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金克木集》: 蜡炬成灰 余温尚暖 ——新京报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三联书店 newdu 参加讨论

                            
                                  金克木题写书法,拍摄于1992年。
                           
                            
                               八卷本《金克木集》,由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
    “我是哭着来,笑着走。”2000年8月5日,88岁的金克木离开人世时,留下的这句遗言既轻盈又豁达,就像他一个月之前为自己的最后一本著作《风·烛·灰》的题词一样:“漫说回光能返照,风中残烛已成灰”。不过风中之烛仍然要发光,风中的灰更是传播久远。老人离世已十一年了,他那往往灵光一闪的思想却仍然为人称道,他的文字更是被不同的编者选了又选,编了又编,继续影响着年轻或不那么年轻的读者们。最近,三联书店把金克木的所有作品结集出版,洋洋八大册400万字,厚重优雅的装帧之中,是作者永远年轻的心灵与思想,借用陈平原的比喻,我们在八本书里读到的,是一个超越于时代的文字精灵。
    育人 大义微言
    精灵这样的词语,用在一位文化老人身上,似乎总有些不谐。就像与金克木并列“燕园四老”的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人们赞誉这些文化老人绝对不会用上这样的轻盈字眼。但金克木不然,沈昌文、陈平原、吴彬,无数人回忆起金克木,总要说到懊悔,懊悔当年没有抓住金克木谈话时偶然流出的那么多奇思妙想,乃至于如今只留下惊艳的记忆,思想本身却已无踪;然后便是回味了,回味金克木滔滔不绝的谈兴,回味老人给每位读者复信的热情,回味每次告别之后还要在门口接着聊上半个小时的悠长余韵——多少思想闪光是在这一次次半个小时的门口闲谈里流出来的呀。
    是的,触发,让读者读得开心,读得愉悦,短短的阅读过程便能得到大量的新知,并由此形成开始探索更多知识,思考更多问题的路径,这是金克木的写作方法,更是他的文字能够一直葆有魅力,历久不衰的价值所在。
    撰文 举重若轻
    和其他诸多的文化老人一样,金克木有自己的专业,他对东方语言的研究,有开创之功,季羡林和金克木共同的弟子黄宝生曾认为,金克木没有在梵语文学方面,做出一部更厚重的大作品(类似翻译《罗摩衍那》那样),是一大遗憾。这话当然有道理,不过人生有涯,金克木以自己性情的方式,做了一件其他诸多文化老人可能做得都不如他的事:用平易又诱惑的文字,以闲谈的方式,成就了一代读书人。
    20年前的《读书》杂志,影响了无数年轻人,一本思想阅读类的杂志,能在边远小县城也引得年轻学生一趟又一趟跑报刊亭的日子,大概也很难再现。金克木是那时代《读书》杂志的最杰出代表,既谈古,又论今;既谈文,又说理;既能把握思想新潮,又能从中抒发己见——既德高望重,又能放下身段,正是思想传播者的本色。20年后,在互联网时代再回头看当年的《读书》当时吸引人的所谓资讯,如今已经不新鲜了,但在海量的信息和新潮面前,能准确把握时代并发出独立声音的能力,却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我们或许需要好好重读金克木。
    治学 博古通今
    金克木的文字,当然不止于《读书》十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他写诗,写小说,写专业著作,写学术小品,《金克木集》把这些作品汇集在一起,8大卷,400万字,无疑是厚重的。金克木绝大多数时候总是游走于各个专业之间,套用他写斯宾诺莎的那篇《孤独的磨镜片人》里所说的话,他只是在和读者闲谈。这闲谈不乏厚重的内容——比如笛卡尔的哲学,比如八股文的历史,比如格式塔心理学——却有轻盈的气氛。想来这与金克木早年的教师生涯大概有些关系。他曾经回忆说,年轻时去小学校教书。结果遇到县里的督学听课而不自知,滔滔不绝,得了个不会教书的评语;不久后却又来了个省里的督学,他仍不自知,滔滔不绝,竟把个督学给听入了迷。金克木自嘲地说不晓得自己到底是会教书还是不会教书。不过从文章看,老先生不但会教书,且让人废寝忘食。比如他谈教育,先从亚里士多德的辩论课说起,让人心仪不已;再从西方而东方,欧洲、印度一大圈,把一大群先哲,一种种教学模式说了个遍,不小心就从教育溜到了传道、修道的人群身上。一个地球转下来,中外的同与不同,说了个清清楚楚,一句“悲夫”做结,意蕴悠长。
    金克木有句名言,“书读完了”,用金克木的话说,“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金克木在这里说的虽然是读书,不小心透露出来的,却是他的观察和思考方式:以我为本,对万事万物,都要究其本源,找它最核心最基础的规律,对于旁支杂叶,弃置不理就好。他传奇般的仅靠一本词典和一本《高卢战记》,就掌握了拉丁文,在85岁高龄又学会了上网,想来正是这法门起的作用吧。
    □书评人 小艾
    ■ 谈话录
    《金克木集》读到最后,更吸引人的,还是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通达性情。豆瓣网上有一位普通读者记录自己与金克木的相遇。那如在目前的场景,让人怀想不已:
    打通电话,开口便提了两个问题:一、人如何成佛;二、能不能当面求教。
    “你知道自己在哪儿吗?”金翁反问。
    “台基厂。”
    “嗐!我是问你知道成佛路上的位置不知道。你倒老实,说什么‘台基厂’、‘正义路’。好吧,就说你在台基厂,如果想去天安门,往西走不就到了?要是在北大,想去天安门,还往西走,那不是越走越远?!成佛也一样,先看清楚自己在哪儿,再弄清佛在哪儿,连条线,往前走,就能到。我连你在哪儿都不知道,怎么告诉你如何……”
    “您问我和佛的位置关系啊。现在我还真不清楚。但听您这意思,是先得有张地图,把一切人、一切生命都画在里面了,地图里的一个点是佛,再找出一个点是自己……可我没这张地图,怎么找呢?”
    “没说完呢,你就打断我的话,还替我讲道理,讲的再好也没理呀!呵呵,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传统思想文献寻根》,发表在1991年的《中国文化》杂志上,里面摘出了六部佛经和六部中国本土的经典。你找来看,看完再说要不要见我的事儿……”“叭嗒!”——连一句“好吧”都不等我说,老先生就挂了电话。
    好吧,金克木已经走了十一年,那电话,早就挂断了。老人既然说“哭着来,笑着走”,想来对这世界,是早已成竹在胸了。而后来者可以做的,是打开他的书,试着为自己找到那张地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