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尤利西斯》在《小评论》的连载:起因与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 李巧慧 参加讨论

    《小评论》的先锋派艺术观
    安德森对乔伊斯和《尤利西斯》的支持和认可首先源于其先锋派艺术观。早在1916年,安德森和另一位编辑简·西普有幸结识了庞德,从他那里看到了乔伊斯手稿的片段。庞德一直在寻求刊登和支持先锋派文学的杂志。他起初看中了英国人哈里特·门罗主编的《诗歌》,后来又转向了《小评论》。安德森一直想要突出杂志的先锋派特色,当然很乐意刊登庞德推荐的任何作品。杂志的封面上就赫然印着这样一行醒目的文字:绝不与大众品味苟同的艺术刊物(qtd.in Anderson,My Thirty Years' War 175)。收到了庞德寄来的《尤利西斯》后,安德森知道这部书稿的读者只能是精英人士,绝不是普通大众。《小评论》一直寻找的稿件就是这类的作品。如果只有极少的读者可以读懂乔伊斯的天才之作,那么这正是《小评论》所要的效果。这虽然有损它的销量,但却提升了它的地位。《纽约时报》和《纽约先驱论坛报》对《尤利西斯》的否定态度非但没有带给安德森和西普任何打击,反而让她们十分高兴。事实上,“几乎没有什么读者喜欢这本书”(Turner 7)反而成了安德森引以为豪的事情。为了突出她们对大众品味的不屑和讥讽,她们甚至刊登了抒发不满情绪的读者来信,讽刺那些不能读懂乔伊斯作品的读者。《尤利西斯》极为有限的读者群是为《小评论》量身定做的卖点。它的首要目标是赢得文学界和评论界精英人士的支持和喜爱。
    安德森对《尤利西斯》的支持还在于她特有的办刊理念。安德森起初为保守派文学周刊和宗教周刊撰写评论,后来萌发了创建自己的杂志《小评论》的想法。安德森声称她甘愿为之献出生命的东西就是对话,“我会竭尽所能刊登世界上最优秀的对话”(Anderson,My Thirty Years' War 35)。这种“对话”在社论和安德森的自传中多次被提到。对话既存在于两个编辑安德森和西普之间,也存在于杂志、读者和撰稿人之间。她们在“读者评论”和“大家谈”栏目里刊登读者的文章和信件,并且积极登出编辑的回应和答复。这种有关文学批评的多样性交流和对话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本身的多样性。实现互动和问答是安德森创建杂志的首要原因。以《小评论》为代表的对话精神成了推动现代主义不断发展的力量之一。提倡创新精神、刊登实验文学并不是哗众取宠、惺惺作态;《小评论》为安德森提供了她与最优秀的现代艺术家进行讨论和辩论的舞台和空间。在那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陈旧的文学形式和社会传统正面临困境和挑战;新颖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小评论》所倡导的交流和对话反映了立方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对倡导视角多样性和破除客观性权威的浓厚兴趣。
    以对话为基础,她们毫不掩饰地倡导和实施一种“对抗”精神和原则:刊登针锋相对的社论、评论和文章,凸显评论家之间的争端和异议。安德森的社论曾经扬言她渴望振聋发聩、引人深思、给人灵感的谈话。这无疑揭示了对话的强度和力度。在传记中,她坦言只有每日都赢得胜利才能推动《小评论》的发展。安德森的核心理念是对话的碰撞和抵抗所燃起的思想火花;追求的目标是生动活泼的激烈辩论和你攻我守的战斗式交流。这种碰撞和辩论的思想解释了她倡导改革思想(女性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的深层原因。当时社会各界人士正针对这些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但却极少有人能接纳所有的流派。安德森的独特理念使她包容和引介了这些各不相同的派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渗透和交流。那些保守、狭隘的杂志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对稿件的内容和撰稿人的身份有苛刻的要求,门槛甚高。但在安德森看来,他们的标准滑稽可笑、不值一提。她本人绝不会鹦鹉学舌,照搬他们的做派,而是要树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杂志形象。安德森反对传统编辑和杂志社的霸道作风,表明她创建杂志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美学客观标准,而是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态度招致许多人的讥讽和嘲笑。他们认为《小评论》是一家只重虚荣、过分自我的杂志。这显然曲解了安德森的本意,忽视了其深刻的内涵,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德森观点的重要性和她所具备的许多编辑所缺乏的坚毅精神。安德森兼容并包的情趣和作风反映并且推动了那个时代艺术和哲学新流派的成长和成熟。
    安德森关注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美学价值。在第一期的引言中,安德森谈到自己对美的追求。这是一个难以用哲学话语描述的词汇,但她对美的阐释却热情洋溢、入木三分。“如果诗歌成了你的信仰和生命,如果诗歌让你在昏暗、幽深的房间里亲眼目睹了维纳斯的风采,如果音乐让你脱胎换骨,神采奕奕,如果你在清晨注视着一只大鸟挥舞着洁白的翅膀,在海面上翱翔,直冲向玫瑰色的太阳——如果你有这些亲身体验,并且渴望这种体验终身不断,甚至为这种种的奇妙之事而黯然销魂,那么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我们希望把它们传达给读者”(Anderson,“Announcement” 2)。她相信艺术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免受社会环境的束缚和压抑。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人参与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人们的心灵和精神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社会传统也失去了其掌控力。其次,安德森倡导艺术交流,肯定了文学批评的重要地位。第一期《小评论》的首页所刊登的社论讨论了艺术家与观众、艺术与欣赏之间的必要联系。事实上,这篇社论的基本观点是读者构成一个重要批评群体;对话是理想的沟通方式。“艺术作品是欣赏活动的对象,而欣赏活动不仅是艺术作品的源泉,更是整个艺术长河的动力。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塑造了艺术的形象。如果欣赏活动不复存在,停止提供必需的光和热,那么艺术的潮汐也会停滞不前。从这种意义来说,批评也是一种必要的艺术”(Anderson,“Announcement” 1)。她认为评论也具备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和自身的价值。
    在本·贺奇看来,《小评论》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我一生遭遇过各种各样的艺术,但它们总包括一些其它的东西,比如名声、金钱、贪欲、成功、政治、情结等。但《小评论》却是彻头彻尾、真真正正的艺术”(Hecht 233)。但是美国当局数次查禁这家杂志的举措证明它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刊物,而是艺术和政治的混合物。
    安德森不但具备先锋派艺术观和超前的办刊理念,还是倡导新女性的代表人物。在创建《小评论》之初,她就宣布支持女性主义,公开挑战传统社会的女性行为规范。她的社论和评论都要求以更开放、更关注的态度探讨性问题。在社论中,她说,“性将继续引发各种各样的弊端,问题的根源没有得到处理,甚至根本不为人知。其中一点都确定: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对性的态度出了问题,我们才能消除心理冷漠、精神紧张、缺少活力、冷若冰霜的女性形象。这种女性形象在美国普遍存在、甚至颇为兴盛。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不能与我们相提并论”(Anderson,“Incense and Splendor” 3)。这种态度势必会引起卫道士们的关注和不满。
    安德森还支持无政府主义,响应当时无政府主义领袖(比如艾玛·戈尔德门)的号召。这种支持在1915年12月份达到巅峰。《小评论》刊登戈尔德门的文章“备战——杀戮之路”。戈尔德门就美国的备战行为发表意见,“卑鄙无耻的政客、巧舌如簧的煽动者和军事活动家们把美国推到战争的边缘,美国正在备战”(Goldman 7)。戈尔德门的文章在芝加哥引起轩然大波:地方检察官告诉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一旦邮局发话,他就会马上把安德森和《小评论》送上法庭。
    这些早期的社论显示了她后来刊登《尤利西斯》和面对多次审查的勇气,同时也树立了她自立、自主、睿智的新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与周围保守世界的对立和不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