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世说新语》明正德四年赵俊刻本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世说新语》之明代刻本,所知向以嘉靖十四年(1535)袁褧刻本为最早。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1992)曾据油印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征求意见稿),首次介绍了一部明正德四年(1509)赵俊刻本(简称“正德本”),谓为“现存明本最早刻本,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惜受条件限制,王氏未及查阅原书。之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199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996)“子部·杂家类”相继著录此本,然亦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殊为憾事。
    今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简称“中科院藏本”),凡八卷八册,首刘应登序,大字写刻,半叶五行,行十一至十四字不等;次正文,首卷首页首行顶格题“世说新语卷第一”,第二、三、四行均空白,第五行顶格刻正文,半叶十行,行十七字,注文小字双行,较正文低一格刻印;细黑口,双黑鱼尾,左右双边;上鱼尾之下,刻有“世说卷一”,下鱼尾之上刻有葉码;字体为明初本通行的赵体(参见图一),纸张为较厚实之竹纸。卷三首页第二、三行低四格分别题“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须溪刘辰翁批点”,第五、七、八卷首页题署同卷三,第一、二、四、六卷则皆失题。
     
    (图一)
    此正德本极为稀见[1],今知存世仅两部。因刻印于明初,该本尚留元刊遗韵,故曾被藏书家误作“元刻本”,详见下文。
    一、关于刊刻者“内江赵俊”
    中科院藏本卷八之末附有跋语一则:
    《世说新语》旧本年远,句多脱落,字或漫灭不可读。公余乃略加校正其讹舛者,至于断简及寻绎未彻者,则仍其缺文。付梓人刻□□成,遂书于卷末。正德四年初夏赐进士中宪大夫前监察御史内江赵俊书。
    
    (图二)
    此“内江”,即四川内江县。查清彭泰士等纂修《内江县志》卷三“选举·进士”之明弘治“癸丑科”载:“赵俊,字克用[2] ,御史升知府。”[3]同卷“选举·举人”之明弘治“己酉科”亦列有“赵俊”,据此可知:赵俊于明弘治二年(1489)中举,弘治六年(1493)进士及第。《内江县志》卷七“人物”载有“赵俊”小传,内容颇具传奇性:
    海阳周钥为兵科给事,勘事淮安,与知府赵俊善。俊许贷千金,既而不与。时奉使还者,刘瑾皆责重赂,钥计无所出,舟行至桃源自刎,从者救之,已不能言,取纸书“赵知府误我”,遂卒。事闻,系俊至京,责钥死状,竟坐俊罪。
    有意思的是,此段小传实际上采自《明史》卷一八八“许天锡传”所附“周钥传”,仅个别字词略有差异。《内江县志》纂修者于文末加入按语:“明纪此事在戊辰正德三年,邑志云俊宏治癸丑进士,历御史,升知府,自癸丑至戊辰,凡十六年而为知府,于明代升迁年例正符,必是内江赵俊无疑矣。夫不责瑾之索贿,而责俊之不贷金,明帝之昏悖袒阉,何其甚也。”那纂修者的判断是否准确呢? 笔者查检明万历陈文烛等人纂修《淮安府志》[4]卷二“秩官表·国朝·知府”载:“赵俊,内江人,进士,正德元年任。”此可证“内江赵俊”确曾于正德元年(1506)出任淮安知府。
    至于赵俊因拒绝贷人千金而获罪事,乃正德时期颇为轰动的新闻事件。明查继佐《罪惟录》卷十一“武宗毅皇帝”亦载[5],正德三年(1508)十一月:
    给事中周钥自刎桃源舟中,未殊。钥初请贷淮安知府赵俊千金赂瑾,许而不与,至是,创甚不能言,援笔曰:“俊误我。”事闻,捕俊治罪。
    《罪惟录》卷二十九“宦寺列传下·刘瑾”复载:“兵科给事中周钥贫,往贷淮安知府赵俊,计贿瑾。俊不与,钥遂自刎死。”阉党刘瑾如此贪婪枉法,固属可恨;而身为兵科给事中的周钥,仅因无钱贿赂便自刎舟中,也未免太过窝囊。最无辜的则是淮安知府赵俊,莫名其妙地被牵连罢官。《淮安府志》卷二“秩官表·国朝·知府”著录赵俊下任官员为:“华琏,余姚人,进士,正德四年任。”周钥自刎事在正德三年(1508)十一月,四年(1509),华琏已接替赵俊出任淮安知府,中科院藏本赵俊跋语所署时间为“正德四年初夏”,则其罢官当在“初夏”(即四月)后,换言之,《世说新语》乃赵俊在淮安知府任上、或许也是他一生刊刻的最后一部书籍。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赵俊另刻有《类编标注文公先生经济文衡》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五卷,宋朱熹撰,宋滕珙编,时间也在明正德四年(1509)。此淮安知府西蜀赵俊刻本,六册,今藏日本蓬左文库;中国上海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等亦有藏本。
    二、关于正德刻本的底本问题
    关于正德刻本的底本,赵俊跋语只是笼统地称之为“旧本”。然其卷首有“丙戌”刘应登序文,这自然令人推测其底本与刘应登有关。据笔者研究[6],宋末元初江西文人刘应登,曾在元初至元二十四年(1287)校刊《世说新语》八卷(简称“元刻本”)问世,惟此本流传稀少,今知存世仅有日本公文书馆藏本(简称“日藏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本(简称“台藏本”)两部而已,且属同版,但刷印时间有先后,日藏本的版本质量优于台藏本。本文若非特别注明,所引元刻本《世说新语》文字均采自日藏本。
    笔者将正德本与元刻本进行了版本比对,发现无论是版式行款、卷首题署,还是分卷情形、各叶起讫,两者均基本一致。元刻本中有若干误刻修版的痕迹:譬如《文学》第83则(“王敬仁年十三”)[7]、84则(“孙兴公云”),元刻本误将两则文字相接,校对时发现,遂将第83 则正文最后两字“微言”,改刻为小字双行,空出一格,补刻“〇”,作为分则标记;同样的情况还见于《识鉴》第1、2则,《容止》第38、39则,《􀀁排调》第26、27则。再譬如《方正》第58则“恶见文度已复痴”句,元刻本漏刻一字,校对时发现,遂将正文“见文”改刻成小字双行,以补入漏字,类似的例证还有《赏誉》第18则、第54则、第151则、《任诞》第9则等。上述九处,本属元刻本修改版刻错误的无奈之举,正德本翻刻者却不明就里,居然有八处依样照刻[8]。此外,元刻本卷五尾题的刻法与其它诸卷不同,正文及小注已占满全页,仅留下第十行行末五个字位置的空白,刊刻者遂将尾题缩为“五卷终”三字(其它诸卷尾题作“世说新语卷之某几”或“世说新语卷第几”七字),并且采用阴刻法,既节省了版面,也颇为醒目,这本是权宜之计,正德本却亦照刻不误。凡此,均可作为判定正德本乃据元刻本翻刻而成之铁证。
    前引赵俊跋语称:“旧本年远,句多脱落,字或漫灭不可读。公余乃略加校正其讹舛者,至于断简及寻绎未彻者,则仍其缺文。”这表明正德本所据元刻本的版本情况不佳,文字脱落或漫灭之处甚多,但正德本仍忠实地保留了底本面貌,基本未作臆改增补。今检正德本,书中各卷存有不少墨钉,视其位置,盖有两种情况:
    1.位于行末或行首、靠近上下边栏处。譬如《轻诋》第21则,即卷八第四叶B面第十行末两字、第五叶A面第一行首三字,正德本皆为墨钉,对勘日藏本,乃“逐郑康成车”五字,尚清晰可辨,台藏本则已漫漶不清。有意思的是,正德本卷四第十九叶B面第七行、第十行,卷七第六叶B 面第三行、第九行,第七叶A 面第八行、第十行,其行末紧靠边栏处,皆有大小不一的墨钉,对勘日藏本相应之处,实乃句末空白处,并无任何文字,可能是边栏有所漫漶,导致正德本刻工误认为尚有文字,遂留下墨钉不铲。
    2. 位于行间,多为小字“刘辰翁”批语,譬如正德本《赏誉》第38则、第39则、第48则、《容止》第5则、《尤悔》第2则、第5则及《纰漏》第5则文末之刘批,皆存有墨钉,对勘日藏本、台藏本相应处,虽有程度不同的漫漶,但文字仍依稀可辨。
    令人注目的是,正德本之中有两个硕大的墨钉,其一位于《轻诋》第24则末尾小字双行注文(图三),日藏本、台藏本略有漫漶,但文字基本完整,两相对照,正德本此处墨钉共占36字,约占整段注文的70%。其二位于卷七第五叶A面,第一行整行均为墨钉,对勘元刻本,此行乃有小字注文􀀁 孚字􀀁,两字独占一行,或许正德本底本此两字已失,故刻工以为首行残缺,乃留下十分刺眼的大墨钉。
    
    (图三)
    事实上,与元刻本(包括日藏本、台藏本)相比,正德本尚有不少脱落的文字,主要是书眉及行末的“刘辰翁”批语,还有若干卷首题署。为便于论述,兹将相关情况,勒为一表:
    


    

    日藏本

    台藏本

    正德本

    卷首失题
    情况

    卷四

    卷二、四、六

    卷一、二、四、六

    书眉刘批
    缺失情况

    不缺

    《言语》第38则

    《言语》第31则、第38则、第79则

    不缺

    《政事》第4则

    《政事》第4则

    不缺

    《文学》第44则、第48则

    《文学》第44则、第48则、第55则、第57则

    不缺

    《方正》第49则

    《方正》第49则

    不缺

    《识鉴》第11则

    《识鉴》第11则

    不缺

    不缺

    《容止》第23则、第29则、第34则、第38则

    不缺

    不缺

    《栖逸》第15则

    不缺

    不缺

    《贤媛》第6则

    不缺

    《术解》第3则

    《术解》第3则

    不缺

    《巧艺》第4则

    《巧艺》第4则

    不缺

    不缺

    《任诞》第23则

    不缺

    不缺

    《简傲》第4则

    不缺

    不缺

    《轻诋》第11则、第13则

    不缺

    不缺

    《尤悔》第17则

    行末刘批
    缺失情况

    不缺

    不缺

    《德行》第17则、第26则

    不缺

    《文学》第12则

    《文学》第12则

    不缺

    《方正》第9则

    《方正》第9则

    不缺

    不缺

    《赏誉》第62则

    行末刘批
    缺失情况

    不缺

    不缺

    《栖逸》第8则

    不缺

    不缺

    《排调》第23则

    不缺

    不缺

    《谗险》第2则

    合计

    共有1卷卷首失题,书
    眉及行末刘批,均不缺。

    共有3卷卷首失题,8处书眉刘批缺失,2处行末刘批缺失。

    共有4卷卷首失题,23处书眉刘批缺失,8 处行末刘批缺失。

     笔者曾在《〈世说新语〉元刻本考》一文中指出: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刘应登刻成《世说新语》八卷,刷印行世,此原刻初印本,今未见存世;之后,书板为坊肆所得,为招徕读者,刺激销售,坊贾乃伪托“刘辰翁”之名,模拟其口吻,于原板上缀刻批点文字;并剜改原板各卷卷首题署,补入“须溪刘辰翁批点”,今存之日藏本及台藏本,即以此板刷印而成。由于填木缀刻容易脱落,故越是后印的版本,其脱落的文字就可能越多。据此并参照上表可知:《世说新语》诸元刻本中,日藏本刷印时间最早,版本情况最优;台藏本居中;而正德本据为底本的那部元刻本,则刷印时间最晚,版本情况最劣,故其卷首题署以及刘批文字的缺失情况,也相对最为严重。
    中科院藏本中尚有不少书叶存在边栏断烂、字迹漫漶等现象,卷二第二十三叶字迹拙劣,与前后叶明显不同,当属后人补刊(图四)。据此可以推知:正德本曾多次刷印,在明初有过一定程度的流传。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自元初至元二十四年(1287)迄于明正德四年(1509),作为经典著作的《世说新语》,已有二百二十余年未见新的刻本,因此,虽然正德本所据底本不佳,它仍然颇受时人欢迎。嘉靖十四年(1535),袁褧嘉趣堂刊行《世说新语》三卷,该本以宋本为底本,且刻印精美,大受追捧,正德本自此遂渐湮没无闻。
    
    (图四)
    三、袁寒云旧藏本非为元刻本
    据日本阿部隆一《中国访书志》(1983增订版)及台北《“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子部·小说家”(1998)著录:台北“国家图书馆”另藏有一部元坊刻本《世说新语》,八卷八册,钤有“寒云秘笈珍藏之印”、“天尺楼”、“芹圃藏书”等藏印,知其曾经近代藏书家袁克文、刘世瑗、张芹伯等人递藏(简称“袁藏本”)。首册封面有民国四年(1915)袁氏墨笔题识:“《世说新语》八卷,须溪刘辰翁批点,元刊本。乙卯八月。寒云。”
    笔者因撰写《〈世说新语〉元刻本考》一文,曾将此本复制,审其版式、行款及题署文字,均与元刻本相同,“刘辰翁”批点文字,也以阴刻“批”字为标识,缀刻于行末或书叶边角处,惟字体与元刻本迥异,初疑为元代坊肆翻刻刘应登本。后查阅正德本,才发现袁藏本与中科院藏正德本完全相同,就连书中所存墨钉数量及具体位置,也毫无二致;袁藏本只是少了书尾正德四年(1509)赵俊跋语。两相对照,始悟其中玄机:盖旧时书贾将正德本撤去明赵俊跋语,冒充元刊本射利,居然能够骗过大收藏家袁寒云的法眼,今幸赖中科院藏本而得以揭明真相:袁藏本实非元刻本,乃明正德翻元刻本。此外,袁藏本与中科院藏本均略有缺叶,其中卷三第四叶、卷四第十一、第十二叶,两本皆缺;袁藏本另缺卷五第一叶A 面,中科院藏本不缺;而中科院藏本所缺卷七第十六叶,袁藏本则不缺,庶可互补。
    注释:
    [1] 日人岛田翰《古文旧书考》(东京民友社,1904)卷二“宋椠本考”之《世说新语》条,曾提及一部明正德仁实堂刊本,惜今下落不明,亦未知与正德四年赵俊刻本有何关系。另据日本学者高桥智教授见告,岛田氏颇有因炫秘而伪造善本名目之嫌疑,则所谓“正德仁实堂本”,或亦属子虚乌有,姑且存疑备考。
    [2] 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1983)卷六著录赵俊刻本《类编标注文公先生经济文衡,注云:“赵俊,字克明,内江县人。弘治六年进士,淮安知府。”与此“克用”不同,未知所据。
    [3] 笔者所见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祠藏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4] 笔者所见为明万历元年(1573)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5] 《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嘉业堂所藏查继佐稿本,此稿本今藏澳门何东图书馆。
    [6] 关于元刻本的详细情况,参见拙文《〈世说新语〉元刻本考——兼论“刘辰翁”评点系元代坊肆伪托》,载《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
    [7] 为方便读者核查原书,本文所标《世说新语》正文编号,乃取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8] 唯一更正的一处是《赏誉》第54则,元刻本有漏刻,校对时发现,遂将“之之”改刻成小字双行,正德本则纠正为大字,作“卞望之之峰距”。
    [作者简介]:潘建国,江苏常熟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