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大观(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未知 关纪新 参加讨论

    第三章英雄史诗
    第一节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优势品类
            
    史诗,顾名思义,是以历史为创作题材的叙事诗。换句话来解释,是用诗的形式记载的历史。一般地说,被称为史诗的作品,都应当具有较长的篇幅和较大的容量。史诗从广义上看,可以分为创世史诗与英雄史诗两大类。不过,所谓创世史诗,实际上是用诗体形式出现的神话作品,应该属于神话范畴。因此,在人们谈到史诗的时候,常常是专指英雄史诗而言。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凡有英雄史诗的民族,总是感到特别的骄傲。这是因为每一部英雄史诗中,都闪现着民族先民步入文明之门时的勃勃英姿,都展示着本民族语言艺术最初成熟的特殊魅力,会令其世世代代的后来者感奋不已。
    一,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被发现。
    在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远未真正形成之前,国外的英雄史诗理论研究已经相当发达。不过,那时人们公认的最有代表性的英雄史诗只有五部: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珂婆罗多》。甚至连德国            的大学问家黑格尔,也囿于当时的视野,说过“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之类的错话。
    产生这种误解,大概与那时在西方学者眼中也基本上是以汉民族的文化来代替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有直接关系。的确,我国汉族的文学留存中,可以称得上民族史诗的作品,几乎没有。是从前有过而后来随着正统典籍文化的独领风骚便失传了么,也许这永远都是个谜。
    与汉族文化有着鲜明反差的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创造了许多汉族所不具有的奇迹。近些年来,英雄史诗在少数民族民间的大量发现,以及《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三大英雄史诗卓立其间的事实,正是此种文化奇迹的一个突出表现。这些史诗作品,已经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群,不单填补了中国文学因汉族无史诗造成的空白,而且成了国际上文化人类学界重新认识东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雄史诗,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是特别优长与特别富有的一个品类,它证实了中国不仅不是英雄史诗的贫乏国度,相反,倒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英雄史诗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二,英雄史诗在我国的基本分布。
    目前已有的民族民间文学普查结果说明,我国从东到西、从北到到南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而在这些民族中间,长期从事游牧生产活动的民族较长期从事其他生产活动的民族,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较南方各语系的民族,英雄史诗作品的蕴藏量,都要更多一些。
    蒙古族是我国英雄史诗作品最多的民族之一。现在有所记录的中国境内蒙古族的英雄史诗,已近100部之多。这些史诗的流传地区,分布在包括巴尔虎、布里亚特、扎鲁特、科尔沁、阿巴嘎、察哈尔、乌拉特、鄂尔多斯以及青海、甘肃、新疆等大面积的蒙古族聚居区。而其中,又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尔虎部、扎鲁特—科尔沁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卫拉特部等三大中心。巴尔虎部的英雄史诗,主要有《阿拉坦嘎鲁夫》、《珠盖米吉德夫》、《三岁小勇士古纳罕》、《骑金黄马的安达乃夫》等,这些作品情节比较简洁,结构相对严密,篇幅不很长,带有明显的原始创作的特点。扎鲁特—科尔沁部英雄史诗,有《杰出的好汉阿日亚夫》、《阿斯尔查干·海青》、《孤儿灭魔记》等,既保留着古老史诗的一些特点,又可以看出其后来的演变迹象。而卫拉特英雄史诗包括著名的长篇作品《江格尔》以及《那仁汗传》、《汗哈冉贵》、《钢哈尔特布赫》等,这些作品在原始史诗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情节更曲折,结构更复杂,规模也更宏大。我国蒙古族英雄史诗三大流传中心作品的情况,体现了该民族英雄史诗同源异流的发展进程。
    新疆地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各少数民族,也拥有许多自己民族的英雄史诗。这中间,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最为著名的。此外,维吾尔族的《乌古斯可汗传》和《古尔乌古里》,哈萨克族的《克里木的四十勇士》、《阿勒帕米斯》、《库博兰德》和《英雄的塔尔根》,柯尔克孜族的《库尔曼别克》、《叶尔·吐斯特克》和《江额尔·木尔扎》,乌兹别克族的《昆土格穆什》,等等,也都在各自民族中甚至于彼此之间,广为流传。
    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不仅在藏族民间流传得非常普遍,同时也在土族、纳西族、裕固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一些地区有所传播。而在蒙古族中流传的英雄史诗《格斯尔》,既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具有同源关系,又在内容上有着一些明显的不同,其作品本身早已经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的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认为是以创世长诗比较富有而著称的。其实,他们中间的一些民族,也不乏饶有特色的英雄史诗。纳西族的《黑白战争》、壮族的《莫一大王》、傣族的《厘俸》等等,都堪称其中的代表作。
            
    第二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
            
    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一部使藏族文学史册为之更加辉煌更加厚重的不朽之作。它在藏族的民间经历了漫长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受到了藏族人民格外的珍爱。有一句藏族谚语说得好:“岭人口(指藏区人民)中人人都有一部《格萨尔》”。
    一,作品的规模与流传。
    《格萨尔》,是目前国内外已知的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也是迄今人类所有的文学创作中最为宏大的一部作品。
    这部英雄史诗,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区的藏族群众中世世代代广泛流传。史诗的传播,主要靠民间艺人的演唱来口耳授受;而艺人们的演唱,又有藏文的手抄本和木刻本的基本框架为据。在民间流传的史诗本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分章本,一种是分部本。分章本是把史诗主人公格萨尔的英雄业绩,集中到一部书中,分为若干章节来讲述。目前已在各地发掘到的这样的分章本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少则三章或七章,多则九章或十一章。分部本则往往是把分章本中的某个故事扩充为相对完整的一部,或者在分章本的情节之外发展出新的故事,成为新的一部;有的分部本又在流传中派生出新的分部本来。于是,结构恢宏的整部《格萨尔》就环环相扣地形成了。
    《格萨尔》究竟有多少部?这是个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准确地予以回答的问题。据有关人士对目前已经搜集到的各路民间艺人所演唱的资料进行的统计,有大约80部之多。假如再将不同的异文本累加起来,可能会超过200部。由于现在全国协作进行的这部史诗的整理出版工作还远未结束,所以任何关于《格萨尔》整部作品的总行数与总字数的介绍,都只能是概略的估算。不过,现有的几种估算已经让人们很感惊讶和振奋了:有人说史诗全长150多万行,1000多万字;也有人说史诗全长达数百万行,超过1600万字。
    当代从事《格萨尔》演唱活动的藏族民间艺人有近百人。1986年去世的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扎巴,生前自报可讲唱这部作品大约40余部,经记录的已有20多部,60多万诗行,600多万字,相当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作品总长的20倍。
    二,《格萨尔》的内容与主题。
    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以藏区岭国的格萨尔王一生的光辉业绩为主线,展开整部作品的故事情节。
    作品从英雄的降生说起。天上白梵天王的小儿子,为了拯救下界惨遭魔怪荼毒的百姓,应菩萨约请而下凡投胎。他来到人间,经历了困苦倍尝的少年时代,终以赛马胜利而称王。其后,他专门从事于降伏妖魔、除暴安良的正义事业,得到了人民的拥戴,被尊称为格萨尔王。格萨尔一生南争北战,抗击外辱,惩治内奸,先后征服了周边十八个大宗、七个中宗、四个小宗,取得了无数次胜利。在许许多多战事之间,史诗中也穿插有一些动人的生离死别和爱情故事,以及有关藏族历史风情的真切描述。作品以年迈的格萨尔王传位于侄儿后重返天国结束。
    《格萨尔》是一部在广大藏区长久流传而没有经过系统整理的民间文学巨著,它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思想倾向也是多重的。虽然其思想倾向中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成份,但是,就整部作品来看,主题却是很健康积极的。
    史诗中的格萨尔曾一再宣称:“世上妖魔害百姓,抑强扶弱我才来”。格萨尔的确是正义与善良的化身,他和一切鱼肉人民的势力不共戴天,不断地把众生从暴政下解救出来。他所统治的岭国,被描绘成人人幸福安康的乐园。为百姓除害,以人民生计为重,正是这部史诗最鲜明的思想主题。
    反对民族分裂,推进民族统一,是作品的又一层重要倾向。格萨尔在反对侵略保卫祖国的同时,也征讨和降服了许多分裂割据势力。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藏族人民渴望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愿望。
    另外,史诗歌颂了以格萨尔为代表的英雄人物,充分肯定了人类在与外部世界做斗争中的才智和力量。这也是作品作为英雄史诗而比人类早期神话在思想上大为进步的地方。
    三,作品的艺术成就。
    结构恢宏,容量巨大,是这部史诗的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格萨尔》作品中,不仅歌颂了民族不朽的英雄及其崇高的精神,而且展示了古代藏区生活的一切侧面。把它看成是藏族历史的百科全书,实不为过。
    史诗中先后出现的重要人物有上百个,这些分别有长幼、男女、凶善不同身份的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除了格萨尔的形象得到了作品的全力塑造之外,王后珠牡的性格也十分生动;同时,老英雄查根以及刚烈的嘉察、智勇的典玛、奸诈的晁通、贪婪的白帐王……都给欣赏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格萨尔》以讲唱形式在民间流布,载歌载叙的传播,为群众喜闻乐见。作品中还容纳了许多藏族神话、传说、民谣、谚语、格言,更使这部英雄史诗在艺术上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第三节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
            
    我国新疆天山深处和帕米尔高原一片片美丽的草场上,世代生息着勤劳而刚毅的柯尔克孜族人民。在他们中间,有一部长篇英雄史诗,几百年来传唱不衰。这部作品,就是被称作“柯尔克孜民族之魂”的《玛纳斯》。
    当代著名的“玛纳斯奇”(即演唱《玛纳斯》的歌手)居素甫·玛玛依,在史诗的开头这样唱道:“奔流的河水/有多少已经枯干/绿色的河滩/有多少已经变成了戈壁/多少人迹罕到的荒野/又变成了湖泊水滩/平坦的大地冲成了深涧/高耸的山崖变低塌陷/从那时候起啊/大地经历了多少变迁/戈壁上留下了石头/石滩又变成了林海/绿的原野变成河滩/山涧的岩石已经移迁/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啊/唯有祖先留下的史诗/仍在一代代流传……”
    一,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形成和传播。
    《玛纳斯》是一部歌颂民族英雄玛纳斯以及他的数代子孙生生不息、抗击外患辉煌业绩的史诗巨作。这部巨作,不仅在我国的柯尔克孜族民间流传着,也同时在与我国新疆比邻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长期传唱。这部大型民族英雄史诗全诗共分八部,总计20多万诗行。八部中每一部,都以玛纳斯和他的后代英雄们的名字来命名。这八部的题目和内容是:
       第一部《玛纳斯》,讲述英雄玛纳斯联合各部落及其他受欺侮的民族,一同反抗卡勒玛克与克塔依强权侵略的斗争业绩;第二部《赛麦台依》,表现玛纳斯之子赛麦台依在父亲遇害后,率领所部与强大的敌人英勇斗争,而终遭叛将杀害的情景;第三部《赛依铁克》,唱的是第三代英雄、赛麦台依之子赛依铁克内惩奸细外逐强敌从而振兴民族的功勋;第四部《凯涅尼木》,叙述了第四代英雄、赛依铁克之子凯涅尼木继承先辈平息内外忧患大业,惩办恶豪,为人民赢来安定生活的故事;第五部《赛依特》,表现了第五代英雄、凯涅尼木之子赛依特为民除害,斩杀七头恶魔的情景;第六部《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说的是第六代英雄、赛依特的两个儿子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的故事,阿斯勒巴恰不幸早亡,弟弟坚持了先辈与父兄的事业;第七部《索木碧莱克》,讲述第七代英雄、别克巴恰之子索木碧莱克战胜卡勒玛克、唐古特、芒额特的名将,击溃外来侵略者的业绩;第八部《奇格台依》,歌唱了第八代英雄、索木碧莱克之子奇格台依坚持先辈遗志,与卡勒玛克掠夺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英雄史诗的总称是《玛纳斯》,其中第一部题目也是《玛纳斯》,这说明整部史诗巨作的核心部分,还是第一代英雄玛纳斯创建丰功伟业的故事。整部史诗以第一部分为最长,有五万多诗行,占了作品全长的四分之一。从艺术角度来看,史诗第一部也最成熟和饱满。
    据这部作品的研究专家介绍,大型史诗《玛纳斯》所反映的是公元13至16世纪之间的社会历史事件。其中第一部《玛纳斯》,大约最初形成于15到16世纪之间,而史诗的第二至第八部,形成的年代要更晚些。
    自这部史诗出现以来,便得到柯尔克孜族人民的特殊钟爱。一代一代的“玛纳斯奇”在无数次的传唱中,根据群众的审美需求,在内容与艺术上对作品原有的古老母题,反复地加工完善。在该民族中间,一般的“玛纳斯奇”只能讲唱史诗的第一部,而会讲唱其中三部以上的“玛纳斯奇”便可以被尊之为大歌手。我国柯尔克孜族的居素甫·玛玛依老人,是目前国内外唯一能够讲唱史诗八部全部内容的歌手,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大师级的“玛纳斯奇”。
    二,《玛纳斯》的艺术特色。
    英雄史诗是将塑造民族英雄的崇高形象,作为第一要求的。以玛纳斯为首的一个家族的八代民族英雄,和在他们周围聚集的众多英雄人物,以及所有这些英雄身上体现着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这部作品所着力颂扬的。
    玛纳斯,是史诗的第一主人公。在第一部史诗中,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他而展开,所有的人物都围绕着他而出现。他虽然在第一部的结尾就壮烈捐躯,但是其英雄形象所产生的精神影响,却明确地贯穿于后面的七部史诗之中。
    在玛纳斯出生之前,占卜师就预言了英雄的降临,敌人用尽心机却没能阻止他的出现。他从11岁即驰骋沙场为民族而战,到花甲之年牺牲于敌人的毒斧之下,一生所从事的气吞山河的事业,全是为了自己的民族与人民。有了他,民族的生存和幸福才有保障。他既真挚善良,又粗犷狂放,是一位性格饱满的英雄人物。作品尤其可贵的地方,是不仅热烈讴歌了玛纳斯的各种优秀品质,也没有掩饰他的缺陷。有时他表现得勇而少谋,刚愎轻敌,甚至连亲人的劝告也听不进。这致命的弱点,最后竟夺去了这位盖世英雄的生命。这样一位活生生的英雄,的确会给各民族众多的作品欣赏者留下不灭的印象。
    史诗中所描绘的玛纳斯的妻子卡尼凯、玛纳斯的四十位勇士和十四位汗王、玛纳斯身后的七代英雄,还有作为敌方的众将帅,也都在形象上各呈其态,活灵活现。
    英雄史诗《玛纳斯》各部情节相对完整,而彼此又环环相扣,形成了链条式的叙述结构。各部之间的人物有别,情节也不雷同,始终有引人入胜之感。
    这部作品另一个鲜明的特色,是处处充溢着荡人心魄的悲剧气氛。玛纳斯及其他许多英雄,都有着轰轰烈烈的死。这不但艺术地反映了柯尔克孜民族所承受过的众多的历史灾难,也使史诗的审美性得到了升华。
    《玛纳斯》在语言上大量借助于民俗色调较强的比喻、夸张等手段,在诗体创作中运用古代阿尔泰民族习用的押头韵与后来人们所喜爱的押脚韵两种并举的形式,使这部作品更增添了形象美和音乐美。
            
    第四节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江格尔》,是我国蒙古族众多的英雄史诗中最为宏大的一部,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类作品在艺术上最重要和最为成功的的代表作。它与《格萨尔》、《玛纳斯》并称我国的三大英雄史诗,在国际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作品的产生及其内容梗概。
    英雄史诗《江格尔》,是蒙古族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结晶,作品从其雏形产生,到在广泛的流传中逐步丰富乃至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江格尔》中的某些基本故事情节,产生于蒙古族先民由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初期过渡的历史阶段;而其后的许多年代里,蒙古族人民在各种社会发展阶段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积累,又被随时熔铸到这部他们心爱的作品中,寄托于作品中一些人物的身上,从而使史诗包容了多重历史文化成份。
    《江格尔》这部史诗,首先形成于我国新疆的蒙古族卫拉特部。后来,随着卫拉特蒙古诸部族的多次历史性的大迁徙,史诗作品也得到了相当广泛的传播。近代以来直至目前,已经发现这部作品有所流传的地域,包括有我国新疆卫拉特蒙古各部族聚居区、俄罗斯联邦伏加河与顿河流域卡尔梅克蒙古人居住地,以及蒙古国西部的一些地区。
    大型史诗《江格尔》,是由许多分部的史诗作品汇集而成的。由于《江格尔》的流布既长久又广泛,所以,作品在不同传播地域和传播阶段的变化情况也多有差异。要对各地各历史时期这部作品的总体情况做出统一的估价,很不容易。除掉流传中各分部的异文,这部史诗的总量,大约在60部至80部之间,全诗长达10万行左右。
    《江格尔》的全部故事,都围绕着英雄江格尔及其率领的12名雄狮大将和6000名勇士共同保卫家乡保卫人民的壮烈斗争展开。内含的每部史诗,在保持人物、地域和历史总背景一致的前提下,各自由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组成。有一部早期用托忒蒙古文字记录整理的《江格尔》手抄本,其中共收入史诗的13个分部。从这13部的内容构成,可以大致了解到整部史诗的基本组合形态:
    第一部讲述江格尔和大将阿拉坦策吉二人的战斗故事;第二部讲述大将洪古尔的婚事故事;第三部讲述英雄喀拉和萨纳拉的战斗故事;第四部讲述洪古尔与窃马贼的恶战;第五部讲述洪古尔与芒乃可汗间的战斗;第六部讲述大将萨布尔出走与返回间的故事;第七部讲述洪古尔之子等三位小英雄出征的故事;第八部讲述洪古尔酒醉出征的故事;第九部讲述美男子明彦获取敌方一万匹骏马的故事;第十部讲述明彦活捉库鲁门可汗的故事;第十一部讲述因江格尔出游而造成家乡被洗劫的故事;第十二部讲述江格尔、洪古尔与喀拉、黑纳斯部下的斗争故事;第十三部讲述江格尔与西拉、蟒古斯的斗争。
    把史诗中的几十个故事梳理一下,这些故事大致可以分为江格尔身世、江格尔与将士结交、江格尔及将士的婚事、江格尔及将士征战等几种类型。这些故事类型,是在目前人类最优秀的几部英雄史诗中所常见的。所不同的是,《江格尔》史诗中的一切内容,充分表现出来的,又是古代蒙古族生活的固有特征。
    二,《江格尔》的艺术特色。
    史诗刻画了以江格尔、洪古尔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古代蒙古族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最生动和感人的地方,就是他们身上自始至终体现出的蓬勃奋发的英雄主义气概。脱胎于远古神话创作的艺术思维,蒙古族的史诗创作中还保留着将所崇敬的英雄人物神化的思维习性。作品中江格尔的伟大、洪古尔的勇猛、阿拉坦策吉的智慧……均集中了蒙古人民的优长,达到了超人近神的境界。而这些英雄又都是有着复杂性格的活生生的人,这就使这部作品与神话截然地不同,达到了神话作品不可能达到的艺术成熟。
    理想主义的光彩照射,是《江格尔》的又一艺术特征。作品中江格尔及其勇士们誓死捍卫的地方——“宝木巴”,是世世代代蒙古人民的理想国,那里没有衰老和死亡,没有鳏寡与孤独,人丁兴旺,四时如春。史诗得以在民间长久的传颂,与蒙古民族永不止息的幸福追求密切相关。
    《江格尔》又是一幅古代蒙古族生活的长卷风情画。它的内容,涉及到蒙古历史文化的所有方面,处处呈现蒙古人民的审美情趣。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对骏马的描绘与歌唱,是这种民族审美的突出表达。 “从日出方向过来的/以草为食的你/血肉之躯的我/我撇开你怎能行动/你离开我如何生存……”人与骏马的高度和谐,只有在具有悠久游牧文化的民族中间,才会如此地真切。
    《江格尔》是用卫拉特蒙古民间语言,配以蒙古族传统音乐曲调演唱的作品。它在诗律上,采用押头韵、押脚韵、押腰韵兼而有之的形式。演唱时,往往要用陶布舒尔琴(即三弦)伴奏。
    “江格尔奇”,是蒙古族对《江格尔》传唱艺人的称呼。历史上众多的“江格尔奇”对发展和保留这部英雄史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随着民族文化的历史性变迁,今天,蒙古族民间还能说唱多部《江格尔》史诗的“江格尔奇”已经为数不多了。这种情况,既督促人们要更快更多地把民族文学遗产抢救出来留交后世,同时,也说明民族文学的发展史册,早已经该翻过英雄史诗独领辉煌的那一页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