深入地把握陈博士的文学批评的“病象”与其理论的内在联系,而是罗列一些陈博士的文学批评的表面“病象”,就难以促进文艺争鸣更深入的发展。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在极为缺乏文艺争鸣和文艺争鸣极难展开的当代文坛,《文学报》 近年来集中推出不少带有争鸣性质的文学批评文字,不但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冲击了文学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潜规则,活跃了文学思维,开拓了文学空间,其功是不可抹杀的。但是,一些文学批评文字却仅仅停留在现象罗列上,不能从理论上更深入地解剖那些文学“病象”,可谓治标不治本,往往是“热闹”过后,又归沉寂。
    原载:《文学报》2013年02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