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宗室出身的民俗诗人──文昭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未知 关纪新 参加讨论

    文昭(1680-1732),是在清代初期满族文学领域涌现出来的代表性诗人之一,字子晋,号芗婴居士、北柴山人、紫幢道人。他出身于爱新觉罗皇族,是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五世孙,原封镇国公百绶之子。清初知名的满族宗室诗人岳端和博尔都,都是他的叔祖。他的父亲百绶,初封镇国公,后被降为镇国将军,最后又因故被黜去世爵,成为闲散宗室。所以,作为“天潢裔脉”的文昭,终其一生,也没有能够袭封到任何的爵位。
    少年时代,文昭即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有幸拜当时中原“诗坛领袖”王士祯(字渔洋)为师,潜心锤炼写诗技艺,虽然写出过许多的诗歌,却并不轻易地拿给别人看。18岁的时候,有一次与叔祖岳端相见,岳端分韵命其为诗,他吟出了“花香高阁近,书味小楼深”的佳句,令岳端很是惊喜,便大加赞扬,说:“是儿冰雪聪明,不愧渔洋高第弟子。他日固不让一头地也!”
    到了文昭19岁这一年,康熙皇帝特命宗室子弟应乡试。文昭奉旨参加了科考。他的学识本属上乘,可是,却因为对儒学的神圣权威缺乏足够的恭敬,在后场考试中间用了《庄子》中的语句,犯了忌讳,不仅没有被录用,还遭到了严厉的处分,被放逐到台溪去居住。
    原本就对科举取仕不以为然的文昭,从此以后,完全丢掉了在官场上“进取”的念头。他索性就“辞俸家居,扫轨谢客,学道做诗”,彻底走上了一生甘为“闲散”而肆力于诗歌创作的道路。一首名为《自题诗集后》的诗作,准确地吐露了诗人不欲追逐功利而一心投入诗歌艺术创造的心声与追求:
    雕虫深愧壮夫为,呕出心肝也不辞。若欲昌诗甚无谓,为人徒自作姿容。
    另一首《自题写真》诗,也表达了他对世事的不满,以及由这种不满派生出来的返朴归真、顾影自怜的心理境况:
    乱头粗服葛天民,枯木寒灰浪漫身。我亦似渠渠似我,问渠端的是何人?
    文昭在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结集传世的,有《紫幢轩诗集》计三十二卷。
    文昭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他能够传神地描摹和记录下来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京城满族人生活的种种画面,为后世留下许多难得的民俗资料。例如,在他的笔下,清初满族少年的风采是那么地活泼生动:
    鹭翎缯笠半垂肩,小袖轻衫马上便。偏坐锦鞍调紫鹞,腰间斜插桦皮鞭。

                                    ──《见城中少年》
    即使是《校猎行》这类当时满族诗人们常常涉及的题目,经过文昭写出来,也显示出异常浓烈的风情氛围:
    朔方健儿好驰骛,擒生日踏城南路。怒马当风势如飞,耳立蹄蹻不肯驻。大箭强弓身手热,一时杀尽平原兔。穿胸贯腋血纵横,锦鞍倒挂纷无数。君不见,独孤信,会猎归来日已暮,侧帽驰马人争慕。
    文昭除了擅长状写满人生活场景之外,还喜欢运用去除雕琢文饰的晓畅语言,刻画和展现清代初期北京城乡之间纯真古朴的风土人情。他的这类诗作,也是与那个时代大多数满族人的审美习惯相一致的,而且还为其后的满族作家们长期热衷于都市民俗题材的创作,开了先河。
    《京师竹枝词》十二首,是文昭以“竹枝词”传统诗体,来分别叙写北京城一年十二个月里风光景物、俚俗世相的组诗,首首都能捕捉到这个月份里京师内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画面,客观,真切,风趣盎然。其中的《正月》写的是:“珠軿宝马帝城春,剩冷微喧半未匀。几日东风初解冻,琉璃瓶内卖金鳞。”《六月》写的是:“水槛凉生绿树遮,冰盘旋剖辣么瓜。潞河报道粮船到,满载南州茉莉花。”
    文昭的诗,常常直接借用市井俚语来表现风物特征,象《八月》一诗,以两头细中间粗的民间玩具“戛戛”,来形容秋天气候的特征,就格外贴切:
    四时最好是八月,单夹绵衣可乱穿。晌午还热早晚冷,俗语唤作“戛戛天”。
    因为长期创作反映民间生活现象的诗歌,文昭的作品里,也日益浓重地体现出诗人对黎民百姓生存实状的关注和认同。这一点,对一位贵族出身的诗人来说,也是值得肯定的。《赠西邻老农》,是他在京城右安门外赵村生活期间写的,从中,人们就可以读出文昭对民众心态的主动接近:“晌后耘田德少休,高林卓午绿荫稠。临风甘寝知无恙,横枕锄头作枕头。”
    文昭曾经编选刊刻过一部辑入清前期宗室文人诗歌作品的集子,题名为《宸萼集》。可惜的是,这部诗集,今人已难以找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