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鲜活的生活质感 多致的文学理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辽宁作家网 李保平 参加讨论

文学让我们兴奋的理由,是它能够不断提供新鲜的感受、经验和创造,文学评奖的意义是褒奖这样的感受、经验和创造,并使作家在今后的写作中,持续地保持高昂的竞技姿态,真正呈现我们的文学理想。第五届辽宁文学奖 (除儿童文学外),共评出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集、报告文学作品19件。
    于晓威的 《L形转弯》、马晓丽的《云端》、李铁的《冰雪荔枝》、马秋芬的《蚂蚁上树》和文学新人张艳荣的《父亲的山高,母亲的水长》等5部获奖中篇小说,呈现出辽宁中青年小说创作的整体实力。
    于晓威是辽宁文坛颇为活跃的青年作家,他的《L形转弯》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小说情节独特,叙述风格机敏冷静,作者对人性深处无法抑制的蓬勃欲望,以及情感的困境与无奈的思考,独到而有穿透力。一向以工厂和女性为写作兴趣的李铁的《冰雪荔枝》一改他从前的写作路线,而独自面对想象中的女性气息。《冰雪荔枝》以一个美丽女性的成长命运作为小说的主线,在叙事上浑然天成,自在从容,无懈可击地走向一种人性与艺术的完美。主人公荔枝的形象晶莹剔透,于白雪般的纯净中,融入一份热烈的激情。色彩、风俗、季节的变幻,在这部诗意盎然的作品里,随意点染,恰到好处,整体叙述洒脱而飘逸,是近年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稳健的收获。
    李铭的《娘家侄侯赛因》、杨佳强的《喝口酒暖暖身子》、张鲁镭的《幸福王阿牛》和津子围的《国际哥》等4件获奖短篇,与中篇小说相比,显得单薄,缺乏厚重感。然而作品自觉流露出对底层民生的关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杨佳强的《喝口酒暖暖身子》以沉郁凝重的调子,叙述了城里人和乡下人在特定的空间里雇用与被雇用的紧张关系。当然,由第一人称视角搭建的面对面的叙述格局,使故事的身手不能轻盈地展开,有限的情节在寻求变化的过程中,不免留下了一点硬伤,但一个当下缺失的命题却幸运地被这篇小说所击中———我们的文学多久没有这么温暖过了?
    辽宁的诗歌评奖,应当更多的放进全国的因素,通过获奖作品,显示当代诗歌前端的指向。林雪的《大地葵花》、苏兰朵的《碎碎念》、王妍丁的《手挽手的温暖》、华舒的《大河上下》和商国华的《失衡》等5部诗集(长诗),可以看出,辽宁的诗人们正在努力改变历史形成的滞后局面,显示出蓬勃的诗意。
    《大地葵花》是诗人林雪个人创作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它摒弃了诗人个体写作的雕虫小技,转向群体精神空间的求索。人民性的立场,使这部诗集获得了广阔的纬度。《大地葵花》试图依托民间的本土资源,建立与后工业时代强大背景相抗衡的绿色信仰。对后工业时代的批判锋芒,融解在诗人对平民境遇的深切悲悯之中,从人的命运中,反射出时代的命运。王妍丁的获奖诗集《手挽手的温暖》再一次印证了情感在诗歌表达当中的王者位置。技巧不是诱使诗人诗情喷发的第一要素。抒情主体的真情出场,构成了诗歌最大化的形象。这部诗集的价值在于,它不以时尚写作为参照,把诗歌表达建立在情感抒发的基础之上,显现了与当下潮流写作状态背道而驰的异质。它的稚嫩和它的优点一样显而易见,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当下诗歌写作的一份参照。
    本届获奖的散文集只有两部,凸现了优中选优的评奖品质。获奖作品代表了当今散文创作两个不同的趣味方向,一个是走向历史空间,一个是步入内心生活。张宏杰的文化历史散文《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选取明王朝具有丰富个性的七个重要角色——— 皇帝、篡位者、清官、太监、造反者、叛徒、忠臣,以丰沛的现代经验意识和文学化的书写方式,还原了历史深处的人性奥秘:人格的分裂,心灵的痛苦、疑虑和焦灼,凸现了生命个体在历史文化困境中的无奈、尴尬和妥协。虚弱萎缩的生命个体背后,映射着精神涣散的体制必然的崩塌。
    赵冬妮的《从一数到一》同样反映的是内心的生活,但却与一般女性散文的脂粉气和阴柔调式拉开了距离。当散文蜕变为一种日常生活化的随意的写作,赵冬妮仍旧把散文当作一个认真对待的形式,一笔一笔填入属己的真实体验,这份体验可以看作是抽离出来的小说片断,专注于场景化的文学描绘,这样形容她的散文,是因为作为散文,它并不挥霍情感,而是懂得克制和分寸,结实而饱和地传达着她感受的思想的诗意。这份心灵的充实感,是智性的生活赋予她的刻度。
    吕永岩的 《中国军花在非洲》、徐光荣的《一代宗师》和谭杰的《天歌》等3部作品获得报告文学奖。与别的门类相比,报告文学作品总体不尽如人意。报告文学应当是尖锐、力度、文学性的高度凝聚,而不是四平八稳的软体构成。获奖的报告文学《中国军花在非洲》是第一部记录联合国维和部队里中国女性群体经历的长篇纪实作品,它占据丰厚翔实的第一手素材,图文并茂的设计,融入了当下阅读的时尚理念。由“十三朵军花”分别的视角,组成了一个形象整体。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人物主体的自我独白,交叉渗透,形成了一种立体的叙事框架。作品尽可能用生动的人性细节,诠释这一特殊群体身上焕发出来的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
    这些获奖作品距离我们所期待的文学尚有一段距离,尽管辽宁文学奖是一个地方品牌,但作为获奖作品,它应当具有更大的辐射力,具有全国范围内的代表性和可能。按照这样的衡量标准,辽宁的获奖作品并不能成为一种荣耀,这是我们的遗憾,也是我们倍加努力的起点。(转发《辽宁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