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贝叶文学:引文注释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本网 巴莫曲布嫫 参加讨论

    1.参见岩林:《阿銮故事是傣族人民的金缅桂》,载于《傣族文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1982年版,第322页。
    2.《佛本生经》是巴利文经藏《小尼迦耶》中的第十部经,讲述佛陀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参见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页。
    3.参见曹成章:《阿銮故事反映的傣族奴隶制》,载于《傣族文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1982年版,第293页。
    4.有的传说中还有"变成人以后,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先投生于穷人,受尽人间苦难,最后才投生于沙铁(富人)、王子、国王,成为阿銮。
    5.原文引自西双版纳州民委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233页。其经书书名德宏本为《亥嘎罕哈鲁》,西双版纳本为《嘎迫》(白乌鸦)。
    6.引文出自西双版纳州民委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页
    7.从阿銮故事反映的社会背景来看,我们认为这类作品产生于傣族奴隶制社会时期,即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初期。
    8.引文出自西双版纳州民委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45-246页。
    9.参见西双版纳州民委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249页。
    10.亚谢,在森林里修行的高僧。
    11.长诗原题为"掌籍贺籍夯",有诗体和散体两种版本。引文出自吴肃民、莫福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古籍举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39页。
    12.参见王松:《傣族诗歌发展初探》,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1983年版,第194-196页。
    13.江应梁先生认为傣族历史上所经历的奴隶制社会是一种不发达的家长奴隶制,加上一层浓厚的农村公社的躯壳包围着,就使其奴隶制的色彩显得暗淡。相见其《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213页。
    14.黄惠 :《诗醇梵音盛──-也谈佛教的对傣族文学的影响》,载于《傣族文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1982年版,第121页。
    15.明·朱孟震篡编:《西南夷风土志》,原作者进入德宏地区是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
    16.李拂一译:《泐史》。
    17.至今尚未发现该书,仅在后出的《论傣族诗歌》一书中留有一些线索,原书名为《哇雷阿塔乃甘哈傣》,直译为"论傣族诗歌的内容"。成书年代较1615年成书的《论傣族诗歌》早180年,约当15世纪30年代。
    18.原书名为《哇雷麻约甘哈傣》,直译为"论傣族诗歌",简称《诗论》。
    19.详见祜巴勐(帕拉纳)著:《论傣族诗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1981年版,第62页。
    20.引自西双版纳州民委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271-273页。
    21.鬼神,多指傣族早期信仰的寨神勐神,即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祖先神灵。
    22.傣文文献《谈寨神勐神的由来》以及新发现的典籍《帕萨坦》和佛经《列罗》都记录了原始宗教和佛教之间长期的激烈斗争。
    23.引自西双版纳州民委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75-277页。吴肃民、莫福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古籍举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页。
    24.召片领又简称"召",意为广大土地之王,后专指西双版纳最高统治者,即中央王朝封的车里宣慰使。
    25.有学者认为故事取材于印度佛经《四檐葡经》,参见王国祥:《傣族长篇叙事诗与佛教》,载于《傣族文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1982年版,第164页。
    26.限于篇幅,我们不能涉及更多的同时期产生或定型的其它贝叶经叙事长诗作品。请参见西双版纳州民委编的《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王松同志撰著的《傣族诗歌诗歌初探》(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山茶》编辑部编的《傣族文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以及王懿之、杨世光编的《贝叶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7.清代傣族三大悲剧叙事长诗《线秀》、《娥并与桑洛》和《叶罕佐与冒弄央》,既有口承流传,也有成文的抄本流传,口传本与抄本略有变异。
    28.贝叶经中的散文,较为有名的是散文集《毫西贺勐龙》(《十六大勐游记》),作者是一位赞哈(歌手),在离开家乡的七年中,他走遍了十六个大勐的村村寨寨,了解各勐的风土人情,感受良深。便写下了许多散文和游记,汇集成册。这本散文集语言洗炼,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由于目前尚未翻译出版,无从再做更多的介绍。
    29.详见岩温扁、征鹏:《贝叶经---傣族文化的宝藏》,载于王懿之、杨世光编《贝叶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30.召勐,傣语音译,召为"王"意,勐是由有共同血缘或历史关系的若干村落组成并共处一个地域的区域划分单位,相当于"区"的概念。
    31."赕",奉献,傣族小乘佛教的仪轨,有赕帕(佛主)、赕塔(佛塔)赕水神、赕新年、赕坦(经书)等形式的宗教节日性献佛活动。参见王懿之:《西双版纳小乘佛教历史考察》一文,载于王懿之、杨世光编《贝叶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7-424页。
    32.见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西双版纳小乘佛教及原始宗教的调查资料》。
    33.引自西双版纳州民委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396页。另一种说法是,召玛贺并没有当国王,而是一直在民间流浪,传播他的智慧。因此,还有许许多多有关他的故事在流传。
    34.引自西双版纳州民委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96页。
    35.以上作品详见西双版纳州民委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97-400页;李子贤:《封建时期的傣族文学》,载于江应梁:《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573-576页。
    36.参见西双版纳州民委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9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