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呼唤文学批评--首届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侧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民族报 2013年11月15日 牛锐 参加讨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形成,到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的崛起,少数民族文学在半个多世纪里书写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篇章。但是,当我们把少数民族文学投放到中国文学和全球化的语境中,就会发现少数民族文学依然边缘的现实,看到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缺席,感受到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意义。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学该何去何从?她应该肩负起怎样的国家、民族、社会责任,彰显出怎样的生态意识与生命气象?她的历史、文化遵循是什么,如何实现精神坚守与形式创新的统一?……
    面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学的前沿话题、突出现象,11月11日至12日,在“中国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2013·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邀请少数民族文学作家、评论家、学者方面的代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文学创作需要文学批评的砥砺支撑
    随着文学的繁荣发展,如今,我国56个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作家,创作出一大批饱含民族文化芳香的文学作品,甚至涌现出许多以地域、民族为鲜明特征的作家群,如彝族诗群、康巴作家群等。与之相伴随的,是大量作家作品研讨会的召开。
    “现在,我不敢说每个月,起码隔两个月我就得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这类研讨会,基本上是歌功颂德,最后再说一句建议,或者提一个不痛不痒的批评意见。文学评论这样发展下去,是找不出方向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丹增说,文学批评引导着文学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非常缺乏这种方向性的、历史性的、脉络性的评论。
    评价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不仅要考察作家作品的水准和质量,同时还必须认真研究文学批评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一个良好的文学生态中,创作与批评之间必然是互为支撑、互相砥砺、缺一不可的。
    11月8日,第二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在沈阳颁发,10位批评家接受以文学为名的嘉奖。从这些获奖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优秀批评家深厚的文学修养、严正的学术风格、锐利的批评眼光,以及强烈的担当意识。“一个时代的文学的经典化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此时的荣耀,这是庄重的文化志业,经过审慎的反思和辨析、持续深入的讨论对话,努力确认我们时代最好的创造成果和经验,把它们肯定下来、传递下去,从而推动我们的文学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给此次活动贺信中的话意味深长。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些获奖者中并没有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家的身影。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发展的滞后。
    “现在的专业评论队伍越来越小,搞评论的基本上是三块——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党校。目前,我国有3000多种文学刊物,但是真正做文学评论的很少,有影响力的更少。在我国,文学评论是文学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丹增说,这一问题引起了中国作协、中国文联等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重视不等于问题已经解决了,各方面还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相关工作。
    文化自觉助力文学批评健康发展
    既然文学创作与批评是缺一不可的,为什么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繁荣的当代,对其的批评却滞后了呢?“相比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比作两条腿,那么它可能患了小儿麻痹症。”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大先直言。
    在刘大先看来,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捉襟见肘,不光表现在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著作的影响范围局限于民族地区和专门研究机构,更主要在于其研究水准的普遍低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边缘性地位没有明显改观,另一方面也与批评者话语系统的陈旧有关。就后者而言,应重新审视民族文学研究的立场、方法,以及理论命题的生产问题。“从事少数民族文学工作10年来,我有一个愿望,希望能从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提炼出一些具有中国气象的所谓本土风格的理论命题。”
    至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边缘性地位,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时至今日,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得到重视的时代背景下,再提这种“边缘”,更多的是指向文化自觉。
    “很多少数民族作家上了大学,接受了现代教育以后,进入大城市。在大都市生活,他们面临很多困惑,书写了自己的体会。但是,你会感觉这里面好像还是缺些什么。少数民族作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他们跟本民族文化的血缘关系,这种东西应该成为作家的资源。”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说。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黄玲认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自觉,首先是一个民族认识、理解、反省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它有助于确立本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位置。其次,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自觉,也是通过交流接触,理解多元文化的过程。“很多少数民族作家刚开始写作时,所接受的除了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之外,还有汉民族及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这个过程让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有了文化上的沟通交流,有了审美的对比和参照,有助于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判断。”
    其实,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批评,不应该是少数民族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的事。“汉族作家、评论家非常愿意了解少数民族文学界发生了什么,他们也需要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当中汲取经验。而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如果跟汉族文学评论有更多的互动、交流,我觉得会有更好的结果。”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说。
    必须看到,无论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还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现在都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比如,在中宣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于今年开始实施,少数民族作家重点作品扶持、少数民族文学人才培训、少数民族文学优秀作品翻译出版扶持等项目依次启动。此次召开的首届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是该工程在理论批评建设上的重要着力点。
    “我相信,通过这个论坛持续性的活动,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主体性确立将更加自觉与自信,本体建设将更加科学与理性,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也会因此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