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影评]贴近“花朵之地”--《地东的夏天》(纪录片)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民族报 刘大先 参加讨论

    

片名:《地东的夏天》(纪录片) 

 出品时间:2004年

片长:78分钟

 编导:张江华、揣振宇、庞涛、陈景源


    剧情:
    在门巴族老人曲久的一首竹巴曲中,“地东村”这个深藏在雅鲁藏布江右岸大峡谷里的门巴族小村庄从弥漫的山雾中露出它的面相。地东村属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墨脱县背崩乡,历史上叫“罗荣”,是珞巴的名字,门巴人是后来从竹隅(今天的布丹)迁徙过来的,因为此地生态环境优越,所以就定居了下来。“墨脱”是“花朵”的意思,地东正是个“花朵之地”,在这外人极少光顾的峡谷深处,门巴人过着远离闹市的宁静生活。片子分为“峡谷中的村庄”、“平静的生活”、“山外的世界” 3个部分。
      墨脱山多水多,地势险峻,常常有泥石流,阻隔了门巴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得这里变得闭塞。气候属喜马拉雅山东侧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蔓稼等作物,刀耕火种还是主要生产方式。村里的耕地一般都在江对面,镜头里村民嘎玛措姆在给准备上山的家人准备食物,他们要花半天的时间通过溜索过江,然后往往在窝棚里待十来天,进行翻地、除草、施肥等日常劳作。他们一般还带着火枪,对付野猪、狗熊、猴子等祸害庄稼的动物。30年来,因为人口增多,开荒烧林,土地扩大了一倍。
    门巴人用竹木建房,粮仓不和住所在一起,是架空的,既防潮又防鼠。大米、蔓稼之外,玉米是他们重要的粮食,主要用来酿制黄酒和白酒。门巴人好酒,黄酒就是他们日常的饮品。酿制黄酒需要经过脱粒、研磨、翻炒、蒸煮、加酒曲、盖叶发酵几个步骤,工作量比较大,主妇很大一部分日常劳动就是酿制黄酒。黄酒除了日常自用、待客,还是送行聚会时必备的东西。因为交通不便,出山不易,门巴人特别重视送别,往往全村都来会饮,送至村口。
    曲久老人喝醉的时候跳起的传统舞蹈已经没有几个人会了;村民原先用石锅蒸煮,现在用铁锅了,也有用高压锅的;虽然小病小灾还请巫师驱鬼治病,但是大病就要出山了;年青一代的孩子也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村党支部书记高荣是个退伍兵,他将自来水、小水电、广播、电视等新鲜的山外事物带到了这里。中央发布的政策、北京发生的“非典”疫情就是通过广播和电视传到他们耳里眼中的。虽然人迹罕至、生活平静,但是地东也在一点点潜滋暗长地变化着。
    简评:
    
    很多商业电影孤立地描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诸多表象,只知道民族文化中“有什么”,而忽视了“为什么”。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许多案例都生动证明,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需要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观察与解释。《地东的夏天》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对地方民族文化生态进行 “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影片。
    “深描”是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借用吉尔伯特·赖尔提出的概念,笔者的理解是相对于“浅描”对文化表象的直观描述而言,“深描”是基于对异文化的意义结构的分层等级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解释性描述。观察者在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时候,在他们自己的日常系统中来理解他们,并形成解释系统,寻求对被研究者的观念世界、观察者(解释者)自身的观念世界以及此观念的接受者的观念世界的三方互动和三方沟通。这样也许才能达到最真切的沟通和理解。
    本片在日常写实中,提出了许多可以继续深思的问题: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对自然资源的索取限度,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前景,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张力,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同建设发展有效地结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