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大工业的死与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辽宁作家网 高海涛 参加讨论
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商国华都生活和工作在沈阳的铁西区(即小说中的“沈西区” )。这个著名的城区有一条著名的街道,“路两侧的工厂就像摆在案板上的饺子一样,一个挨一个,而且都是国字号的大工厂”。曾几何时,人们把这条街叫作共和国工业的装备部。诗人林雪说,这条街有点像本雅明的《单向街》。其实,单向街也有光荣而丰富的历史,也有艰辛而辉煌的转向,这就是商国华《我们走在大路上》所展示的。正如本雅明所写:“我以她的名字将这条街命名为/阿西娅·拉西斯街/作为工程师/她让这条街穿过作者”。
    这条穿过作者同时也穿过读者的著名街道,在世纪之交1998—2008的十年间,可以说见证了沈阳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国企改革的艰难岁月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商国华是铁西工人阶级的儿子,他曾经参军,复员后就一直工作在这片工厂林立的热土上,直到走上领导岗位,也没有离开那里。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学创作始终与工业题材有关,尤其是近年来,他的一系列以工业改革为背景的诗歌、报告文学、话剧和影视作品,在全国引起了特殊的反响和关注。而《大路上》则是他第一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讴歌老工业基地的创业史,彰显当代中国工业精神的艺术尝试。其文气之浩荡,诗意之挥洒,让人在感动之余,产生许多的联想。
    感动之一:工业精神。几年前我曾与商国华各携夫人,到中国作协杭州创作之家休假,十多天的时间,面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商国华却能做到闭门不出,一直在那座小楼里写他的工业题材长诗《引擎》。现在读他的《大路上》,我联想到当时的情景。是什么力量或情感,会让他能如此矢志不渝,倾注心志呢?在这部长篇中我找到了答案,这种力量就是岁月和工业文明所诞生的工业精神,它既是昨天“凝重端庄”的宏大叙事,也是如今不屈的理想和英雄主义的浪漫。小说以主人公王光汉临危受命,出任北阳重器厂董事长为叙事起点,写出了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起死回生的改革历程。当时的工厂状况,恰如几年前的一部纪录片《铁西区》所拍摄到的,车间空空荡荡,机器默默无言,工人们随时在等待下岗。因为男人不开支,需要靠家里的女人养活,所谓的工人村被谑称为“养汉楼”。可女人靠什么养活男人呢?这些已经下岗的女工,无非是到路边擦鞋,或到舞场卖笑而已。“一台台淬火炉微弱的火苗,一个个家庭主妇埋怨的眼神,一个个催款路上疲惫的身影”,这就是北阳重器所面临的处境,可能也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处境。
    比较而言,小说前半部的现实感更强,矛盾冲突更集中,后半部理想化的元素增多,但思路也趋于开阔。可以说,商国华是以诗人的激情,报告文学家的勇气,直面国企困境,展示生命悲欢,通过一个企业从北阳重器到北阳重机的不同寻常的复兴历程,寻找中国工业的薪火传承,也寻找工业深处的精神家园。读完这部长篇,有一个特殊的感觉,就仿佛是当年东北文学的精神风貌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代的变革故事,人物的精神历史,北方的人生景观,以及历史与阶级意识,在这里交织在一起,既是老工业基地的“一幅风情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也表现了中国当代工人阶级的“歌哭呐喊,生的奋斗与死的坚强”。     
    有人总结工业文学的类型,认为主要有“歌颂型、阵痛型、奋争型”三种,而在商国华的这部长篇中,我觉得这三种类型已经被作者的主体意识,也就是一种饱含热血激情的工业精神所熔铸,并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整合。这种工业精神,主要体现为工人阶级的宽广心胸和深明大义、奋发自强、相濡以沫的精神气质,在小说中我们看到,无论处境如何艰难,北阳重器的决策者和普通工人,都自始至终保持着“我们走在大路上”的乐观情绪和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那份朴素的自豪感和责任意识:“咱现在很难,从来没有过的难,可是咱再难,还是国企”!长子是什么?“……长子不光是老大,长子还是责任,还应该是孝子”!尽管共和国工业曾经走过的“大路”已突然变得狭窄、泥泞、艰辛无比,甚至出现了断桥,需要另辟新路,但这种由国企担当、长子情怀所构筑起来的工业精神却屹立不倒,并成为重新崛起的力量。从北阳重器到北阳重机,王光汉、汪俭、冠新阳和工人群众、科技人员一起,靠“自己扶着自己走”,终于走出了那一条工业振兴的新路。空旷如许、只听风吟的车间又重新有了欢歌笑语,“一台天车从头上隆隆划过,天车上载满了醉人的阳光”。
    感动之二,工人阶级。商国华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无论工作、写作还是与人交流,他都给人一种不知疲倦的印象。尤其是当他谈起铁西区、谈起那些下岗职工的时候,他的雄辩和深情会带给你双重的感染力。此刻读他的这部长篇,我仍然会觉察出那种雄辩和深情的力量。很明显这不仅在叙述本身,而是出自真实和真诚。小说中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可能就是实际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比如大海的故事,当他即将新婚燕尔,却被列入下岗名单,为了让他高高兴兴地成家,没有人告知他这个消息,直到大海满面春风地推开车间的大门,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懂事的大海,为几个留守的师傅点燃了浸着泪水的香烟,然后把所有的喜糖、喜烟都一股脑地抛向了他和工友们为之流过汗水的车间。大海下岗后,每天骑着“倒骑驴”去给人送家具。妻子晓丽爱吃雪糕,她坐在丈夫的“倒骑驴”上,吃着丈夫为她买来的雪糕,“竟觉得自己有一种冰雪公主般的自豪感”,她全然不理会身边驰过的一辆辆汽车,因为那些车是靠燃料驱动的,而大海的这辆车却是由情感驱动的,而情感的动力是无限的。
    还有向原的故事,为了替厂里分忧,主动要求提前退休,却默默地倒在了为厂里催款讨债的路上。他的妻子沙贞,每天到街头给人擦鞋,并在艰辛中把向原收养的工友的遗孤抚养成人。杨天力的故事,为抢修平炉而不幸殉职,而他的妻子逢素清却对厂里一无所求,只希望找人去拿个小铁块给他带去,因为“有块铁陪着他,他也能静心了”。商国华笔下的工人形象,说是一组群像或群雕并不为过,但他们却像北方的油松一样,密密实实而又普普通通,都是工业深处的普通人。他们讲求的是“钢对钢,铁对铁,心口对热血”,他们的生活中除了诚实的劳动,也有对家庭、亲人、工友的坦诚而无私的关爱。值得提到的是,小说所塑造的普通工人群像,有老有少,包括了几代人,但往往都是与家事民风、儿女私情联系在一起的,如曹文利与逢素艳的故事,赵百儒与魏国兰的故事,曹明与水花的故事,这不仅使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显出了人性深度,而且也具有了东北文学所特有的人情味和抒情气质。
    最具抒情气质的是赵百儒与魏国兰之间的情感历程,前者是退休老工人的后代,自己当兵复员后也是普通的车间工人;而后者不仅是师长的千金,而且本身就是前途无限的优秀女工程师。这样的爱情故事,也许是真实存在的,但重要的是两个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献身国企改革的理想憧憬,使他们纯真如经典牧歌般的爱情具有了象征性,在某种意义上为小说以写实为基调并稍显沉重的工业叙事增添了理想主义乃至浪漫主义的绚丽。
    这就是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工人阶级——他们把所有的力气都献给了生存,却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歌唱,踉跄走路也不忘传递快乐;他们尽管艰难,也一代代长成了男人女人,到远方当兵或上学,然后又回到故乡般的工厂,熟悉了爱恋,懂得了工作;他们一如既往,在父辈们意气风发的大路上继续斗志昂扬,学会了开心大笑,谈情说爱,饮酒跳舞,然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他们习惯了扶着自己走路,习惯了相濡以沫,压力太大就叫喊,肚子饿了就睡觉,但从不忘记维护一个群体的尊严;他们挺身站立在自己的城市,凝视着,努力着,要从混乱、虚伪、误解中寻找一条更好的路;他们的名字叫工人,但并不另类,也非弱势,正是他们,总让一种挥之不去的敬意在国家的血脉中升腾,并让人时时想起工人运动史对中国工人阶级的那些熟悉的评语。
    感动之三:中国大工业的死与生。美国女作家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而如果要概括一下商国华这部长篇的思想主旨,我觉得就是“中国大工业的死与生”。《大路上》共有三条叙事主线,一是企业车间,二是工人的家属区,三是郊区和城市边缘,可以说是全景式地展现了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但叙事的核心我认为还是命运感,是对国有企业生死攸关的改革实践和中国工业走向复兴之路的文学勘察。
    商国华对工厂和工人的熟悉是令人惊叹的,甚至熟悉到工人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细节,比如他这样描述北阳重器新任董事长发表施政演说的场景:“装配车间的几台大小天车停止了运行。车间的过道打扫得异乎寻常地干净,空地上摆满了规格不一的长椅、板凳,车间东侧一个大型的磨煤机齿轮就是会议的主席台,齿轮下近二百米长的车间通道两侧,一片黑压压的人群”。作者的情感结构与产业工人及工业社区的情感密码契合无间,这也许影响了某些必要的审美距离,但总体看,小说的情节设置自然而不造作,尤其是场面和细节的真实感,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场面化描写是东北文学的一个被人称道的艺术特点,商国华对此心领神会,他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记录了一系列或色彩强烈或诗意隽永、充满人生悲喜的历史瞬间。例如王光汉为了推行改革,只能割舍亲情,率先让自己的弟弟光学下岗分流,因为恰好赶上清明节,哥哥和弟弟两家在母亲的坟前相遇,各诉衷肠,通过祭奠母亲的一幕,把哥哥的无奈、嫂子的贤良、弟媳的哀怨、弟弟的通情达理与自我牺牲精神,展现得风生水起,意蕴绵长。
    最令人难忘的是工人们对过去年代生活记忆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留恋,他们对即将被出售的水压机,即将被淘汰的平炉和即将被拆迁的车间厂房,都充满了太多的情感。历史一定会记下这样的场景,当北阳重器的百年老厂房面临拆毁的时刻,“人们仿佛在目睹一位圣僧圆寂的大典”,老一代工人们“如同接到了朝拜的指令,突然齐刷刷地跪倒了地上,他们用拳头、用手掌一次次拍打着脚下的土地……”他们需要这样的仪式,需要用几杯浊酒和纷扬的眼泪,来感谢这片曾点起共和国的第一把炉火,为他们扛起了那个火红的年代,并收获了一次次梦想与光荣的土地。“感谢老天爷给我们的雨雪冰霜,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也感谢上苍,让我们知道了这天下先进与落后的差距。我们还要感谢星辰昼夜,让我们记住了创造生活的艰辛。我们还要感谢太阳,一次次为我们驱散了阴霾”!
    这才是真正的工人阶级,是真正的、可能唯有沈阳、东北才有的“大厂文学”。这样的场面化描写,其深刻意蕴,几乎能让人想到契诃夫的《樱桃园》。在“新生活开始”了的历史时刻,要人们说出“别了,旧生活”是极其沉重和困难的。也正因其沉重和困难,任何变革都不应该在本质上毁坏我们的精神家园,尽管我们的精神家园是那样的悠久而辽远、丰美而广阔。农业文明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工业文明也同样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本雅明说:“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不是从上帝降临人世,而是由灵魂的不可穷究之处升腾而出,它们是人的最深的自我的一部分。”商国华的《大路上》让我相信这一论断。这部长篇所传达的正能量之丰厚,所体现的人性人情之深美,超出了许多貌似工业题材,而实则缺乏切实体验的作品。而对商国华来说,这无不与他的人生经历、文学经验息息相关,是他内在本质力量的展示。那种朴实强劲的思想力量,撞击人心的生命情感,无论是对人性的内在发掘,还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度体察,都显得轻重从容,张弛有度。因而可以这样说,洋洋60万言的《大路上》,它既是一部老工业基地的创业史,振兴史,也是献给工人阶级的父辈、同时代人以及后来者的工业文明编年史,饱含深情,落花烟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