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千古文章未尽才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三联书店 张建智 参加讨论

    
    提到陈乐民的名字,自然会和其夫人资中筠联系在一起,不少读者也是因先读了资先生的书,才了解到陈乐民先生。我在1979年创办的《读书》杂志上,就邂逅了陈先生。
    陈先生五十年代初就在域外工作。九十年代,先生发表了多篇很有分量的研究中西之间的文章。如《坐视世界如恒沙:谈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念》、《哲学家的足迹和沉思——超越道德的忧虑》等。这些均关乎中西之间价值观论理的系列思想,触动了刚开放10多年的整个读书界。
    这期间,有先生所著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记得,当时张弓先生说:“《读书》连续两期刊载鉴赏黄仁宇先生之历史观和历史方法的文章,足见作者之推崇及编辑者之青睐……令人担忧的是,黄先生这种超越文化土壤的历史观,可能给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带来隐患……”
    现实中,我们面临的文化灾难,却源于自己的文化痼疾。陈先生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必然是西方文明通向世界历史(现代化和全球化)”。
    尔后,先生发表《 理性·人性·文人》,《行己有耻与文明意识》等文,阐释了横隔于中西之间精神层面的碰撞问题。
    近读到毕飞宇先生一文,他曾向陈先生说,你没有资中筠出名早,陈先生只是“嗯、嗯了几声”。就我的阅读经历,读到陈乐民先生的文章,应该早于资先生。当然,他们俩一起写了文章、合著了书。如《读书》上的《细哉文心:读宗璞“南渡记”》,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的《学海岸边》(陈乐民 资中筠著)。
    先生在《万象》上发表了系列“启蒙札记”。可以说他是中国知识界率先倡导“启蒙精神”的学者。2008年8月,已是在血透着的衰病之体,离世尚剩四月有余。他说“现在写‘启蒙札记’已经完成了二十四篇,还要继续写下去。也许直到‘那一刻’到来,怕也写不完。”
    先生的著作,普通读者知之甚少,但在知识界一直保持着独特位置。
    近日,陈先生女儿陈丰,赠我三联版《陈乐民作品》。第一集《在中西之间:自述与回忆》,始读波澜不惊,而至40页后,却坐卧不安。待篇篇读下去,倒有点儿似他评宗璞之文,清清的、淡淡的,没有时下颇为时兴的“火气”,倒有点夏日里“冷开水泡茶”之味。“我素喜明代三袁和张宗子,习惯于含蓄的短文,不擅长飞扬激越,总想把结论留给读者。”所以李慎之曾对他说:“你的文章太短、太含蓄,也就是我这样的人能看得出你的‘微言大义’,一般谁看得出!”
    金克木说过,小时作文只恨写不长,到老来写文又怕写不短。
    先生的这本书分三辑,一为“在中西之间”,二是“忆旧知”,三为“给没有收信人的信”。第一辑讲述了他的经历。“忆旧知”中,有和周恩来、董乐山、张芝联等人的故交。我认为,他对李一氓、李慎之两位之作风人格,思想学识特别难忘。如李一氓晚年有《岁暮》一诗,他为之看重:西风彻夜不成眠,一梦迷离断欲连。旧事稍嫌频入梦,何如新梦逐时添。这里用了三个“梦”字,此诗,也从侧面反映了陈乐民那代知识者之心境,也只能以一个梦字了得。
    从书中可读出,那代知识精英的人生是怎样崎岖。大量精力,耗散在不断的“运动”里。尔后,好不容易能做点学问,但“每每有一种‘时不再来’的紧迫感。觉得五十岁以前的二三十年‘浪费’了相当多的光阴,老老实实地做了许多无益之事,二三十年几乎没有‘自我’。”
    陈乐民先生那一代人,从清华园走出来,原有自已的学术建构,想一步一步走去。然而岁月不饶人,元气已大伤,如陈先生直到患病至逝,还在做,尚无一日停息……
    这是一代人的命运。我想,他们走过的一生,总有一种谁也看不清的感觉。陈先生作为文化友好的使者,在国外工作,没有经历大不幸,只是不停地忙碌着。六十年来,曾经沧海,虽具士人风骨,家国情怀,可虚耗时日太多,终于大时代历史之中“劳心惨兮,道阻且长”。细想想,至少超越了老舍、傅雷、陈梦家等一代学人的悲剧命运。陈先生晚年,时感力不从心,未尽其才万事休。
    通览此书,是陈先生于中西之间的一个总结。“我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只弄明白了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