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微童话:快餐文化,请放过孩子,放过童话!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艺术报 素予 参加讨论

动物角色+儿童腔调+140字=微童话?
    微童话顺应微博形式而起,为了适应一种媒介而做出尝试倒也未尝不可,但是这样做之前还是需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有多少儿童尤其是原定目标的幼儿是通过微博来阅读微童话的呢?
    快餐文化下的产物,斫去枝叶的秃干,减去营养的速溶食品,真的适合阅读给儿童听吗?
    拇指姑娘、青蛙王子、豌豆公主、小红帽、绿巨人、小兔子和经常在各个故事里捣乱的女巫和大灰狼,这些童话里的角色陪伴着很多人度过了稍纵即逝的童年。并未做过调查,不知道这些年的小朋友们还有没有在阅读这些经典童话故事,时代提供给他们的是更多的选择——比如微博时代的微童话。进入2012年,儿童文学界迎来新丁,据悉,这是在一次儿童文学作家聚会上讨论得出的新概念、新写法,由盛子潮、冰波等人号召发起,王一梅、谭旭东等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及众网友尤其是一些父母积极参与进来,以微博为发布平台,《小青蛙报》给予发表版面,新浪顺势掀起微童话大赛,而一些出版社也跃跃欲试,向作家预约出版微童话集,一些媒体介入报道,推波助澜,一时间风烟四起。不妨这里先看两则微童话:
    高咏志微童话:小风铃和小北风,是好朋友,只要一碰面,就说个没完。他们还有俩好朋友:小麻雀和小雪花。他们凑齐了,正好是一场音乐会。小麻雀唱歌,小雪花跳舞,小风铃和小北风伴奏,大树们站得直直的,他们是观众呀。冬爷爷最喜欢这音乐会了,捋着白胡子,乐得合不拢嘴儿。
    盛子潮:小兔子在小灰熊书店读到一本图画书《小猫钓鱼》,第二天备好了一副钓竿,学着小猫的样子,去河边钓鱼,不一会就钓到一条鱼。小兔子把鱼送给小灰熊吃,不料小灰熊吃了直喊肚子痛,小兔子吓坏了,跑去叫熊妈妈,熊妈妈一听急了:那条河早被污染了,鱼都是有毒的。小兔子傻了,用脚使劲砸自己脑袋。
    综合观察来看,微童话尚处于襁褓期,严格意义上的140字以内微童话出现不足两个月,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在初步探索中,目前主要针对目标群是幼儿。从形式上而言,微童话依旧属于童话的一类,微童话、微型童话、童话,如同微小说之于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只是长短不同,性质上没有明显区别。
    要在140字以内写出一个好玩的故事,并非易事。形式上的限制也带来了微童话的弊病——动物角色+儿童腔调+140字=微童话,这几乎成了一个例行公式,
    实际上,并不是短了的就都是微童话。微博生产的大多是快餐化信息,本身也是快餐化时代的产物,在微博上写童话,这种形式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
    首先就童话的艺术特性而言,限制在140字来完成并非不可能,但是艺术效果将大打折扣,束缚了想象力,等于要削去灰姑娘所受到的继母和姐姐们的嘲笑,削去她衣裙上沾满了的灰尘,削去小仙女的仙指一点,削去南瓜变成的马车,甚至要削去王子见到她时的惊喜,只落下干巴巴的框架,诸如灰姑娘被虐,小仙女帮忙,遇到爱她的王子,幸福地一起生活,笔者并不知道假如由微童话作家来改编的话会是怎样,但大抵是相当于小学里屡遭批判的段落大意提炼。微童话在创作过程中,为了140字的限制,只能斫去细节,而细节才是童话的生命力所在,没有血肉,只剩骨架,何以触动心灵?
    微童话顺应微博形式而起,而传播媒介向来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了适应一种媒介而做出尝试倒也未尝不可,但是这样做之前还是需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有多少儿童尤其是原定目标的幼儿是通过微博来阅读微童话的呢?在众多的儿童文学读物中,有多少父母会有时间去选择只有简短这一特色的微童话,而不是他们更熟悉也更容易的其他文学读物来讲给孩子?即便在出版商营销手段下,诸如简短更适合儿童之类的理由,父母真的去买了,儿童文学作家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快餐文化下的产物,斫去枝叶的秃干,减去营养的速溶食品,真的适合阅读给儿童听吗?要知道这是一个连奶粉都要买进口的时代,精神食粮更应注重才有利于其心灵成长。不要轻易相信一些书商对新概念的追捧,他们追捧的很大程度上是概念背后可能带来的效益;也不要轻易相信几个家长说的孩子读了很喜欢,孩子还不具备完善的判断力,处于大人提供什么就汲取什么的时期,你给他的是低幼化精神食粮,他只能低幼化发展,优秀的儿童文学那么多,假如你提供更好的,孩子会感受到的。
    另一个需要自问的问题是:假如有一天微博技术改进,扩展至240字、360字甚至更多,微童话还需要受所谓140字限制吗?显然是没必要的了,彼时或许会有人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而实际上不到那一天,140字也并非是必须的——因为微童话在微博上的传播属于作者之间的交流探讨,而最终呈现给儿童的将有可能是绘本或者其他书籍形式。据倡导者介绍,理想的微童话出版将可能是每一对开页放微童话配图和一则微童话,制作要求精美。那么,这与普通绘本又有什么可以明显区别开来的特性呢?一篇干巴巴的微童话,需要父母加进去大量的绘声绘色的解释进行二度创作,才能使儿童更好地理解,何不一开始就描述得精彩一些丰富一些呢?削足适履,大可不必。
    童话要发展,需要的是增加新的审美要素,从而产生新的样式,而微童话不仅不是在童话已有基础上新增,反而是削弱了其中的一些要素,虽然算是新事物,却不是如同红和黄混合产生金黄,而是墨水掺水后的减淡,这样的新事物,假如不尽力探索,很难说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一定想要简短的儿童文学作品,要求情节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很难满足短的要求,而童谣未必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喜欢朗诵的特点,又因趣味性而不需强求理解,如上世纪30年代的催眠童谣:藤摇篮,竹摇篮,好像一只小小船。好宝宝,闭上眼,快快乘船出去玩。漂大洋,过大海,不用桨橹不用帆。玩玩玩,玩玩玩,回来时候在明天。又如民间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皆简短有趣,可做幼儿阅读的上佳选择。
    因为写给儿童,所以要求更高。儿童文学需要的是对孩子的诚心,也需要写作者自己具备一颗玲珑的童心,作品需要具有儿童性,又要超越儿童性,在儿童本位的基础上促进生命与精神趣味的向上发展,不要让作者自己走向低幼化。写过那么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作家,与其用绳子捆住手脚跳舞给孩子看,不如回归到正常写作,为孩子保留一块非快餐化阅读的快乐场地。
    快餐文化,请放过孩子,放过童话!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