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儒林外史》的人物原型及其意义——以蘧公孙、赵雪斋为中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郑志良
     
    摘要:本文考证《儒林外史》中蘧公孙的人物原型是李本宣,赵雪斋的人物原型是姚莹,并以两人为中心,考察他们周边的人物原型,指出蘧公孙祖父蘧祐的人物原型是李本宣祖父李天祜,蘧公孙父亲蘧景玉的人物原型是李本宣的父亲李弘永;而与赵雪斋交往密切的胡三公子,其人物原型是王材振。通过对这些人物原型的考察,我们可以加深对《儒林外史》艺术构思及艺术创作上的理解,譬如《儒林外史》塑造的人物形象涉及吴敬梓“朋友圈”的问题;在时空处理上,作者采取空间挪移的方式来构建地域场景,并有时间明暗的问题;在素材处理上,采取删繁就简与虚实相映的手法。
    关键词:《儒林外史》  人物原型  蘧公孙  赵雪斋  李本宣  姚莹
    一、蘧公孙的人物原型李本宣及相关人物考索
    《儒林外史》中,“蘧公孙”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他本名蘧来旬,字駪夫,浙江嘉兴人,因为祖父蘧祐做过南昌知府,所以被称为“蘧公孙”。小说中,他首次出场是在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我们知道,《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形象都有原型,而一直以来人们对蘧公孙的人物原型似乎都没有探讨过。实际上,蘧公孙的人物原型就是吴敬梓的好友李本宣。
    李本宣,字蘧门,江苏扬州府江都县人。吴敬梓取李本宣的字“蘧门”之“蘧”作为小说中人物的姓氏,而蘧来旬的名字“来旬”取《诗经·大雅·江汉》“王命召虎,来旬来宣”之典。熟悉《诗经》的人看到“来旬”自然会想到“来宣”,而“来宣”与“本宣”形近,喻含了李本宣的名字,这也是吴敬梓为小说中人物取名的惯用手法。当然,仅此还不够,小说中蘧公孙的行为以及家世与李本宣也高度契合。
    在小说中,蘧公孙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把《高青邱集诗话》刻印出来,但加上了自己的名字,《儒林外史》中是这样描写的:
    公孙见过乃祖,进房去见母亲刘氏,母亲问了些路上的话,慰劳了一番,进房歇息。次日,在乃祖跟前又说道:“王太守枕箱内还有几本书。”取出来送与乃祖看。蘧太守看了,都是钞本;其他也还没要紧,只内有一本,是《高青邱集诗话》,有一百多纸,就是青邱亲笔缮写,甚是精工。蘧太守道:“这本书多年藏之大内,数十年来,多少才人求见一面不能,天下并没有第二本。你今无心得了此书,真乃天幸。须是收藏好了,不可轻易被人看见。”蘧公孙听了,心里想道:“此书既是天下没有第二本,何不竟将他缮写成帙,添了我的名字,刊刻起来,做这一番大名?”主意已定,竟去刻了起来,把高季迪名字写在上面,下面写“嘉兴蘧来旬駪夫氏补辑”刻毕,刷印了几百部,遍送亲戚朋友;人人见了,赏玩不忍释手。自此,浙西各郡都仰慕蘧太守公孙是个少年名士。蘧太守知道了,成事不说,也就此常教他做些诗词,写斗方,同诸名士赠答。[1]
    在现实生活中,李本宣也做过同样的事,那就是把清初著名文人徐釚的《本事诗》刻印出来,同样也加上自己的名字。
    《本事诗》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蚕尾山房藏本,它由徐釚编辑成书,藏于王士禛家,后由苏州知府吴中立刻印行世。吴中立序言曰:“《本事诗》,枫江渔夫手编,渔洋山人阮亭王先生论定也。中立佐郡山左,于役济南,以通家子谒先生于新城里第,从池北书库抽架上诗一编诵之。校诸唐人孟所撰倍十之八九。先生谓中立:‘此余老门人徐检讨电发钞撮三十年前,余曾与之决择论次,自元迄明迨本朝,分前后两集,合为十二卷。向留蚕尾山房,惜未锓梓,几饱蠹鱼之腹矣。’中立僻在海隅,政事清简,承先生命,请为校雠,授之剞劂氏。若检讨名釚,吴江人,又号虹亭,浮沉金马,虽闻之有素,然固未尝相识也。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中元日长白山樵吴中立谨书。”[2]因唐人孟棨编有《本事诗》,徐釚仿作,又称《续本事诗》,乾隆二十二年(1757)桐乡汪肯堂与徐釚之孙徐大椿重校此书并刊行,徐大椿跋语曰:“《续本事诗》乃先王父辛亥岁所编也,王阮亭先生见而赏之,相与采择诠次,留玩案头。适其门生长白吴公中立来守吾苏,先生举以畀之,嘱为剞劂。公下车即捐俸开梓,未几而吴公去任,携此板北归,又以事羁留维扬,板渐散失,求者甚众,而书不可复得矣。乙亥春,汪君念贻好古耽书,与余共襄重锓,阅岁而工毕。”[3]徐大椿提到吴中立因事“羁留维扬,板渐散失”,此板应为李本宣得到,他重印《本事诗》,然署名添上“广陵李蘧门、鹤皋增订”,是为承芳堂藏板本,此书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索书号90526)。实际上,李本宣并无任何新增内容,如同小说中蘧公孙的做法一样,只是加上了自己的名字。吴敬梓在小说中写蘧公孙刻印《高青邱集诗话》,应该就是影射李本宣刻印《本事诗》一事,且《本事诗》也是诗话性质的书。
    关于李本宣的家世情况,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镇江扬州李氏合谱》,[4]这是李本宣的家谱。从谱中可知,李本宣的祖父名李天祜,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官至南昌知府,[5]这与小说中蘧公孙祖父蘧祐官南昌知府完全一致。“祜”与“祐”字形相近,易混淆,在一些文献中“李天祜”就错成“李天祐”,如《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会试墨卷》即作“李天祐”。[6]因此,蘧祐的人物原型即为李本宣祖父李天祜。
    李天祜有二子,长子李弘永,次子李雨。李弘永亦有二子,长子李本宣,次子李本宜。小说中蘧公孙的父亲名蘧景玉,早卒;而李本宣之父李弘永亦早卒,因此小说中蘧景玉的人物原型应该就是李弘永。
    根据上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确信《儒林外史》中蘧祐、蘧景玉、蘧公孙祖孙三代的人物原型就是李天祜、李弘永、李本宣祖孙三代。吴敬梓把李本宣的家庭成员都写进了小说,根据家谱可知,李本宣的母亲是钱氏,小说中,蘧公孙的母亲是刘氏,着墨不多;李本宣妻子为吴氏,具体情况不详,而小说中,蘧公孙的妻子鲁小姐倒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蘧公孙与鲁小姐婚后育有一子,鲁小姐因对蘧公孙举业失望,遂着意教育儿子。陈美林先生在《论蘧祐及其子孙》一文中说:“曾孙某,在其父来旬为乃祖‘居丧三载’之后,‘已有四岁’,当出生于蘧祐病亡之前,仅于十三回一现。蘧氏一族,几代同堂,这在小说中还是仅见的。”[7]李本宣与吴氏有两子,长子名李菼,字瘦人,曾评点万荣恩《红楼梦传奇》,《儒林外史》中所提到的蘧祐“曾孙某”的原型应该是这位李菼。
    作为吴敬梓的好友,李本宣是吴敬梓诗文中经常提及的一个人,如《文木山房集》中有《二月三日舟发通济河同李蘧门作》《酬李蘧门》《陈仲怡刺史留饮寓斋看灯屏同李蘧门作》《腊月将之宣城留别蘧门》等。在《酬李蘧门》一诗中,吴敬梓描叙了李本宣的性格以及两人之间密切的关系:“子性极和缓,余怀多壮惫。相约同远行,十日九睚眦。吴舟六幅帆,其中小于芥。瑟缩同眠食,讵敢共哕噫。回望秣陵城,小李将军画。因之诗思动,伸纸书倒薤。竟忘局促苦,连宵意不败。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愿得常携手,互作韦弦佩。”[8]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有李本宣所作序言,而吴敬梓也曾为李本宣的戏曲作品《玉剑缘传奇》作序,吴敬梓在序中说:“吾友蘧门所编《玉剑缘》,述杜生、李氏一笑之缘,其间多所间阻,复有铁汉之侠,鲍母之挚,云娘之放,尽态极妍。至《私盟》一出,几于郑人之音矣。读其词者沁人心脾,不将疑作者为子衿佻达之风乎?然吾友二十年来勤治诸经,羽翼圣学,穿穴百家,方立言以垂于后,岂区区于此剧哉!子云‘悔其少作’,而吾友尚未即悔者,或以偶发于一时,感于一事,劳我精神,不忍散失。若以此想见李子之风流,则不然不然也。”[9]《玉剑缘》是李本宣早年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写到一名侠客张铁汉,擅长舞剑,而《儒林外史》中也写到一位张铁臂擅于舞剑,两者或许有些关联。
     
    二、赵雪斋的人物原型姚莹及相关人物考索
     
    蘧公孙的人物原型李本宣,是江苏江都人,但吴敬梓在小说中将其籍贯改成浙江嘉兴府,而紧接着蘧公孙的故事下来的是匡超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主要是浙江乐清以及杭州。叶楚炎先生已经考证清楚匡超人的人物原型是安徽东流(今东至县)人汪思迴,[10]而汪思迴的主要活动地点在南京,那么以他为原型的匡超人参与西湖诗会,其真实发生地应该也是南京。循着这个思路,我们确实也找到了“高居诗坛”的赵雪斋的人物原型就是南京诗人姚莹,并由此而考出胡三公子(胡缜)的人物原型王溯山。
    《儒林外史》中,赵雪斋的出场在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当时匡超人与景兰江一起乘船到杭州,遇见赵雪斋,小说中写道:
    景兰江站在船头上,只见一乘轿子歇在岸边,轿里走出一个人来,头戴方巾,身穿宝蓝直裰,手里摇着一把白纸诗扇,扇柄上拴着一个方象牙图书,后面跟着一个人,背了一个药箱。那先生下了轿,正要进那人家去,景兰江喊道:“赵雪兄,久违了!那里去?”那赵先生回过头来,叫一声:“哎呀!原来是老弟!几时来的?”景兰江道:“才到这里,行李还不曾上岸。”因回头望着舱里道:“匡先生,请出来。这是我最相好的赵雪斋先生。请过来会会。”匡超人出来,同他上了岸。[11]
    小说中的赵雪斋,擅诗且精于医道,所以,他出来的时候,有人替他背着药箱。而赵雪斋的人物原型就是吴敬梓的友人姚莹。
    姚莹,字文洁,号玉亭,江苏江宁人。莹,光洁像玉的宝石,它有“洁白”的意思;而小说中的赵雪斋名“赵洁”,与姚莹的名字意义相通。赵雪斋不仅是诗坛名流,且擅长医术,所以《儒林外史》第十七回的题目即为“赵医生高踞诗坛”;姚莹也同样如此,他不仅擅诗,而且精于医。钦琏《虚白斋诗集》“匏系集下”《寿姚玉亭七十》诗曰:“先生七十貌如童,气粹神完道德充。胸罗异书数万卷,云烟落纸推词雄。骚坛驰骋五十载,大冮南北尽知公。更以余技岀济世,活人千万不言功。车马辐辏里门阗,求诗求药无时空。贱子踪迹傍东园,咫尺高斋一径通。往来时与数晨夕,频索佳句倾诗筒。阶前双凤凌云姿,健翮齐飞翔泮宫。诸孙济济多娟好,含饴分食乐事融。天中节后却初度,环溪堂开拂熏风。薫风拂处名流集,长歌短曲播丝桐。瑶觞迭晋饮不辞,酡颜笑映榴花红。”[12]此诗作于乾隆八年(1743),姚莹时年七十,故知他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诗中说姚莹“骚坛驰骋五十载,大冮南北尽知公”,可知他盛负诗名,清代著名戏曲家唐英曾为姚莹的《环溪草堂集》作序:
    读《秦风》“蒹葭白露”之章,不禁动环溪草堂之想。至“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又不禁深玉亭先生之慕。先生居白下环溪草堂,其南阳庐、西蜀亭也。顾余未识先生,读其诗而想见其人;先生未识余,不知何所见而屡辱赠言。此两心之潜孚默契,有非声气形骸所能喻者。甲子冬杪,邮示其所著《环溪草堂诗稿》,且属为之序。夫形交者,酬应之文易工;而心交者,针芥之投难写,其敢草率以承?乃静览默参,积日阅月,憬然曰:“先生诏我矣。”夫兴观群怨,诗之用也;事父事君,诗之大端也;温厚和平,风人之旨也。断章取义,无适而不通也夫,如是而乃可言诗。若夫饾饤为富,雕琢为工,食古人之糟粕,而自汨其性真,进不足与论世,退不足与淑身。纵穷工极巧,诗云乎哉!先生之诗平奇浓淡,无美不臻,而真心之所流露,一皆本忠厚和平之旨以出之,盖古风人之遗,岂余浅躁者所能窥其底藴。然窃有志而愿学焉,为吟少陵句云:“陶冶性灵在底物,风流儒雅亦吾师。”以此为复,先生其许我乎?[13]
    关于姚莹医术精妙,宁楷《忆亡友十二首》中有一首诗专门写到:“姚君善养生,濯濯神仙姿。庭前种瑶草,当代推良医。吾儿遘奇疾,患在肝与脾。馈药治根本,辄起无亏损。与我论元妙,春风吹须眉。方资用修摄,岁月长追随。朝鸟作恶音,精灵归土垒。吾儿解嬉戏,忆君深感悲。”[14]吴敬梓《文木山房诗集》有《月夜怀姚文洁、黄仑发》《天台红藤杖歌为姚文洁作》等诗提及姚莹。
    在《儒林外史》中,以赵雪斋为首的西湖诗人群体包括景兰江、支剑峰、浦墨卿、胡密之等人,匡超人后来也加入。而在现实中,吴敬梓是刻画以姚莹为首的金陵诗人群体,其中有一个人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胡密之(胡三公子),他的人物原型是吴敬梓的好友王溯山。
    胡三公子在小说第十五回出场,此回写洪憨仙欲通过烧制银子来骗胡三公子,他把马二先生也拉扯进来,洪憨仙对马二先生说:“便是这城里胡尚书家三公子,名缜,字密之。尚书公遗下宦囊不少。这位公子却有钱癖,思量多多益善,要学我这烧银之法。”[15]交代了胡三公子的家世及姓名、字号。第十八回景兰江对匡超人说:“这位胡三先生,虽然好客,却是个胆小不过的人。先年冢宰公去世之后,他关着门,总不敢见一个人,动不动就被人骗一头,说也没处说。落后这几年,全亏结交了我们,相与起来,替他帮门户,才热闹起来,没有人敢欺他。”[16]而在南京与姚莹交往密切的也有一位尚书公子王溯山。
    王溯山(又作素山),名材振,字子德,湖北黄冈人。其父王泽弘,官礼部尚书,休致后定居南京,王溯山遂居于南京。王溯山与姚莹十分熟悉,常在一起唱和,顾国泰《乐易堂诗集》卷四有《同王溯山过姚玉亭环溪草堂》、卷六有《招玉亭、溯山、草衣、思齐、锡采集乐易堂》等诗记录他们之间的交往。[17]胡三公子名“缜”,与王溯山名“材振”之“振”音同;胡三公子乃尚书之子,王溯山的父亲也官至尚书;胡三公子与赵雪斋常在一起诗酒唱和,王溯山与姚莹也往来密切。通过以上几点可以判断王溯山是胡三公子的人物原型。
    王溯山与吴敬梓的关系很好,《文木山房诗集》中多处提到王材振,如《登周处台同王溯山作》、《题王溯山左茅右蒋图》、《雪夜怀王溯山山居二十韵》等。
     
    三、人物原型的意义
     
    关于《儒林外史》人物原型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丰硕的成果,但大多集中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而小说前半部分的情节,人们认为吴敬梓取材历史上故事杂说较多,人物也多为虚构。通过蘧公孙、赵雪斋、胡三公子等人物原型的研究,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随着更多人物原型的揭示,我们可以加深对《儒林外史》艺术构思及艺术创作上的理解。
    首先,是关于《儒林外史》与吴敬梓“朋友圈”的问题。
    如果考察吴敬梓的交游,我们会发现吴敬梓把很多友人都写进了《儒林外史》,也就是说《儒林外史》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是以他的朋友为原型而塑造出来的,如虞育德(吴培源)、庄尚志(程延祚)、萧采(李亩)、迟均(樊南仲)、马静(冯祚泰)、武书(宁楷)、汤奏(杨凯)、余特(金榘)、余持(金两铭)、季苇萧(李葂)、来霞士(王昆霞),等等,这样的名字还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当代人讲“朋友圈”,实际上古代人也有“朋友圈”,而《儒林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一部“朋友圈”小说,蘧公孙、赵雪斋、胡三公子等人物原型的揭示,更增添了这样的印象。但吴敬梓把朋友写进小说里,也做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处理,如果我们把《文木山房集》与《儒林外史》对读,有时会发现同样一个人,在诗文中和在小说中,给人的感受差别很大,甚至会颠覆我们对他的印象。如李本宣,他和吴敬梓一样,都寓居南京多年,两人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李本宣在诗文、戏曲、经学方面都有不错的造诣,他的友人田倬说:“蘧门素本家学,肆力稽古,有仑冈先生以为之祖,其为河源岱脉,率非诸才人所能及者,宜其超前踔后,有如此也。”[18]在《儒林外史》中,以李本宣为原型而塑造出来的蘧公孙,是一位“少年名士”,吴敬梓突出他“好名”的一面,他不仅冒名刻《高青邱集诗话》,后来见到马二先生,也提出要署名刻墨卷,小说中写道:
    那日在文海楼彼此会着,看见刻的墨卷目录摆在桌上,上写着“历科墨卷持运”,下面一行刻着“处州马静纯上氏评选”。蘧公孙笑着向他说道:“请教先生,不知尊选上面可好添上小弟一个名字,与先生同选,以附骥尾?”马二先生正色道:“这个是有个道理的。站封面亦非容易之事,就是小弟,全亏几十年考校的高,有些虚名,所以他们来请。难道先生这样大名还站不得封面?只是你我两个,只可独站,不可合站,其中有个缘故。”蘧公孙道:“是何缘故?”马二先生道:“这事不过是名、利二者。小弟一不肯自己坏了名,自认做趋利。假若把你先生写在第二名,那些世俗人就疑惑刻资出自先生,小弟岂不是个利徒了?若把先生写在第一名,小弟这数十年虚名岂不都是假的了?还有个反面文章是如此算计,先生自想也是这样算计。”[19]
    对于蘧公孙提出署名的要求,马二先生断然拒绝,并说了一通道理,这是发生小说第十三回的事。然而,若干年过去,到了小说的第三十三回,杜少卿搬到南京,他和迟衡山走到状元境,“只见书店里贴了多少新封面,内有一个写道‘《历科程墨持运》。处州马纯上、嘉兴蘧駪夫同选。’”[20]看来蘧公孙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至于用何种手段达到的,作者并没有说,但蘧公孙的名字“写在第二名”,答案已在字里行间了。蘧公孙对“名”的孜孜以求,吴敬梓就这样不动声色地给刻画出来了。而现实生活中的李本宣亦好名,他没有任何增补,却把徐釚的《本事诗》刻出来,加上自己的名字。吴敬梓对李本宣所做的这件事应该是知晓的,但在诗文中却无法写出来,于是把它改头换面地写进小说中,既有讽刺,也有揶揄的味道。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李本宣读到《儒林外史》,他一定会认出自己来的,他会有何感受?
    作为现实人物的李本宣与作为小说人物的蘧公孙,他们之间形象的落差还相对小一点,而王溯山与胡三公子之间就有天壤之隔了。在《文木山房集》中,吴敬梓提到王溯山,都是思念、感激与称赞,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登周处台同王溯山作》:“高台多春风,旭日照彼岨。揽袂试登临,怀古遥踟蹰。昔者周孝侯,奋身三恶除。家本罨画溪,折节此读书。古今同一辙,与君皆侨居。工愁吴季重,深情王伯舆。抗志慕贤达,悠悠千载余。”[21]这是雍正十二年吴敬梓移居南京之后,与王溯山一起出游时所写,表达了两人“抗志慕贤达”的共同心声。再如【青玉案·途次怀王溯山】 :“梨花寒食春将半,记分袂、溪桥畔。别后顿教春又晚。长堤杨柳,芳洲芝若,绿遍江南岸。   应劳髯叟将余盼,几月游踪似天远。遥忆瑟居情兴懒。一帘烟雨,半炉香雾,坐听流莺啭。”[22]这是乾隆元年吴敬梓到安庆参加抚院考试,途中所写,两人分别几个月,吴敬梓便深情地怀念好友,而在《雪夜怀王溯山山居二十韵》中吴敬梓更是写到:“十日不相见,相思契转深。”[23]在《丙辰除夕述怀》诗中,吴敬梓提到,万家灯火的除夕夜,王溯山给自己送来了救急的大米。然而,小说中以王溯山为原型塑造的胡三公子,却完全颠覆了我们对王溯山的印象。洪憨仙骗胡三公子的银子,是因为胡三公子贪财;景兰江说他虽好客,但胆小怕事;而当诗友聚餐时,胡三公子表现得很悭吝,他买鸭子,“恐怕鸭子不肥,拔下耳挖来戳戳,脯子上肉厚,方才叫景兰江讲价钱买了。”聚餐结束时,“胡三公子叫家人取了食盒,把剩下来的骨头骨脑和些果子装在里面,果然又问和尚查剩下的米共几升,也装起来。”[24]胡三公子的这个形象似乎很难让我们把他与王溯山联系起来,但我们知道了《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人物原型是汪思迴后,吴敬梓的这种创作方式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现实生活中,汪思迴也是吴敬梓最亲近的友人之一,当吴敬梓冬日苦寒之时,汪思迴曾陪吴敬梓一起绕着南京城步行取暖,谓之“暖足”。[25]而在小说里,吴敬梓塑造的匡超人却是人性堕落的一个典型。吴敬梓关于“朋友圈”的描写,不仅有吴培源、程延祚等正面的刻画,也有李本宣、王材振、汪思迴等反面的讽刺。
    其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儒林外史》的空间与时间问题。
    关于《儒林外史》的空间问题,研究者大多从文本出发,注意到它一开始就由山东写到广东,再由江西写到浙江。本文探讨的蘧公孙、赵雪斋的故事都发生在浙江(一是嘉兴,一是杭州),但弄清了这两个人物原型之后,我们发现真实的人物并不是生活在浙江。李本宣是扬州人,后迁居南京,而姚莹就是南京人。扬州、南京是吴敬梓最熟悉的两个地方,在构思小说的地域场景时,吴敬梓采取了空间挪移的方式,把扬州挪到嘉兴,把南京挪到杭州。在蘧公孙与赵雪斋这两个人物形象上,如果我们按照小说描写的地域去寻找人物原型,就很难找到了。
    我们再看时间问题。《儒林外史》既名曰“史”,它以明朝历史为背景来展开描写,出现若干明朝的纪年,这在时间上是一条明线。但我们了解更多的人物原型之后,可以看出在人物故事背后还有一条时间的暗线。《儒林外史》中写蘧公孙的事迹,实际上是李本宣早年的故事。李本宣活的年龄较大,享寿当在八十岁以上,方正澍《子云诗集》卷五有《题乘槎图为李丈蘧门八十寿》,诗中写到:“先生八十我四十,年长以倍父事之。……壬寅仲春二十日,剪湘书屋琼宴开。……” [26]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故李本宣生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他比吴敬梓小两岁。小说中写蘧公孙出场时,年龄是十七岁,而李本宣十七岁时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因此蘧公孙故事发生的时间实际上是康熙五十八年及其后几年。关于赵雪斋,小说写到他“今年五十九岁,两个儿子,四个孙子,老两个夫妻齐眉,只却是个布衣”。[27]我们知道赵雪斋的人物原型是姚莹,姚莹五十九岁是雍正十年(1732),因此,《儒林外史》描写匡超人参与赵雪斋、景兰江、胡三公子等人的西湖诗会,其真实发生的时间在雍正十年前后,这与胡三公子人物原型王溯山的年龄也对得上,小说中写:“少顷胡三公子出来,头戴方巾,身穿酱色缎直裰,粉底皂靴,三绺髭须,约有四十多岁光景。”[28]雍正十年时,王溯山也正四十多岁。[29]赵雪斋的故事在小说的第十七回、第十八回,而到小说的第三十三回杜少卿搬去南京,实际上是写吴敬梓本人移居南京事,确切的时间是雍正十一年(1733)二月。人物原型活动的时间是小说的暗线,这个时间相对比较集中,而小说的时间明线却拉得比较长,因此《儒林外史》在时间叙述上常常出现矛盾,这正如商伟先生所说:“不容忽视的是,吴敬梓的写作在虚构模式与纪实模式之间频繁往返,由此造成了小说叙述时间的前后矛盾。一方面是小说的虚构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吴敬梓的朋友和熟人生活于其中的经验时间,在这两者之间,吴敬梓有时顾此失彼,发生了混淆。他力图将现实经验融入作品的虚构框架,以至于往往跟着人物原型的生平时间走。有的时候,由于小说框架的长时段与人物一生的短时段之间不相匹配,个别人物的年龄被延长到了不近情理的荒谬程度。因此,随着小说的展开,叙述时间上不相一致,甚至前后矛盾,也就难以避免了。”[30]
    再次,通过蘧公孙人物原型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儒林外史》在取材上的删繁就简与描写时的虚实相映。
    就像陈美林先生所言,在《儒林外史》中写到蘧祐祖孙四代,这在小说中是仅见的,我们知道它实际上是以李本宣的家庭为背景而创作出来的故事。吴敬梓对李本宣的家庭成员应该很熟悉,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吴敬梓往往略过,甚至采取隐晦的笔法提及。《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处细节,王惠逃难至嘉兴,遇见蘧公孙,王惠对蘧公孙说:“当日在南昌相会的少爷,台讳是景玉,想是令叔?”[31]这句问话看上去很突兀,王惠与蘧公孙初次见面,他怎么知道蘧公孙有个叔叔?吴敬梓的这句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实则透露出他知道蘧公孙人物原型李本宣有个叔叔。前文已提到,李本宣的叔叔名李雨,朱卉《朱草衣遗诗》有《赠李公子(原注:南昌太守名天佑子)》:“太守文章事业灰,故家乔木易兴衰。一天风雪盈门日,忽见西华葛帔来。”[32](在诗题的小注中,也把“天祜”错写成“天佑”)。因为李本宣的父亲李弘永去世要早于李本宣的祖父李天祜,这位“李公子”应该就是李本宣的叔父李雨。
    在李本宣的家庭成员中,其实最有名的不是他中过进士、担任南昌知府的祖父李天祜,而是他的母亲钱氏。因为李本宣父亲病重之时,他的母亲钱氏有“割股救夫”的事迹,《(雍正)扬州府志》卷三十四、《(乾隆)江都县志》卷二十九、《(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卷十七等都有记载。李本宣后来移居南京,母亲钱氏也随之居南京,因守节多年,乾隆十八年受旌封,《(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七十六“列女”也有钱氏的名字。小说中,钱氏化身为蘧公孙的母亲刘氏,基本没有什么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吴敬梓在构思小说时,围绕小说主题,对一些故事的素材进行了删繁就简的处理,他并没有陷入家传式的描写,像李本宣母亲这样的节烈女子本来也是有故事可写的,但放在蘧公孙这个故事单元中,会冲淡小说的主题,吴敬梓并没有铺展开来,而在后面王玉辉的故事里,吴敬梓着力刻画了一个烈女的形象。
    另外,小说中写蘧公孙的亲属关系,与李本宣的亲属关系一致,是实写;而写蘧公孙亲戚关系,与李本宣的亲戚关系并不一致,是虚写。小说中写娄三、娄四公子是蘧佑的亲内侄,也就是说蘧佑的夫人是娄中堂的亲妹妹。在现实中,李家却没有这样的亲戚关系。根据《镇江扬州李氏合谱》可知,李天祜有两位夫人张氏、徐氏,这倒让我们产生一种联想,就是这位张氏会不会是清朝某位内阁大学士(俗称宰相)的妹妹?李本宣的祖籍在镇江府丹徒县,后搬至扬州,而清朝康熙年间丹徒县确实有位“宰相”,即张玉书。据《清史稿·张玉书传》载,张玉书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二十九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入阁为相,康熙五十年去世,加赠太子太保,谥文贞。张玉书为太平宰相二十年,与小说中所写娄中堂“在朝二十余年,薨逝之后,赐了祭葬,谥为文恪”,颇为相似。但《京江张氏家乘》卷七记录张玉书有姐妹四人,[33]并没有一人嫁给李天祜,所以李天祜与张玉书没有郎舅关系。我们知道《儒林外史》毕竟是小说,它不可能像写家传一样去写人物,在蘧公孙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点,即作者采取了虚实相映的创作手法去塑造人物。但小说中“娄中堂”与丹徒张玉书的关系还是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探讨。
    注释:
    [1][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0页。下文引《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均依此本,不另注。
    [2][清] 徐釚:《本事诗》,清康熙四十三年刻本。
    [3][清] 徐釚:《本事诗》,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
    [4]《镇江扬州李氏合谱》,清抄本。
    [5]查乾隆《南昌府志》卷三十“职官”,康熙四十年任南昌知府的官员姓李,但“失名”,康熙四十四年的知府名刘涵,这个“失名”的李姓知府应该就是李天祜。
    [6]《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会试墨卷》,清康熙刻本。
    [7]陈美林:《吴敬梓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24页。
    [8]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6——227页。下文引《吴敬梓集系年校注》均依此本,不另注。
    [9]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第408页
    [10]叶楚炎:《匡超人本事考论》,《明清小说研究》2016年第3期。
    [11] [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221——222页。
    [12][清]钦琏:《虚白斋诗集》,清乾隆刻本。
    [13][清]唐英:《陶人心语》卷五,清乾隆唐寅保刻本。
    [14][清]宁楷:《修洁堂初稿》卷七,清乾隆抄本。
    [15][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95页。
    [16][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229——230页。
    [17][清]顾国泰:《乐易堂诗集》,清乾隆九年刻本。
    [18][清]李本宣:《玉剑缘传奇》,卷首序,清乾隆刻本。
    [19][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73——174页。
    [20][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407页。
    [21]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133页。
    [22]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72页。
    [23]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2011年,177页。
    [24][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235页。
    [25]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第565页。
    [26][清]方正澍《子云诗集》,乾隆刻本。
    [27][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224页。
    [28][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230页。
    [29]王泽弘《鹤岭山人诗集》卷首有其子王材振所作“附注”,其中曰:“先君子自庚辰冬解组退休白下,戊子捐馆舍,手授遗稿,平生志略见于斯。振年踰弱冠,过庭之训,未遑卒业。诸昆既散处吴楚间,振株守敝庐,钝拙无似,学殖荒落,继述靡由。十余年来,始得校理诗集,以授剞劂。”(《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01册第50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戊子为康熙四十七年(1708),王泽弘去世时,王材振二十多岁,至雍正十年(1732),王材振应四十多岁。
    [30]商伟《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418页。
    [31][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09页。
    [32][清]朱卉:《朱草衣遗诗》,嘉庆三年金山程泰来抄本。
    [33][清]张九征修,张永清、张永泓续修:《京江张氏家乘》,道光五年敬思堂刻本。
    原载《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春季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