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影评]同一片蓝天,不同的土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29日 刘大先 参加讨论

    
    片名:《龙脊》(纪录片)
    国家:中国
    编导:陈晓卿
    片长:32分钟
    时间:1994年 
    几年以前,媒体上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文章叫做《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说的是由于农村与城市的出身差异造成的不公正,使得农村子弟在社会竞争中往往要付出高出同龄人数倍的艰辛努力。相信一定有很多人看了以后心有戚戚,否则也不会产生那么广泛的影响。
    当然,一个人奋斗了十几年,未必就是为了能够坐在星巴克里喝上咖啡,而是表明了一种终于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骄傲与辛酸。十几年以后,已经在北京工作的潘纪恩,在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是否会回想起小学毕业前,为了筹措学费在山里面淘金的日子呢?在1994年的纪录片《龙脊》中,当时13岁的潘纪恩还是小寨小学5年级的学生。
    潘纪恩的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山区一个叫龙脊的地方。龙脊现在已经是闻名遐迩的梯田风景区,但是风景并不能给在这里生活了300多年的瑶族乡民带来富足。这里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短缺,大山隔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也隔断了文明的辐射,任是如何折腾也无法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似乎注定的命运。
    9岁的一年级小学生潘能高,父母都不在了,他和11岁的姐姐潘能凤同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虽然是个文盲,但是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节衣缩食也要供他读书,再无能力支撑的姐姐只能辍学在家帮着做些家务。
    像姐姐一样的女孩子很多,同村的石梅珍和潘井妹半年前还是潘能高的同班同学,但是也都失学了。才10岁的女孩子在干完活后还是喜欢到学校里,倚在门边听课,或者和同伴做游戏。破陋的教室边上传来她们忧伤的歌声:“妹不知,爷娘不送妹读书,爷娘不送妹读课,无有文章无有名……”
    小寨小学隔年招生,共有4个班80多名学生,因为经济原因,龙脊适龄但无法入学的孩子大约就有40多人。潘军权和潘能高是最要好的朋友,两人每天形影不离,学习成绩不相上下,放牛的时候也一起背书。虽然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是已经能够感受到家里的窘况。
    潘纪恩比他们大一点,知道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是小寨小学唯一一个上晚自习的学生。他离开小寨,考上了乡小学民族班。因为没钱,不知道能否继续上学,他就去白水坳矿区淘金,几番辛苦只淘到些水银。就在准备回家的最后一天,他淘到了一个小小的金块,这让他很开心。
    希望工程给龙脊的小寨小学带来了3万块钱,乡亲们也都出力出料,帮着重修了教室。21岁的代课老师黄翠凤也很高兴,她是全村唯一的汉族人,一个人教几个年级的语文、算术和音乐。辛苦而收入菲薄的工作似乎并没有磨灭她的淡定从容,也许是因为她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希望。
    2006年,CCTV“见证”栏目又找到了影片中的几个孩子,潘能高这个当年沉默寡言的孩子中专毕业后,到广东打工,对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潘纪恩是小寨村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北京的一家旅行社工作,虽然离理想还有一定距离,但毕竟已经走出了上辈的生活。最终还是因为家贫失学的潘军权,却因为盗窃,被判了一年有期徒刑。那些女孩子,则不知道情形如何了——他们似乎就是龙脊这个村庄十几年来变化的缩影。
    我们常常说人生来平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历史沉积、地理环境等等因素,却必然存在着这样与那样的差异。同在一片蓝天下,不同土地上的人们却有着迥然有异的命运。而在《龙脊》的几个主人公的生活轨迹中,我们可能更加深刻地体会“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的含义。
    今年年初,笔者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山寨里,遇到了几个瑶族小孩子,他们的生存与教育处境同潘能高们如出一辙。在同他们聊天时,笔者无能为力,只能一再鼓励要好好读书。就像潘纪恩的故事所显示的,自助者天助,虽然现在较之十几年前,在儿童福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上的状况要好很多,但还是只有自己奋斗才能扭转和改变世代因袭的生活。如果先天的不足已然注定,那么就用“18年”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与骄傲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