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国学研究 >

否定、疑问为哪般?——古典诗歌中非肯定句的表达作用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19 《光明日报》 王文革 参加讨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且问,或恐是同乡。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古典诗歌中,如果把那种明晰、确凿、现场、实有的东西称之为“实”的话,那么,那种模糊、流动、不在场、非实有的东西就称之为“虚”。从效果来看,“实”显得实在,“虚”显得虚灵;“实”显得有限,“虚”显得空旷;“实”显得执著,“虚”显得自由,二者的表达效果差异明显。艺术性强的古诗,往往能将“实”“虚”较好结合起来,做到有“实”有“虚”,以“实”为出发点,以“虚”为落脚点,构建出意蕴丰富的意象。
     不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往往首先是从“实”出发的,是依托于“实”的,其景可谓之实景,其情可谓之实情。这个“实”,是实有的,当然也就是“唯一的”。对它的把握往往是拘泥的、执著的,我们的感知乃至心思只集中在它身上,离开不得。而在表述方式上,这种明晰、确凿、可把握的东西往往选用肯定句来陈述、表现。肯定句在肯定某一种情况、某一种对象的时候就形成了排他性,就是排除了其他情况、其他对象。
     肯定句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入明晰、确凿、可把握的状态,从而也使我们的世界进入明晰、确凿、可把握的状态。因此,肯定句所肯定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思想,也是我们的对象世界。对于以触景生情或寓情于物的诗歌来说,这“实有”的对象是必需的,但若拘泥于“实有”、执著于眼前又是不够的。
     诗歌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尽可能精短的体式中建构尽可能丰富的意象。其中的一种建构方式,就是虚实结合,实现从现场到场外、从有限到无限、从实景到虚情的转变。主体的情感由眼前之景所触发、所呈现、所依托,但又不能受到眼前之景的束缚而必须有所提升、有所超越。那么,如何提升或超越、进入自由灵动的虚境呢?使用疑问、否定或感叹等非肯定句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这里,感叹常常用疑问、否定的方式进行,故而从形式上看非肯定句以疑问、否定语气的句式为主。)正如孙绍振所说:“句式上的否定、疑问和感叹不过是从客体描绘转入主体抒发的一种婉转自然的方式”,“当绝句从客体的描绘转入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时,疑问、否定、感叹往往比肯定的陈述更带超越性”。为什么非肯定句能够实现这种升华或超越呢?
     我们看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第三句用否定句,第四句用疑问句来表感叹。这两个非肯定句所表现的主要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态度,是对主体的表现。这和前两句主要表现眼前之景的写实是不同的。在这里,否定句否定了一种情况,但它实际隐含着被它所否定的那种情况,即“君莫笑”隐含着“君笑”这种情况。它虽然否定了“君笑”这种情况,但它又提起、提到了“君笑”这种情况,因为必须提到它,才能否定它。我们在把握肯定句的时候,一般不会想到与之相反、相对的情况,但把握否定句的时候,却往往要想到与之相反相对的情况。如果把肯定的一方称为正方、否定的一方称为反方的话,那么,否定句所形成的反方正是通过对正方的否定来实现其否定的,这样它就必然要提及、提到正方。
     而一般情况下,肯定句就不必提及、提到反方。“君莫笑”引出“君笑”,有“君笑”才会有“君莫笑”。这是否定句的作用。“古来征战几人回”作为一个疑问句,首先是一种感叹,感叹战争残酷、生命难保,其次是提起了一种事实,就是古来征战少人回或古来征战无人回的事实。也就是说,在这里,这个感叹句与前面的否定句一样,具有双重的表达作用。
     再看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一个疑问句,几乎是无疑而问:你不可能知道是谁家的燕子,也没有必要知道是谁家的燕子——是谁家的燕子又与你何干呢?但仔细琢磨这个句子,又感到是无理而妙了。首先,作者不知是谁家的燕子,但他既然这么问,就说明他多少想知道是谁家的燕子——知道是谁家的燕子又怎样呢?不怎么样,不过是知道了一种事实,满足了人的好奇,或者,他可以去访问那一户人家,亲身、近距离看看那些新燕筑巢的情景?其次,问句中将燕子与谁“家”联系在一起,既是写实,又是拟人,将燕子与人们的生活紧紧关联在一起。如果燕子的出现意味着春天的到来,那么,也就意味着春回大地、春回人家了。第三,“谁家”一句无疑而问,又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事实上诗人也未作答,于是“谁家”就可以是你家,也可以是我家,还可以是他家,谁家都可以,反正它是有人家的。这样,“谁家”就不是定指而是不定指、甚至泛指了。第四,这一句子还可理解为:不知是谁家的新燕,表达的是由不知到想知又无需知的语意。这个意思与第一个意思相通,只不过第一个意思是疑问,这里却是否定。诗中有问无答的情况又如崔颢《黄鹤楼》诗中的最后一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似一问一答,但实则虚晃一枪,没有直接作答。这里的问句,提起了疑问,表明诗人对这个问题的意识和强烈关注;更进一步,诗人的不直接作答,使得答案具有开放性、多义性,无疑拓展了诗意空间。
     这是有问无答的情况。有问有答的情况又当如何呢?请看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的最后一联有问有答,自问自答,看起来是因疑而问,却又能马上作答,实是无疑而问。对于诗人来说,其实答案早在胸中,他的故作疑问,原是为了引人注意,或是引出话题;但在诗中既然提了问,就意味着诗人是把所问的问题当成一个关注的重点来认真考虑的,这样它就比肯定句的语气要重一些了。而且,问句是充满指向性、多义性的,在作答前,多种选项是潜在存在的,只有当诗人作出回答后,选项才是唯一的。如此说来,问句是具有拓展诗意空间功能的。
     我们可以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一比较。李白诗云: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同样是“寄”,同样是写“虚”,李白是用肯定句,取虚事实写的方式,显得果断、强烈,而王湾用的是一问一答的方式,虚事虚写,显得舒缓、悠然。在王湾诗中,诗人先疑问、后作答,提出他最关心的问题,表达他最急迫的意愿;这种疑问,与所有疑问句一样,能激起人们的关注、期待,在诗人自答之前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而他的作答,虽然展示的是唯一的一种情况,但却将引起疑问的意愿表达得十分强烈,其效果不亚于肯定句式的直接表达。
     可见,在诗中,疑问句表达的是一种意向,提起的是一种欲知而强烈关注的对象。疑问句以这种意向性又引导读者的关注、期待。疑问还往往与主体的意愿相关联。因为与主体的意愿相关联,才会激起诗人的疑问;也因为这种关联,疑问才有意思、才有意味。如果作答,则展示了某一种情况,但作答之前答案仍呈不定性、开放性;如果不答,则引而不发,答案呈不定性、开放性,即存在多种可能。另外,疑问的东西往往是不在场的、直观不到的,否则就不用问了;这就使得诗境超越了眼前的实情实景,进入了“虚”的时空。
     否定句虽然否定了对象,但又隐含着对象,这样就比肯定句多了一层含义;疑问句虽然既不肯定又不否定,但它以强烈的意向性、引导性以及期待性激发读者的心灵空间,同时答案的不确定性也让人有更多的选择。如果说肯定句是单极的话,否定句就往往是双极的,而疑问句则可能是多极的。这里的“极”,所体现的就是句子意味的关联性或意向性。古诗中的否定句、疑问句跟写实的肯定句比起来像是闲话、废话,但因为否定句、疑问句往往都具有提起的作用,即提起人们对那个不在场的对象的关注、期待,因而又具有拓展语意的作用,可谓之闲话不闲、废话不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