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最后的王》的结构方式和叙述风格

http://www.newdu.com 2017-10-24 文艺报 谢志强 参加讨论


    《最后的王》呈现了时代风云变幻之中,一个王室家族的衰败史。最后的王苏里坦是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主人公与家族成员及其他人的关系,表现苏里坦这个最后的王的命运,可视为一部成长小说:最后的王是怎么磨炼成熟的,或说,怎么由“王”成为“人”的,作家用小说的方式揭开了历史面纱。
    依据史料和原型,给小说的写作带来难度:一是真实史料和小说虚构关系的处理,二是维语思维与汉语表达之间的转换。帕蒂古丽在这两对关系的钢丝上做着平衡动作,集中突出地体现在视角的运作,视角决定了整部小说的结构和叙述。《最后的王》里,帕蒂古丽启用的是全知全能的视角。作家既要掌控宏观(全景式的),又要顾及微观(心理活动),既要尊重史料,又要展开想象。她运用全知全能的视角,调度着小说的时间、情节、人物。就小说创作而言,这显示了作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帕蒂古丽搭起小说的架子,结实、清晰,有着稳重的结构感。小说第一章的第一节把繁荣、富足、美妙的王宫生活在开斋节集中亮出来,表现出王族由盛至衰的转折,奠定了全书的叙述基调,突出了全知全能的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突然出现的称谓:父王。这是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中泄露出的类似第一人称的叙述,这样的称谓在情节展开中多次出现,那意味着视角的收缩,是作家有意松动——给人物松绑,转入短暂的有限视角,给了人物片刻的自由。启动有限视角时,人物仿佛获得小说意义上的自由。最美妙的例子是第二章的第二节:两个纯真少年在玩“月亮追太阳”的游戏,紧扣住了大自然的物体与王宫中的少年的朦朦胧胧的恋情,表现出生命的诗意,显示出了内涵的隐喻,彰显出小说的功能。第一,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里,做个停留,追溯和锁定逝水年华,这个短暂的永恒可链接后边王的四次婚姻,其成长与女人相关。第二,发挥小说特性:象征、隐喻、寓意,丰富小说的内涵,带给读者解读和品味的乐趣和可能。
    一旦写到鹦鹉、鸽子、花朵、老鼠、飞蛾等生命,作家的视角就自觉地收缩,给这类生命以自由。比如第九章,花朵与剪刀所转达出的人物之间、人与花之间的微妙关系,像一段美妙的童话。三次升红旗,表现出主人公的爱国,抵达了小说微妙的深处。
    一系列寓意表现,也是小说值得关注的地方。比如苏里坦的左手与右手的表达方式,分别作为王者与平民的身份泄露,作者将其推向极致,让左手干平民的事情,进而,手和人形成双重人格。比如寂寞深宫,画中的舞女与现实的王后,构成了双重人格,背后隐藏着作家的身份、血缘的双重性,对双重性的敏感,投射在人物上,增强了小说的美学价值。
    全知全能视角在叙事风格上也造成了明显的落差。第一章至第六章,小说的质地;第七章至第十章,纪实的笔调。造成前后两种叙述风格,主要是处理和平衡虚构与史料(原型)的关系的纠结。要将史料(原型)创作为小说,又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原型的时空距离近),作家颇费心思,作了平衡、调度。史料未知之处,作家展开虚构,显示出细部的灵动和自如,甚至放松掌控,使人物有了自由。然而,涉及到历史进程,帕蒂古丽就不得不采取纪实的手法。史料(原型)也有双重性,可束缚作家,也能放飞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