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人民的史诗传统源远流长,一部部优美的诗章从遥远的古代口耳相传,流传在民间,迄今保持着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并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读者和国内外学术界的兴趣和注意。在我国境内搜集到的蒙古族英雄史诗已有上百部。其中,最能代表蒙古族史诗发展水平的最优秀作品,当数英雄史诗《江格尔》。它同《格萨尔》、《玛纳斯》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史诗”。 《江格尔》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一带的蒙古族卫拉特人中。在蒙古国的卫拉特人和喀尔喀人,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卡尔梅克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都有流传。 从1802年至1803年间,德国旅行家贝尔格曼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人中发现并记录《江格尔》两部长诗算起,《江格尔》学研究已经有了整整200年的历史。其间,从俄罗斯联邦境内搜集出版了《江格尔》31部独立长诗的数十种异文;从蒙古国境内搜集出版了《江格尔》不同异文25种;而从我国新疆的卫拉特蒙古族当中则搜集出版了70部独立长诗的近200种异文。与此同时,《江格尔》研究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专门学科。 草原勇士的故事 《江格尔》热情讴歌了以圣主江格尔汗为首的6012位勇士,歌颂了他们为保卫以阿尔泰圣山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同来犯的形形色色凶残的敌人进行英勇而不屈不挠的斗争,充分展现了蒙古民族爱国爱家乡、崇尚自由、崇尚英雄的民族精神。 《江格尔》每一部诗章以优美的序诗开始,序诗交代江格尔苦难的童年,历数他在逆境中创造的丰功伟绩,赞颂圣主江格尔和天堂般美丽富饶而又幸福太平的宝木巴地方,然后开始叙述江格尔及其勇士们的英雄业绩。其数十个故事,大致可以归纳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江格尔的身世及其前辈勇士的故事; 第二类是江格尔及其勇士们结义的故事; 第三类是江格尔及其勇士们婚事斗争的故事; 第四类是江格尔及其勇士们征战的故事。这类故事在整个《江格尔》史诗群中为数最多。 独特的结构 与世界其他著名的史诗相比,《江格尔》有它独特的结构。一般而言,英雄史诗的结构包括情节安排和人物安排两个方面。许多民族的史诗是以连续的故事情节为主线贯串而成的,而有的英雄史诗则以英雄人物的活动为主线,并以分散的故事围绕而成。就现存的世界各民族英雄史诗来说,后者为数不多,而《江格尔》就属于后者。它不像荷马史诗和印度史诗那样有统一的中心情节贯串始终。以江格尔汗为首的宝木巴地方的勇士们,在这一章里同侵犯他们故乡的哈尔·黑纳斯的大军打仗;在那一章里却同威胁他们的掠夺者芒乃汗搏斗;而在另一章中他们打败凶恶的敌人沙尔·古尔古,取得胜利。除了少数几章外,《江格尔》的各部长诗在情节上互不连贯,各自像一部独立的长诗,并作为一个个组成部分,平行地共存在整个英雄史诗当中。这部史诗在总体结构上是分散的、情节上独立的数十部长诗的并列复合体,为此,国内学界已经习惯于把它称作“并列复合型英雄史诗”。然而,决不能因为缺乏一个贯串始终的中心情节,就把这个庞大的史诗看作杂乱无章、相互没有关联的不完整的作品。因为,它的各个章节都有一批共同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此作为有机联系,构成它的结构体系。《江格尔》是一部以英雄人物为中心形成的作品,以江格尔汗为首的洪古尔、阿拉坦策吉、古恩拜、萨布尔、萨纳拉、明彦等人物及其英雄事迹始终贯串各部长诗,这就使数十部长诗统一成为一个长篇巨型史诗。 除了总体结构外,《江格尔》的各个长诗也有自己的情节结构。它们都由序诗和基本情节两部分组成。基本情节部分是由蒙古史诗最古老的征战型母题系列和婚姻型母题系列及其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 形象体系 史诗《江格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江格尔是其中理想首领的形象。他是宝木巴汗国的缔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手下有智谋型将领阿拉坦策吉、古恩拜、赫吉拉干等,阿拉坦策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有勇猛型将领洪古尔、萨布尔、萨纳拉等,洪古尔是其中的代表。赤诚的洪古尔是一位孤胆英雄。为了宝木巴国的安全,他披肝沥胆、英勇顽强地斗争,把生命安危置之度外。艺人们对他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人民也非常喜欢洪古尔的形象。洪古尔是整个史诗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英雄形象,甚至成为《江格尔》史诗实际上的主人公。 草原英雄离不开骏马,因而《江格尔》塑造了一个个神奇的骏马形象。像江格尔的阿兰扎尔骏马、洪古尔的铁青神驹,都是英雄最忠实的朋友和得力助手。它们能够自由驰骋于宇宙三界,能够帮助主人出主意,在主人遇到灾难时保护主人。史诗还塑造了很多暴君形象,像凶恶的沙尔·古尔古、残暴的哈尔·黑纳斯、芒乃汗以及多头恶魔蟒古思就是其中的典型。 演唱规则 《江格尔》从词的运用、诗的构成到情节的安排、形象的塑造各方面都是高度程式化的,这种程式化为艺人的记忆和即兴创造提供了便利。因此,史诗艺人们在演唱的过程中随意改变史诗情节不但是可能的,而且非常容易。但是,包括《江格尔》在内,史诗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神圣的地位,因而在民间形成了一套演唱规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艺人不能随意改变史诗的主干情节。还有,演唱一部长诗,就得完整地演唱,不能随意终止,听众要坚持听到演唱结束,不能随意离开等等。违反了这些规则,会被认为是罪过,会遭受灾难。过去,好多艺人在演唱《江格尔》前烧香拜佛,也有的地方举行鸣枪驱鬼仪式,有的地方则祭“江格尔鄂博”(蒙语,祭祀山川神灵的地方)。所有这些规则和信条促成了一个事实:《江格尔》的演唱既即兴又很传统,它保留了更多更完整的古代生活信息和演唱风格,以至于当世界很多民族史诗中的英雄都用上火枪、大炮的时候,《江格尔》的勇士们依然手握弓箭、长矛、铁戟、大斧、短剑在与敌人拼杀。 仁钦道尔吉 仁钦道尔吉,男,1936年2月26日生,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旗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少数民族文学系主任,兼任国际蒙古学协会秘书处秘书长、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副会长。他1960年毕业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国立乔巴山大学,留学回国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曾任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1982年到少数民族文学所,曾任内蒙东北室主任、副所长。主要著作有:《蒙古民间文学论文集》、《蒙古英雄史诗源流》、《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江格尔)论》;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1997年8月荣获国际蒙古学协会最高奖——国际蒙古学协会“荣誉会员”称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