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史》主编: 吴元迈,1934年出生,1960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语文系毕业。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评审组组长、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理论课题组主要成员等。1986年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独著有《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1993)、《吴元迈文集》(2005)等;合著有《苏联文学史》(副主编,三卷本,1994);主编有《世界文学评价丛书》(1993)、《外国文学》(2006)等。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译林出版社和凤凰出版社),从1995年实际酝酿到2004年正式出版,历时十个春秋,横跨两个世纪。 这是一部大型和“全景式”的断代文学史,共五卷,约250万字,涵盖世界五大洲———亚非和欧美,即东方和西方60多个国家的文学。该书以上个世纪之交为起点,以新的世纪之交为终点,并力图以新的角度来审视20世纪各国文学变化和发展的历程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采取按时期而不是按国别的编写方法。全书共分五个时期,每一时期为一卷,即“世纪之交:19世纪80、90年代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29年欧美经济大萧条”、“1930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至1969年法国‘五月风暴’”和“1970年至20世纪末”等,每卷均有概论,每章均有概述,各节则是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专论。 该书作出绪论、概论、概述和专论这样的设置,其目的在于:第一,力求多层次地、完整地对百年来各国的社会进程与文学进程、文学的嬗变与革新、共性和个性、世界性与民族性、接受和影响、成就与不足等,进行比较全面而系统、客观而深入的评述和论证。第二,力求全方位地展示20世纪的文学格局和思潮流派的变迁,即传统的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的现实主义、多流派的现代主义与实验主义(即一般所言的“后现代主义”),以及被国内外某些同类史书所回避、所忽视的无产阶级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并把它们作为一个变化着和发展着的动态过程来考察。同时说明,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往往是在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中展开。第三,力求更深入地在广阔的背景中描绘和阐述文学大家的独特风貌、独特成就和奉献。 关于本书的特点和意义,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忠祥认为,该书尽可能凸现五方面的‘两结合’,即纵向历史性文学史的阐述与横向共时性作家作品的评析相结合,积极拓新与严格务实相结合,翔实考证与学术探索相结合,理论引发与实证个案相结合”。“其规模如此之广大,视野如此之宏阔,涉及文学流派和作家如此之众多,不仅在国内前所未有,即使在国外也是罕见的”。 该书是科研机构、出版社和多所高校十年通力合作的结晶。第一,该书由我院外文所和多所高校编著而成,主编为吴元迈,副主编为陶洁(北京大学)与王守仁(南京大学)。编委会也由双方共同组成,每卷设两名分主编,负责该卷的撰稿、统稿和通稿。有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撰稿,分别来自我院外文所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外国文学领域中几代学人的代表,该书则是他们多年学术探索和学术积累的结晶。 第二,该书是科研机构、高校与出版社通力合作的结晶。为了编写工作少走弯路,保证质量,译林出版社编印了不定期的《编史通讯》,供大家交流体会和经验,并就编写过程中一些共性问题开展笔谈,进行探讨,这对编著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该书也是编者与审读会和结项评审组成员通力合作的结果。以王忠祥为组长的8位成员,分别来自于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我院外文所,都是各自研究领域里的专家。他们对书稿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极为中肯和宝贵,为该书的进一步修改起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