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德国的唐诗研究与翻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印尼《呼声》月刊105期2 凌彰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凌彰,中国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老教授协会和中国翻译协会的会员,北京印尼邦加侨友会顾问和香港邦华校友会名誉会长。
     唐诗于19世纪传播到德国,当时较早的德译唐诗集有汉斯•贝特阁翻译的抒情诗集《中国笛》。后来多次再版,至20世纪初产生广泛影响。例如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从中选用李白、钱起、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抒情诗谱成交响曲《大地之歌》。德国作曲家汉斯•艾斯勒也选用其中具有反对扩边战争思想的边塞诗(主要是盛唐诗人岑参和高适等人的诗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战壕里谱成清唱剧《反战》。
    当时对唐诗的译介还有弗洛伦斯所撰《中国诗论》一文,载《德国东亚学会会报》1889年7月号。后有阿尔弗雷德•福克(A.Forke)所著《中国诗的繁盛期》(1899)和译著《唐宋诗词集》(1929)也译有王维、杜甫、李白和韩愈等人的诗。
    进入20世纪以来,德国的学者、翻译家以韩愈、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杜牧为重点进行研究和译介。汉学家顾维廉(Wilhelm Grube)于1902年发表的专著《 中国文学史》中,译有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等人的诗歌。著名评论家冯•察赫(E.Von Zach)在二、三十年代就比较系统地译介了韩愈的诗,并连载于《德国兵士》刊物上,于1952年结集出版了《韩愈诗集》。他也写有《李太白诗的隐喻》和选译《李太白诗作》《杜甫诗》和《白居易诗选》(1935)。
    对李白的译研,还有奥托•豪塞尔(Otto Hauser)选译的《李太白诗选》(1906、后曾多次再版并列入“世界诗歌选丛书”)、《中国汉唐宋诗选》(1917)和《中国诗作》(1921);库特•埃格斯的译著《东方的中坚:诗人李白的故事》(1935);卡尔•阿尔贝特•兰格的《瓷亭:李太白诗歌选珍》(1941);埃里希•冯•贝克拉特译的《李太白叙事诗》(1947);汉斯•库贝尔胡特的《诗:不朽的李太白》(1948);著名汉学家、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主任京特•德博教授(Gunther Debon)的《李白诗选》(1962)和《中国唐代诗选》(1954);诗人、汉学家克拉邦德(Klabund)(原名阿尔弗雷德•亨施凯)也由法文转译一些唐诗成德文诗,其中有李白的《清平调》《江上吟》和杜甫的《月夜》等。同时也译有《花坛:中国抒情诗歌集》(1907)和《李太白诗集》;汉斯的《伟大的诗人李太白诗歌》以及保罗•吕特的译著《丝之光泽的月亮,老子与李太白传奇》。
    对杜甫的研究有维尔纳•黑尔维希的《杜甫歌声》(1936)和佛尔纳•赫森格的《杜诗的伟大悲歌》(1956)。
    对白居易的译研有勒•沃奇的《中国诗人与思想家白居易的叙事诗》(1925)。对白居易诗歌情有独钟的原民主德国著名剧作家、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曾任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1933年至1947年因为反对德国纳粹,先后流亡北欧、苏联和美国。他曾从英译唐诗转译白居易的诗成德文,于1938年发表在莫斯科出版的流亡者杂志《发言》上,用以倡导学习中国诗歌艺术的思想方法,克服西方诗歌艺术的僵化倾向。其德文译诗有白居易的《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秦中吟》十首的最后一首《买花》(又名《牡丹》)《黑潭龙》《寄隐者》《感旧纱帽》和《有感》等。
    布莱希特还借鉴唐诗创作了简短的四行诗。他在流亡期间写作的《中国的茶树根雕狮子》一诗,以中国工艺品的“利爪”和“优美”两个特征,道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的追求目标,诗文如下:
    恶者畏惧你的利爪,
    善者喜爱你的优美。
    我喜欢听到
    对我的诗句有这样的评价。
    其他译著有:汉斯•海勒曼选译的《中国古今抒情诗选》(1905年);舒尔茨•瓦尔鲍姆翻译的《唐代中国抒情诗》(1923);汉学家洪涛生(V.Hundhausen)编译的《中国诗人》(1926);费莱舍尔翻译的《瓷亭:中国抒情诗模式》(1927);汉学家卫礼贤(R.Wilhelm)著译的《中德对照诗歌集》、《中国文学》(1926)和《诗与东方真实的感情》(1928);Lu.I的《温飞卿及其所处的文学环境》(1939)。还有著名的表现主义诗人阿尔伯特•艾伦斯坦的译著《黄色的歌》(1933),于20世纪80年代由尤尔格•德来夫斯重新编辑出版,书名为《我是无用的诗人,迷失在病态的世界里》。另有伯尔施曼编译的《唐代诗歌》。
    著名汉学家顾彬博士(Wolfgang Kubin)是研究唐诗的后起之秀,他于1973年毕业于德国鲁尔大学。1974年来华进修,1976年发表博士论文《论杜牧的抒情诗》,其中译有73首抒情诗。他认为晚唐诗人杜牧擅长七言绝句和七律,被人广为传颂至今的名诗有《过华清宫》《江南春》《清明》和《山行》等。1985年他又发表研究唐诗的专著《空山》,其中论述“作为象征的自然”时,举了三首诗为例,即杜甫的《春望》、李白的《送友人》和温庭筠的《瑶瑟怨》;在论述“作为客观关联物的自然”时,所举例子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柳宗元的《江雪》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此外,汉学家、诗人、广播剧作家艾希(Gunter Eich, 1907~1972)曾在柏林大学学习汉语,并曾翻译大量的中国古诗包括唐诗。1945年发表诗作《盘点》描写德国投降后他所亲历的战俘营生活。全诗有七节四行诗,每行简洁有力、朴素自然,显然有一些唐诗的影响。例如其第六节诗文:
    “我最心爱的
    是一根铅笔蕊;
    白天里它为我写下
    前夜的诗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