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迷影——一剂美丽的毒药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复旦大学出版社 郑越文 参加讨论

    一直以来,是什么在影响电影?技术?商业?社会责任、游戏之心?还是美学追求?苏珊.桑塔格在电影诞生一百年时提出了“迷影情结”的概念,认为“电影迷恋”是隐藏在电影历史内部的一条精神线索,“爱电影”是决定电影存亡的关键问题。其实早在1977年,麦茨在他的《想象的能指》一书中就理性又感伤提出了他的关于“爱电影”的理论——“我们之所以研究电影,是因为我们爱电影。但是,由于我们太爱电影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再研究电影。因此,要想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研究电影,我们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不那么爱电影。”麦茨说我们应当不那么爱电影才能研究好电影,苏珊.桑塔格说“电影迷恋”已经消亡,但李洋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迷影文化史》的主体是李洋于2006年至2009年间发表在期刊、杂志(主要是《看电影》杂志)上的文章合集,但全书的格局一目了然,以时间为基本框架,以“迷影人”为出发点,每一章都有意识地将重点落在一个或一些有关“迷影文化”的问题上。
    作者选择了法国电影史作为叙述“迷影文化”的对象,一方面和作者的留学经历相关,但更在于,“‘迷影文化’在法国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并且于1920年代和1950年代在法国发生了两次声势浩大的迷影运动高潮,而书中所有的讲述也就是围绕这两个年代绵延开的,有“因1920年代的迷影运动进入影坛,又因1950年代的迷影运动被捍卫”的让.雷诺阿,有从1950年代的迷影高潮中走出,在很大程度上由迷影文化激荡出的“新浪潮十年”中成为主心骨,之后的岁月中又无论世事变迁都坚持“文化上正确”的特吕弗。作者全面地选择了各式各样的迷影人——导演、影评人、电影理论家、电影史家、电影活动家……这些或创造、或推进电影的人们在书中也悄悄换了华服,他们的伟大依然因为他们的成就,但也不全然如此,打动我们的更在于他们对电影的爱,在于一种执着的“迷影精神”,正因为这种迷影精神的存在,梅里爱才会为了电影倾家荡产,凄凉逝去;让.雷诺阿才会为了拍电影卖掉父亲的名画,几经沉浮;特吕弗才会建议戈达尔拍一部名叫“一坨屎就是一坨屎”的自传。也正是因为这种对电影深切的爱和坚持,梅里爱才会最终死有所归;让.雷诺阿才会最终被发现,被爱戴;罗热.泰耶尔才有“活着的理由”;乔治.萨杜尔才有勇气不断自我否定,并一直寻找到关于电影的新方向。李洋用丰富到琐碎的史料,向我们充分地展开历史的细节,将“精神”这一多少有些虚无缥缈的概念具体化了,顺便反驳了麦茨,也反驳了苏珊.桑塔格。“迷影情结”是一剂迷魂汤,甚至是一剂毒药,但这无疑是电影人最美丽的毒药,无数的电影人心甘情愿地服下这剂毒药,为电影生为电影死,“迷影情结”也因此“深刻地改变了电影史”,并且“不会消亡”,而“会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以不同方式不断介入历史”。
    既然出发点不在于电影人的成就本身,那么整本《文化史》所叙述的多是带有掌故味道的史实,颇有有几分传奇化和感性的色彩,也和现如今风行的“八卦”有几分形似。这样的风格使得本书的阅读界面非常友好,更让电影伟人走下神坛,成为你身边那个热爱电影、不断受挫、最终成长的热血青年,无疑,这样一本史书本身就很有可能让更多人爱上电影,培养熏陶出更多的迷影人。
    这是一本法国的迷影史,也是一本全世界的迷影史,在书里,作者写道,“当时(1950年代)的法国有点像今天的中国,一代青年为电影趋之若鹜,民间刊物纷纷兴起,规模不等的电影俱乐部相继成立,各种形式的合法或非法的电影放映活动在大学、电影馆、酒吧里举行”。在书本之外,作者就以“大旗虎皮”的旗号号召着一代这样的青年。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在书写历史。
    大旗虎皮的“迷影文化史”是相对完整的,却也是不完整的,还有这样一群迷影人,他们爱电影,如痴如醉到戏如人生,分不清“戏和人生”的他们将平凡的生活也过得有了几分美丽几分悲情,但他们并非都能以胜者的姿态进入书面的电影史,或者至多只是作为群众演员被一笔带过,他们天生没有办法被写入历史,但他们何尝又不是迷影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