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影评]缅甸佤乡的真实记录--电影看板:龙潭佤乡(纪录片)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 刘大先 参加讨论

    ·影视看板·
    片名:龙潭佤乡(纪录片)
    编导:郭锐(岩嘎)
    出品时间:2004年
    影片长度:37分钟 
    剧情:
    龙潭特区是1992年4月12日缅甸国设立的县级特区,与中国云南省思茅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接壤,有五乡一村,主要生活的是佤族(佤邦)。佤族是农耕民族,属于南方稻作文化的一支,龙潭佤乡种植水稻、旱稻、玉米、小红米、洋芋等。佤乡的另一个特产是茶叶,至今还存有两个人合抱的千年古茶树。畜养的家畜以牛马为主,因为民风淳朴,牛马常常野外过夜,也没有丢失的现象。牛是高贵而神圣的象征,为祭祀时必备的牲口。当地马帮则在现代交通运输的冲击下,渐趋消失了。
    佤族是快乐的民族,保留着协作互助的传统,插秧的时候,乡亲们不请自来,一村人且歌且插,歌声不断。休息的时候在田边地头吃特色的“烂饭”——一种用旱谷、大米、鸡肉、小猪肉、辣椒和香料混合煮熟的美食,用树叶包着,手抓着吃,其乐融融。
    佤乡山寨的建筑大多是毛笋结构:上层是生活区,中层是火塘,下层用来关牲口。房子一侧是粮仓,房门外是房廊,有露天晒台。进到佤族人家里,必有水酒,这种用小红米酿造的酒,是必备的待客饮品。佤族人敬酒热情而有节制,客人如果不胜酒力可以反敬主人,或请人代饮,主人也不以为忤。片子的结尾是一户普通佤族人家一天的日常生活:劳作、休息、娱乐、教育,岁月静好,苦中有乐。
    1885年,英国殖民者侵入,带来了罂粟和长久的烟毒危害。1996年,佤邦开始禁毒。2005年6月26日,特区政府集中进行销烟,好似林则徐当年在虎门一样。在政府的努力下,佤乡的教育也经历一个从无到有、渐渐壮大的过程。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方历史正在被改写,传统依然生动的土地;这是一方外界涉足不多,却又同世界密切相连的土地。
    简评:
    缅甸佤邦与中国的佤族同源共祖,操汉、佤两种语言。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情风俗、文化传统除了国籍的不同,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民族文化一脉相传的亲和力使他们保持了从未断绝的联系。因此,观察龙潭佤乡的情形实际上也能窥见我国佤族的现实处境。
    《龙潭佤乡》是中国佤族编导拍摄的反映缅甸龙潭特区的纪录片,剪辑手法和叙事层次已经很成熟了。片子在有限的篇幅里,宏观上介绍了大到佤乡的地理、作物、习俗、家族传承、当代变革;微观上纪录了小到民间艺人制作餐具“木拉”的过程;乡里作为文化传承人的老人唱木鼓祭词和拉木鼓歌的细节;佤族实行逆推反连父子联名制,子辈与父辈名字相连,由后一辈向前一辈推算,世代延续。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父子联名制家谱,赵桑松老人的家谱从自己这一代往上推,已延续了27代……这些鲜活的民族生活内容在日趋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现代生活中已经岌岌可危,能够留下来影像记录就显得弥足珍贵。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强调了龙潭特区政府在佤邦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了农、工、商业以及禁毒事业的进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同样面临着类似龙潭佤乡的情况,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推动经济的开发;如何在变革创新的时候,还能赓续传统的血脉……佤乡的经验与教训都值得思考,这也许是一部纪录片在记录真实背后更有现实意义的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