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十五届阿肯弹唱会上,听众们开怀大笑。 开栏的话 《文化现场》栏目今天起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在当代中国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文化发展中蕴含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存在着无数有待破解的问题。到现场去寻找这样的故事、分析这样的问题,用朴实的笔触把它们完整地呈现出来,身为记者,我们责无旁贷。 文化的根在民间,在基层。文化发展的创造力来自于平凡而活泼的日常生活。那些散发着泥土芬芳、闪耀着生活热情的作品始终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因此,《文化现场》将把目光着重投向基层。那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水乳交融的文化人物、文化事件、文化现象将成为我们报道的重点。欢迎广大读者提供线索。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一路风雨,我们同在。 推开蓝色大门,布布玛丽·加克夫拜正盘腿坐在绣满花朵的羊毛地毯上,白底蓝花的头巾随意地扎着,夕阳的余辉恰好照在她的脸上,所有的皱纹都被雕刻得无比柔和。 74岁的布布玛丽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阿肯,在过往的光阴里,曾怀抱白蜡木雕成的冬不拉,在天山脚下,从一个毡房唱到另一个毡房。 她唱的,是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 “诗和马是哈萨克的一对翅膀”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的一种对唱艺术形式,在歌唱中索求、争论,是智慧的较量。 阿肯是哈萨克族的民间艺人,在游牧中写诗、歌唱,是心灵的吟诵。 阿肯阿依特斯,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哈萨克人上千年的峥嵘岁月、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在冬不拉两根弦间被幽幽弹唱。 各种欢愉的庆典和节日里,阿肯们席地而坐,或二人对唱,或四人对唱。由于歌词都是即兴创作,所以每一次的歌唱都不可重复。在哈萨克民间,参加对唱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乐趣。听到阿肯们的歌声,草原上的哈萨克人总会举家而动,策马奔来,伊犁河的河水静静流淌,歌声萦绕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尚,诗和马是哈萨克的一对翅膀,”阿肯哈皮孜手抚琴弦,“诗歌寄托着我们的生活理想,跨上马鞍高兴得想拥抱太阳。” 让更多人听到阿依特斯 “看着山我还能说什么,你所包含的只有太阳和月亮能够知道。松树林木为你增添光耀,在你的怀抱里马鹿雪鸡养育着子孙。自然的生命互相配合才有如此奇妙,早晨升起的太阳啊多么美好。”这是阿肯布比汗歌中的诗句,这样的诗,布比汗写过几大本。 和布比汗一样,许多有些文化的阿肯都将自己吟唱的诗句留在纸卷上。坐在布布玛丽家温暖的地毯上,老人骄傲地告诉我们,虽然只上过扫盲学校,却已经出版过两本自己的诗集。 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体局副局长再图娜·斯迪克介绍,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仅去年一年,就拨付25万元用于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的保护工作,这笔经费主要用于开展普查工作,购置普查设备,编撰出版研究成果。在《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志书的编撰中,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已经被收集、整理入卷,《丝路明珠��哈萨克阿依特斯》的出版工作也正在积极筹备中。 但是,哈萨克族聚居的牧区、牧村分散,交通不便,资金短缺,管理人员不足等现状,都严重地制约了普查工作的进行,原生态的录音、录像、演唱资料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和保护。早在2004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就举办了州直保护工和管理人员第一期培训班,着手对管理人员进行阿依特斯专业知识和保护工作技巧的培训。“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有管理人员的水平和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再图娜说,“只有管理人员到位后,普查工作的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吾哈普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的年轻人,愿意学习阿肯弹唱的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多了。”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书上,关于哈萨克阿依特斯的濒危状况一栏中写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变化,对阿依特斯这种传统艺术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传统艺术风格’、‘习俗特点的保留’、‘原生态的传承’等方面受到严重威胁,阿依特斯的发展举步维艰,处于濒危状态。” 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给阿依特斯带来的冲击是难以避免的。为了使这种状态得到改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做了一些努力。据介绍,1959年至2004年,自治州政府共组织举办了14届阿肯阿依特斯盛会,49届地区级阿肯阿依特斯盛会,2届自治区级阿肯阿依特斯盛会。 “我们吟着诗走完人生的路程” 言谈之间,布布玛丽的碎花头巾顺着白发滑落下去,她叫来女儿为她重新打理。女儿站在身后,木梳在布布玛丽的发丝间慢慢滑过,老人笑着说:“老了,什么都要靠女儿才行了。” 在申报书中我们看到,已经确认的伊犁州25名哈萨克阿依特斯传承人中,已经有7位老人与世长辞,健在的人中,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老一代的阿肯年事已高,年轻的阿肯却人数寥寥,这是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大难题。”吾哈普说。 布布玛丽带了十几个徒弟,他们中有的一直在唱,有的却已经放弃。“即兴弹唱,不是件容易的事”,布布玛丽说,“真正的阿肯,要学识渊博,勤奋努力,还要有机敏的天性。” 2004年,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开办了第一期阿依特斯阿肯艺术班,将多年从事哈萨克文学研究的教师和科研力量充实到教学一线,致力于提高年轻阿肯们的文学素养和演唱技巧。艺术班每两年一期,参加学习的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学费全部由政府买单。现在,该校区已经培养出100多名阿肯弹唱专业人才。这些年轻的阿肯毕业之后,又回到以前的工作岗位,有的坚持自学提高,有的则止步不前。然而就像布布玛丽说的那样,再图娜也表示,阿依特斯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有机敏的天性,能在即兴弹唱中与对手对答如流,交相呼应。“哈萨克族是一个诗意的民族”,再图娜说,“如何更好地激发出阿肯们的灵感,是我们还需要研究的工作。” 另外,由于已经确认的阿依特斯传承人大多是生活在物质条件比较落后地区的农牧民,生活质量难以保障,而目前政府还没有为传承人提供一些生活上的保障和补助,这也给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像布布玛丽这样的依靠子女生活的老阿肯,在伊犁州还有很多。临别时,布布玛丽拉着我们的手说,作为一个传承人,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我们不禁反省,为了这份可贵的骄傲,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多少? 哈皮孜在歌中吟唱:“我们用诗竖起毡房的栅墙,又和着诗的节拍架起天窗,我们吟着诗走完人生的路程。” 责编:戴昕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