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二 论民族民间文学内容(23)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民族文学网 弗里德里希·恩格 参加讨论

    即两种语言争夺优势的地方;但是大体上已十分清楚,哪儿应该仍然是德语地区,哪儿应该仍然是罗曼语地区。地图上大多数地名所具有的古代下法兰克语形式和古代高地德意志语形式证明,它们是九世纪的,最迟是十世纪的,所以,分界线到卡罗林王朝末期就已经基本上划定了。在罗曼语的那一面,特别是在语言分界线附近,可以找到由德语的专名和罗曼语的地名标志合并起来的混合地名,例如,在麦士河以西凡尔登附近有:Eppone curtis, Rotfridi curtis, Ingolini curtis, Teudegisilo-villa,即今天的伊佩库尔、雷库尔-勒-克勒、厄尔河岸阿姆布兰库尔、提埃尔维耳。它们是罗曼语土地上的法兰克封建主的领地,小块的德意志移民区,先后被罗曼化的。在城市和某些农业地区里有较大的德意志移民区,它们比较长期地保存了自己的语言,例如“路易之歌”[1]就是在九世纪末从这种移民区里出现的;但是, 842年的国王和王公的誓文[2](在誓文中罗曼语已经作为法兰克王国的正式语言出现)则证明,法兰克的大部分封建主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罗曼化了。 
    一旦划分为语族(撇开后来的侵略性的和毁灭性的战争,例如对拉巴河地区斯拉夫人[3]的战争不谈),很自然,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民族〔Nationalitaten〕开始向民族〔Nation〕发展。洛林这个混合国家[4]的迅速崩溃,说明了早在九世纪的时候这一自发过程就已是如何强烈。虽然在整个中世纪时期,语言的分界线和国家的分界线远不相符,但是每一个民族,也许意大利除外,在欧洲毕竟都有一个特别的大的国家为其代表;所以,日益明显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nationule Staaten〕的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最重要杠杆之一。 
    在这每一个中世纪国家里,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而同时他们又不断反叛这个最高首脑。整个封建经济的基本关系(分封土地以取得一定的人身服役和贡赋),在处于最初和最简单的形式时,就已经为斗争提供了充分的材料;特别是当有这样多的人要找借口的时候更是如此。而到中世纪后期,当所有各地的采邑关系造成了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赐给的、剥夺的、重新恢复的、因罪过丧失的、作了改变的或另作限制的,——这团乱麻又不可能解开的时候,情况是怎样的呢?例如,大胆查理在他的一部分土地上是皇帝的臣仆,而在另一部分土地上则是法兰西国王的臣仆;但另一方面,法兰西国王,大胆查理的领主,在某些地区同时又是其附庸大胆查理的臣仆。这样,冲突怎能避免呢?因此,才有向心力和离心力在漫长的世纪中变化不定地起着作用,向心力使附庸归向中心即王权,因为只有这个中心才能保护他们防御外敌和互相防御,而向心力则经常地、必然地变为离心力;因此,才在王权和附庸之间进行着不断的斗争,凶野的喊叫在这整个漫长时期中淹没了一切,这时掠夺是自由的男子唯一值得干的行业;因此,才发生无穷无尽的、接连不断的一大串背叛、暗杀、毒害、阴谋和各种简直无法想像的卑鄙勾当,这些勾当又都隐藏在骑士精神的美妙名义后面,也没有妨碍无休止地大谈荣誉和忠诚。 
    (以上区域内文字在本文档的第16页已出现过。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451-453页,1965年版。)
    现在我们再简略地谈谈宗教,因为宗教离开物质生活最远,而且好像是同物质生活最不相干。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但是,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就是说,它就不是把思想当作独立地发展的、仅仅服从自身规律的独立本质来处理了。头脑中发生这一思想过程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归根到底决定着这一思想过程的进行,这一事实,对这些人来说必然是没有意识到的,否则,全部意识形态就完结了。因此,大部分是每个有血统关系的民族集团所共有的这些最初的宗教观念,在这些集团分裂以后,便在每个民族那里依各自遇到的生活条件而独特地发展起来,而这一过程对一系列民族集团来说,特别是对雅利安人(所谓印欧人)来说,已由比较神话学详细地证实了。这样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线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罗马世界帝国使得旧有的民族没落了(关于罗马世界帝国产生的经济条件,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加以研究),旧有的民族的神就灭亡了,甚至罗马的那些仅仅适合于罗马城的狭小圈子的神也灭亡了;罗马曾企图除本地的神以外还承认和供奉一切多少受崇敬的异族的神,这种企图清楚地表现了拿一种世界宗教来充实世界帝国的需要。但是一种新的世界宗教是不能这样用皇帝的敕令创造出来的。新的世界宗教,即基督教,已经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哲学的混合中悄悄地产生了。我们必须重新进行艰苦的研究,才可以知道基督教最初是什么样子,因为它那流传到我们今天的官方形式仅仅是尼西亚宗教会议为了使它成为国教并使它适合于成为国教这个目的而赋予它的那种形式。[5]它在二百五十年后已经变成国教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它是适应时势的宗教。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为一种同它相适应的、具有相应的封建教阶制的宗教。当市民阶级兴起的时候,新教异端首先在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中间、在那里的城市最繁荣的时代同封建的天主教相对抗而发展起来。[6]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市民阶级从最初起就给自己制造了一种由无财产的、不属于任何公认的等级的城市平民、零工和各种仆役所组成的附属品,即后来无产阶级的前身,同样,宗教异端也早就分成了两派;市民温和派和甚至也为市民异教徒所憎恶的平民革命派。
    新教异端的不可根绝是同正在兴起的市民阶级的不可战胜相适应的;当这个市民阶级已经充分强大的时候,他们从前的主要是同封建贵族进行的地方性斗争便开始采取民族的规模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行动发生在德国,这就是所谓的宗教改革。那时市民阶级既不够强大又不够发展,不足以把其他的叛乱等级——城市平民、下级贵族和乡村农民——团结在自己的旗帜之下。贵族首先被击溃;农民举行了起义,形成了这次整个革命运动的顶点;城市背弃了农民,革命被各邦君主的军队镇压下去了,这些君主囊括了革命的全部果实。从那时起,德国有整整三个世纪从那些能独立地干预历史的国家的行列中消失了。但是除德国人路德外,还出现了法国人加尔文,他以真正法国式的尖锐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使教会共和化和民主化。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在这里,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因此,在1689年革命由于一部分贵族同资产阶级间的妥协而结束以后,它也没有得到完全的承认。[7]英国的国家教会恢复了,但不是恢复到它以前的形式,即由国王充任教皇的天主教,而是强烈地加尔文教化了。旧的国家教会庆祝欢乐的天主教礼拜日,反对枯燥的加尔文派礼拜日。新的资产阶级化的国家教会,则采用后一种礼拜日,这种礼拜日至今还在装饰着英国。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348-351页,1965年版。 
    

    [1] “路易之歌”是中世纪一位无名诗人的著作,用法兰克方言写于世纪末。该诗是献给西法兰克王路易三世的颂词,赞扬他在881年打败了诺尔曼人。——第452页 
    [2]指842年于斯特拉斯堡东法兰克王德意志路易和西法兰克王秃头查理以及他们的附庸相互间所作的效忠誓的原文,原文已保全下来,系用古代高地德意志语和罗曼语即法兰西西语写成。——第452页 
    [3]拉巴河地区斯拉夫人:是居住在从拉巴河(易比河)到奥得河的中欧地区的西方斯拉夫人部落组成的大集团。治拉巴河地区斯拉夫人击退了德意志部落的频繁的入侵,而从十世纪起,他们又不断遭到德意志封建主的侵犯。虽然他们顽强抵抗,但在十二世纪,由于血腥的侵略战争的结果,德意志封建主后占领了他们的土地。斯拉夫居民一部分被消灭,一部分受德意志侵略者奴役,并且被强迫德意志化——第452页 
    [4]指中法兰克国家。是九世纪中叶由皇帝洛塔尔一世拨给他的儿子洛塔尔二世的土地即些耳德河、莱茵河、麦士河和索恩河之间的土地组成的,并按照洛塔尔二世的名字得为洛林。在870年洛塔尔二世死后,洛林被分给(大致按语言分界线)他的两个兄弟即东法兰克王德意志路易和西法兰克王秃头查理。——第452页 
    [5] 尼西亚宗教会议——第一次所谓罗马帝国基督教教会世界主教会议。这次会议是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召开的。会议通过了一切基督徒必须遵守的信条(正统基督教会教义的基本原则),不承认信条以叛国罪论处。
    [6] 阿尔比派 是一个教派,十二至十三世纪广泛流行于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城市中。它的主要发源地是法国南部阿尔比城。阿尔比派反对天主教的豪华仪式和教阶制度,它以宗教的形式反映了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居民对封建制度的抗议。法国南部的部分贵族也加入了阿尔比派,他们企图剥夺教会的土地。1209年教皇英诺森三世曾组织十字军征伐阿尔比派。经过二十年战争和残酷的镇压,阿尔比派运动终于失败。
    [7] 指1688年英国政变。政变驱逐了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二世,宣布荷兰共和国的执政者奥伦治的威廉三世为英王;从1689年起在英国确立了以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妥协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