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视角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2014年2月24日 刘金祥 参加讨论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和文化学的重要维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和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承、流布等方面与地理环境内在关系的学科,其主旨在于探讨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以及这些文化定型活动在改变人文环境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发挥的作用。近年来一些论者将文化地理学引入文艺批评的视域,发掘和解读文艺作品的文化地理意蕴,提升了文艺批评的品位和层次。鉴于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尚处于不自觉状态,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梳理和解析。
    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发轫于文化社会学与现代文化地理学的交汇与融和。文化社会学强调社会环境,包括历史、人文、宗教、风俗、法律、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等因素对文学艺术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这就决定了文艺批评必须从社会环境角度对文艺作品进行观照和审视。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地理观念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关注地理观念对于文艺叙述在审美世界里所涵育的新的地理空间形式,它与文学艺术对地理环境及其生活于其中的民族的认识和表达,在本质上迥然有别,因为文学艺术是叙述者经过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中间环节加以实现和体现的。文艺批评既包含一定的思想内涵,同时又带有评论者的价值判断,而发掘思想内涵和建构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文化地理学方法的支持和引导,换言之,文艺批评只有准确揭示一定历史条件下文艺作品对地理环境的状绘和摹写,以及这种状绘和摹写所形成的审美个性和审美风格,才能深透地袒露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意蕴。所以,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不仅能够扩展人类审美的地理空间,而且能够彰显社会发展的人文风貌。
    把握和处理好文学艺术创作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文艺创作的品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艺批评方法的生成。西方早期的文艺理论家既把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为阐释内容,也把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纳入论述范畴,并将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加以考察言说。18世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在其所著的《新科学》一书中,就把对诗歌起源的探究放在远古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之中。法国斯达尔夫人在其《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中,从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等社会因素层面打量文学艺术,并阐述了文学对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的反作用,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她对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出浓厚兴趣,指出西欧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差异与地理要素似乎密不可分。19世纪欧洲文化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出发研究环境与文学艺术形成的内在肌理,他把文学艺术看作是“绝对理念”的演化形式,认为文学艺术是时代、环境、民族观念的综合体现,其中的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系统地提出了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本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论断,是西方较早从地理环境视角诠释文学艺术起源和创作的重要哲学家之一。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泰纳,在吸纳孟德斯鸠德的文学地理学方法、斯达尔夫人的文学社会学方法和黑格尔的“理念论”的前提下,提出了种族、环境和时代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三个决定性元素。在这里,尽管泰纳所讲的“环境”仍然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但与斯达尔夫人等文学社会学家不同的是,泰纳鲜明地指出,“居住在寒冷潮湿地理环境下的民族,受环境困扰生成忧郁性格,倾向于狂醉、贪食,渴望战斗流血的生活;而居住在地理环境美丽的海岸的民族,则向往航海和商业,偏爱社会的事物、雄辩术、科学发明、艺术等”,更加注重强调自然环境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
    作为文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艺批评,客观上决定了必然要将触角延伸至文化地理学境域。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取向,肇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延续至今,主要受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学、当代地理科学,以及文化产业兴起等诸因素的影响,相对成熟的文化地理学文艺批评模式,当首推英国文化学者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该书从理论批评角度对文化地理学的文艺批评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提出“缺少文化地理考量的文艺批评是蹩脚的和不可靠的”著名观点。而以文化地理学原理统领文艺批评的代表性著作,应该是美国文化地理学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的《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两部专著。这两部专著从意识形态和地缘文化两个方面对西方殖民统治时代文艺批评的规律、特点和本质进行了深层揭示。
    与孟德斯鸠、黑格尔等西方著名思想家倡导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和文学的地理决定论者不同,迈克·克朗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的落脚点,在于研究“文化是怎样塑造日常空间的”,也就是说,他注重研究文学艺术以及其他文化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播的能动性作用,研究它们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空间观念和地理意识形成的影响。迈克·克朗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思考了国家、民族、商业、公司、商店、商品、文学、音乐、电影等在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研究了居住地区特别是地理环境对人们产生的各种影响。在《文化地理学》中,迈克·克朗首先从众多关于“文化”的界说中确定了自己的方向,认为文化是“一整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它们使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意义,生活中那些物资的形式和具有象征性的形式产生于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明确提出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就是注重“研究文化在现实地域空间中的作用问题”。在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视野里,文化尽管作为一整套的思想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绝非生活的剩余物,不是可有可无和无关紧要的东西,它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事物”。从这种观点来看,文化作为价值体系和观念体系就是与人们的生活和创造紧密相连,没有一定的文化观念就不可能催生和冶炼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因此,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地理环境的叙述和描写,以及文学艺术关于地理环境叙述和描写所生成的审美形式,就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研究、分析、认识一定的社会文化,就必须研究它的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中的地理空间的叙述、描写及建立在其上的审美形式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由此可以看出,迈克·克朗的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就是揭示文学艺术创作审美形式的社会意义,揭示文学艺术对于地理空间的叙述和描写以及这种叙述和描写形成的审美形式的社会价值。爱德华·W。萨义德对文艺批评的定义则更多地带有文化地理学的色彩,他认为所谓文艺批评“有两重意思,首先,它指的是描述、交流和表达的艺术等活动,这些活动相对独立于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同时,它们通常以美学形式而存在,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娱乐”。他指出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对于形成帝国主义态度、参照系和生活经验极其重要,因为小说的“故事是殖民探险者和小说家讲述遥远国度的核心内容,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历史存在的方式”。萨义德通过对小说家奥斯丁、狄更斯、康拉德等人作品的美学分析,阐明了西方小说美学形式的生成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统治不无关系,笃化了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立场。
    我国尽管迄今尚未构建完整而科学的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和机制,但古代文人早已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作家人品养成、与文学艺术作品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先秦时期的文艺批评论著《毛诗序》就主张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将形成不同的诗歌风格。魏晋南北朝时代形成的我国第一部文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调详尽细密地阐述了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文学艺术演进的影响,以及文学艺术对于环境意识形成的反作用。检测和裁断中国诗歌散文最根本的审美标准是“意境说”,而意境的生成就是自然环境中情与景的交融。因此,我国诗歌散文强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情感的引发作用,以及反过来诗歌散文审美形式对于人类情感的升华作用。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自然地理学的批评,就建立于“文以载道”的哲学基础之上。《文心雕龙》首篇《原道》指出,“文之为德者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把“文”区分为形文、声文和情文,人文源自于太极、源自于自然。诗歌散文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我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内容。
    与西方不同,我国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无论是古代的诗论和文论,还是现当代关于乡土文学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更偏重于强调地缘特征对于文学艺术风格生成的内在作用;而西方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则既研究地理环境与文学艺术生成的关系,又注重人类通过对地缘环境的认知理解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内涵,进而确立话语权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态度和现实政治态度,而这些强势者的日常生活态度和现实政治态度,又决定着文艺批评在不同地理空间的表现形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存在着两个层次上的地理空间:一个是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空间;一个是处于一定地理环境下的人们对自己以及其他地理空间的认识和理解,前者客观地存在着,只有以理性态度和科学方法才能加以揭橥和评骘,而后者却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地理空间的文化判断,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们,透过社会意识形态对于地理空间的认识和把握。与此相联系,存在着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地理空间意识和态度,以及在地理空间态度、观念的引领和统筹下,作家艺术家对地理空间的美学表达和艺术言说。可以说,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的价值在于,不仅展现了作家艺术家对地理空间的美学处理方式,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递了关于地理环境的历史态度和人文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